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缺失什么,就會向外尋求什么。
我們時常會通過“他人”這面鏡子來尋求自我的肯定。就好比發了一條朋友圈,迫不及待地通過朋友的點贊和評論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又或者,通過周圍人對自己的滿意度來確認自己是是否真的充滿了自信。
然而,當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度還不夠清晰的時候,過度依賴他人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就容易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感受和認識。
長此以往,自己的內心會充滿矛盾。一方面既想獲得他人的認同,另一方面又非常厭惡自己一直在不斷壓抑自己的感受。
其實,想象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喪失自我主體性的開始。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別人的眼光放在首要位置,而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這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攻擊。
只有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聚焦在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上,才能穩定自己的內核,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人不能只通過“他人”這面唯一的鏡子來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通過自我探索才能看到一個更真實也更全面的自己。
而自我的感受代表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需要和真實想法。
每一次情緒的升起都意味著自己對某件事情的解讀。就好比,憤怒是為了保護自己,焦慮是在為了尋求確定性,羞恥是對自我的一種苛責。
可以說,理解了情緒,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而且,當“他人”這面鏡子產生偏差的時候,自我的認知會時刻會讓自己擁有清晰的自我概念,這樣自己就永遠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自從接觸了心理學之后,我更多的是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去看待別人和自己。
以前,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忽略甚至壓抑了自己的感受,也從未覺察和考慮過對方真實的意圖和動機。
然而,一個活在自我構思世界的人,永遠看不見真正的自己。
因為,自己從未在意和理解過自己的感受,還強烈依賴外界對自己的關注,甚至還會把整個世界想象成自己認為的那樣。
就如同遭遇了欺騙和傷害,就開始全盤否定一切。而忽略了這個世界仍然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東西。
現在,我只是客觀地看待并分析別人言行背后的真實意圖和動機。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他人的意圖、動機區別開來。
在任何時候,我都是以自己的體驗和感受為主。在參與到與他人的互動中,也是自己的一種體驗。感覺到開心,可以適度停留;感受到糟糕,我就果斷遠離。
少了許多年少時的愛憎分明,更多的是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別人。即使某個人的觀點或言行是我不認同甚至是不喜歡的,但是,依然能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對方的優點。
因為自己不認同或不喜歡的人和事情,不代表就沒有好的一面。當自己的心態變好了,眼里就有了更多的風景。
就像心理學家榮格說的:“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用薩特的話來說就是“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自己?!?/strong>
所以,想象別人眼中的自己,自己的潛意識中就認同了別人對自己的投射,而承擔了不屬于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來不需要依賴他人的肯定而存在。
當你愿意看見真實的自己,你會意識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體,而不是別人眼中的看客。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