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 ,有一次,和珅和紀曉嵐一起上朝。
聽說工部被燒,金尚書組織修建。
和珅聽罷,腦光一閃,來了靈感,吟出一個上聯:
工部失火,金尚書大興土木。
和珅非常得意,想要為難紀曉嵐,纏著讓他對下聯。
紀曉嵐十分看不慣和珅拿正經事開玩笑的樣子,胸有成竹地吟出下聯:
北人南相,和中堂什么東西。
借著對聯,紀曉嵐又將和珅狠狠地罵了一番。
這種在緊急情況下,想出來的對聯,被人們稱為“急智對聯”。
你別說,急智對聯故事強,對聯妙,人人都愛看。
詩詞君總結了10副急智對聯,對出兩個,你也是才子才女。
1.
宋湘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才子。
據說他幼時家貧,曾替人看牛,后來中了進士,一些名流依然看不上出身貧賤的他。
在一次文酒會中,有人特地出一聯難他:
北雁南飛,遍地鳳凰難下足;
聯語中將宋湘比作“北雁”,將在座的名流比作“鳳凰”,很是得意。
宋湘看了,不露聲色,隨手取了一張紙片,寫完后搓成一團,以茶碟覆蓋,起身就走了。
眾人以為他答不出來,很是得意。
有一個人說:“且看他寫些什么,于是,揭開茶碟,眾人低頭看鋪平的紙團,只見紙片上寫的是:
東龍西躍,滿江魚鱉盡低頭。
這下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正合眼前情景。
本來眾人想為難宋湘,不想卻反被奚落,真是大快人心。
2.
紀曉嵐在上南書房當值,時常入宮奏事。
有一天,一個小太監聽說他很有才華,出了一個對子:
三元解會狀;
三元,是解元、會元、狀元的合稱。
這可難不倒紀曉嵐,他不假思索,脫口對出下聯:
四季夏秋冬。
3.
宋代時,有一個進士叫蔡襄。
有一天,蔡襄遇見了同僚陳亞,蔡襄有心嘲弄一下對方,便說:
陳亞有心終是惡;
沒想到,這陳亞也是一個才華敏捷之人,他應聲道:
蔡襄無口便成衰。
這是一副拆字聯。惡,拆成“亞”和“心”,很是巧妙。
陳亞是一個非常豁達的人,他還曾擬了一個“亞”字謎:若教有口便啞,且要無心為惡;中間全沒肚腸,外面強生棱角。
4.
明代有一個清官,叫況鐘。
二十歲時在江西靖安縣衙任職。
一次,縣令在庭前納涼,一手扇風,一手捋胡須,頗為得意。
不一會兒,他出一上聯:
一扇千須動;
聯語表面講扇扇子,實際上一語雙關,包含著“號令百姓”之意。
看起來容易,也不好對。
況鐘沉著應對,對道:
三梳萬發齊。
對句以“梳發”為題,與“扇扇”比較般配。
同時,這“梳發”也是個比喻,隱含著“治理天下”的意思,表現了遠大的抱負。
5.
明朝時,有一個才子名叫蔣燾。
有一次,有客人前來登門拜訪。
當時,正值炎熱的夏天,蔣燾拿出西瓜招待大家。
在座的都是文人雅士,其中一位吟出一個上聯:
凍雨酒窗,東兩點,西三點;
這是拆字格,凍拆成了“東”字加兩點,將“灑”字拆成了西字加三點,非常巧妙。
他的上聯剛吟出來,蔣燾就吟出下聯:
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上聯拆分“切”和“分”字,理趣天然,令人嘆服。
6.
乾隆三下江南時,見一農家大院內正在操辦喜事,他也想湊個熱鬧,于是送上三個銅錢,在禮賬桌前出了一副上聯:
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
滿以為農家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正在此時一個馬童脫口而出:
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
眾人拍手口叫好,連聲稱妙,反而讓乾隆感到左右為難。
7.
明朝正德年間,有一個姓王的太監,蠻橫又跋扈,成為鄉里的禍害。
一個叫鄭堂的秀才看不過去。
這一天,他故意反穿皮襖,手執大紙扇與太監爭辯,駁得太監啞口無言。
一氣之下,太監說:“我出一個對子,你答得上來,我就服你。”
鄭堂同意,太監說:
穿冬衣,熱夏扇,不知春秋;
鄭堂知道他諷刺自己,不慌不忙吟出下聯:
朝北闕,鎮南邦,沒有東西。
“沒有東西”就是諷刺王太監的。
周圍百姓聽到會意地大笑起來,王太監灰溜溜地認輸了。
8.
一個秀才被指認為殺人兇手,公堂之上大呼冤枉。
知縣仔細查看了案卷之后,發現他是被誣諂的,卻還是想試一試他。
知縣說:“我出一個對子,你若對得上,我判你無罪。”
于是,知縣吟出上聯:
投水屈原真是屈;
這里借用屈原的事跡,一語雙關,隱指秀才的遭遇。而且,一聯中有兩個屈字,更添巧妙。
秀才聽了,聯想到自己無端被人誣陷殺人,像極了《戰國策》中曾參的遭遇。
于是,他脫口而出下聯:
殺人曾子又何曾。
戰國時,一個和曾參同名的人犯了殺人罪。
鄰居聽說了,以為曾參殺了人,連忙去告訴曾參的母親,一次,母親還不信,可一連有三個人來告知她,母親也以為曾參真的殺了人。
曾參的遭遇和秀才很是類似。
知縣一聽,拍案叫絕,連忙釋放了無辜的秀才。
9.
何紹基是晚清詩人。
相傳,何紹基一次出游,路經湖南瀏陽南邦寺時,剛好寺廟里有一個德高望重的和尚圓寂了。
住持早聞何紹基大名,便要請他寫一副挽聯。何紹基提筆就寫:
南邦寺死個和尚;
此句一出,和尚們都議論開了,認為何紹基太不尊敬死者了。
但何紹基不動聲色,馬上又續出下聯:
西竺國添一如來。
“西竺國”即印度,佛教中的西天極樂世界。“如來”,佛教中的最高佛祖。
死個和尚,卻成了佛祖。下聯化平淡為神奇,有扭轉乾坤之力。
10.
梁啟超是晚清名士。
據說有一次,小小年紀的梁啟超去面見晚清重臣張之洞。
張之洞對梁啟超的才華早有耳聞,于是就給梁啟超出了一個上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孰為第一,孰為第二?
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都東流入海,稱為“四水”,長江最長,排名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排第二。而張之洞此時在湖廣做官,正是所謂“居江夏”。
顯然,張之洞這個上聯除了字面的意思,還有一種自我吹噓的內容,說自己是天下少有的名臣。
而梁啟超不慌不忙,對出了下聯: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這個下聯也是十分巧妙。所謂三教,乃是儒道釋三家,儒排第一。而三才,則是天地人,人排第三。
所以梁啟超說自己不敢最后,也不敢第一,不卑不亢,其中有許多自信,有許多自我認識,不只是對對聯,還是說自己的志向,真是妙不可言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