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座星系M31。T. Rector / B. Wolpa / NOAO / AURA / NSF
我們知道恒星也是有壽命的。低質量恒星會緩慢熄滅;中等質量的恒星(如太陽)會先變成行星狀星云,然后變成白矮星,最后緩慢熄滅,成為所謂的黑矮星;而質量至少相當于8個太陽的大質量恒星會在生命的盡頭爆炸,變成超新星——在幾個月之內,它的亮度會超過整個星系恒星亮度的總和,絢爛無比——并在最后留下一個黑洞或中子星。
但是,天文學家也曾發現過一些不動聲色就突然消失的恒星。由于毫無征兆,連研究起來也相當困難。
近日以麻省理工學院卡夫利天體物理學和空間研究所Kishalay De為首的一批學者,對M31星系(仙女座星系)內一顆大質量超巨星神秘消失的過程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這顆恒星實際上是未經歷爆發,就悄然變成了黑洞。
研究人員注意到,這顆編號為M31-2014-DS1的恒星在2014年時曾被人在中紅外波段上拍到,且相當明亮。其亮度相當穩定,維持了大約1000天。而從2016年開始直至2019年,它的亮度衰退得相當明顯,且這種衰退無法用M31-2014-DS1的變星特性來解釋。到了2023年,天文學家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上都已經無法找到M31-2014-DS1的蹤影。
研究人員表示,這顆恒星在誕生時的初始質量大約相當于20個太陽,而當它進入晚期核燃燒階段時,質量只相當于大約6.7個太陽。觀測結果顯示,恒星周圍存在一個新近才被拋出的塵埃殼,符合超新星爆發的行為特征,但卻沒有發現任何可見光爆發的證據。
M31-2014-DS1亮度衰退的顯著性和持續性,在進入演化晚期的大質量恒星中是罕見的。其亮度的突然衰減暗示其內部的核燃燒發生了終結,且由外向內塌落的物質壓制了由內向外產生的沖擊波。而通常的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沖擊波總是很強大,能夠完全壓制向內塌落的物質。換而言之,M31-2014-DS1是一顆失敗的超新星。
那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能夠阻止一顆超新星完成它的爆發,即使它的質量在理論上已經足夠大呢?
超新星爆發是一種復雜的事件。其坍縮內核的密度之高可以用極端來形容:在那里,電子會被迫與質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并釋放出中微子。這一過程被稱為中子化,它能導致強大的中微子爆發,其攜帶的能量相當于恒星剩余質量的10%,形成所謂的中微子沖擊。
中微子是中性的,且很少與普通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每秒有大約4000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越我們的身體。在致密的恒星內核,中微子的密度更是高得嚇人——在那里,部分中微子會將它們的能量轉移到周圍的恒星物質中,使物質升溫,進而產生沖擊波。
中微子沖擊時常會“失速”,但有時又能重新獲得速度。如果它重新獲得速度,就會引起爆發,將超新星的外層拋得老遠;但是如果它沒有重新獲得速度,沖擊波就會失能,導致恒星坍縮成黑洞。
研究人員認為,在M31-2014-DS1內部,中微子沖擊沒有能夠重新獲得速度。研究人員在估算了恒星的實際拋出物總量后發現,它遠低于理論上超新星爆發應當拋出的物質總量。這表明大部分恒星物質(大約相當于5個太陽的質量)向內塌落到了它的內核上,而這超出了中子星的質量上限。最終恒星以其98%的總質量,坍縮成了一個質量大約相當于6.5個太陽的黑洞。
M31-2014-DS1并非天文學家發現的唯一失敗超新星候選者。失敗的超新星非常難以研究,因為要識別它們,是要通過沒有發生的事件,而不是發生了的事件。超新星很容易識別,因為它們極為明亮,且出現得非常突然。即便是古代天文學家也目擊過不少。
除了M31-2014-DS1之外僅有的一顆被確認的失敗超新星發現于2009年。那是一顆紅超巨星,位于NGC 6946,也就是所謂的焰火星系。這顆超新星被命名為N6946-BH1,其質量大約相當于25個太陽。2009年,它的亮度一度增加到了太陽的100萬倍;但到了2015年,它在可見光譜上已經徹底消失,只剩下了一點昏暗的紅外輝光。
針對27個鄰近星系的監測結果顯示,20%至30%的大質量恒星會在生命終結時變成失敗的超新星,但迄今為止被確認的只有這兩顆。
參考
The disappearance of a massive star marking the birth of a black hole in M31
https://arxiv.org/abs/2410.1477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