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市場對這次化債會議并不感冒,禮拜五的股票走勢就很明確地表達了這個意思。
大盤高開低走,一大市場早對會議有著大的憧憬,然后會議結果出來以后,顯然沒有達到市場的預期,所以一路向下。
匯率也很有意思,人民幣兌美元在特朗普上臺那天猛跌了一下,第二天漲了一點回來,然后周五又開始跌。
看得出來人民幣貶值壓力并沒有因為化債的事情而改善。
有人說這次化債超預期,有人說不及預期,反正市場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我認為這個問題沒必要有太多的爭論。
為什么市場認為會議結果不如預期呢?
那就要把會議中心思想簡單地說一遍。
簡單地說,就是2組數字。
第一4萬億: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合計4萬億。意思是,從地方zf每年的債務限額中拿出8000億,專門用于化債。
實際上這筆錢本來就是地方的財務預算,只不過限定死用途了,只能化債。
第二6萬億:這筆錢是重點,新增的預算,就好像你欠了一屁股債,信用卡也刷爆了,騰挪不過來了,這時候某家慈善銀行突然又給了你批一張大額信用卡,并且利息極低。這時候你終于可以套現把其他銀行卡的欠款給還了。
雖然這筆錢還是債務,但起碼把之前高利息的貸款以及快要到期的貸款給置換了,解決了燃眉之急,不至于預期違約了。
這個4萬億+6萬億就是大家心心念念化債的10萬億來源。
說到這里,大家有沒有覺得什么不和諧的地方?
化債化債,顧名思義用低息貸款置換高息貸款,但是財政部可沒有說送錢給你還債。
這就和之前一些機構的預測發生矛盾了。
那些機構理解的化債,是由中央承擔(增加國債)來化解地方政府債務負擔,也就是兒子的債老子背,倒逼中央放水。
但遺憾的是,中央并沒有這么干,這次財政部還是按照“誰的孩子誰抱”的原則,由地方政府發行法定(或專項)債來替換隱形債務。
這其實只有兩個作用,第一是降低利息負擔(五年少6000億),第二是拉長債務久期,讓地方政府馬上要還的壓力降低。
那現在發債的錢可以用于保障運營、償還欠企業債務和進行更有效投資。
我作為旁觀者,絕對是要對中央這次做法點贊的。
這幾個月,我聽到央行下場購買國債就心里發怵,就擔心央行大包大攬,購買國債以后開動印刷機直接把地方的債務給銷了。
這時候天量的貨幣就將由普通人來承擔,人民幣變成金圓券也就不遙遠了。
現在看來中央還是堅持守住了底線,只是給了地方更多的貸款額度,堅持讓地方自己還債,只不過多給你點時間,少付一點利息。
只是這樣一來,債務依然存在,只不過危機延后了而已,所以這種結果對于資本市場來說,顯然并不是什么立竿見影的好消息,于是股票高開低走。
但是這樣對中國經濟長久發展是完全有好處的,一旦開了中央大包大攬的口子,人民幣匯率肯定撐不住,最終產生的惡果沒有人可以承擔。
還有一個不及預期的地方,就是財政部說這次的隱性債務只有14.3萬億。
這跟各種智庫預估的相差甚遠,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1年和2022年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將達到61.40萬億元和71.30萬億元,占當年GDP的比重分別將上升到54.4%和59.4%。
于是這個14.3萬億就有兩種理解方式,要么隱性債務的確只有14.3萬億,但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比如單一個恒大就負債2.4萬億,怎么可能全國隱性債務才那么點?
還有一種理解就是中央承認的只有14.3萬億,剩下的債不認,讓地方自己去處理。
我倒是覺得第二種可能性大一點。
這也就意味著這次化債的額度是遠遠不夠實際需要的資金,那么地方在未來幾年依然還是面臨著緊衣縮食的窘境,甚至非標債繼續暴雷也完全有可能。
所以地方財政依然不容樂觀。
最后一個不及預期,是市場預期的2萬億消費支持和補貼沒有,這就意味著這次化債都是在政府層面,對于普通人來說,基本上沒太大關系。
當然,說完全沒關系也不對,畢竟化債以后,地方可以把拖欠供應商的貨款給付了,供應商收到錢也能給工人發工資,也是好事,但是對于消費的支持的確沒有明確表示。
因此星期五對于消費相關的股票,比如白酒,農產品,養殖業,飲料制造都是跌幅靠前的。
但不管資本市場對這次化債看法如何,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第一堅守了底線,第二緩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有一點我還是想強調一下,化債的本質還是以時間換空間,所以在這個期間內要加快各種必要的改革,這樣化債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