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瑤,是瑤族中古老的一支。
族中的女子,著裝艷麗如花,因此得名“花瑤”。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瑤族的祖先“積織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
花瑤分布并不廣泛,聚居在湖南溆浦與隆回兩縣交界處,雪峰山東北的崇山峻嶺之中。
這里海拔1300米左右,號稱隆回小西藏,而這里生活的人們,也被譽為”云上花瑤“。
據2000年普查統計:隆回共有花瑤人口6347人,包括劉 、沈、奉、步、回、嚴、蘭、丁、梅、蒲等各姓。
隆回花瑤屬瑤,可他們不知瑤家鼻祖“盤王”,也不知何為“盤王節”。
他們保留有自己傳統的“討念拜”和兩次“討僚皈”三大節日,保留著沒有“媒婆”,只有“媒公”的
古老習俗中。
而當我們走進小沙江邊的花瑤古寨,發現在很多古屋遺址和花瑤人家堂屋的門楣上鐫刻著“桂林世第””郡望桂林““桂林山水”等字樣。這些文字,顯示著隆回花瑤,來自廣西桂林等地。
這是為什么呢?
曾經的花瑤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語言。他們對自己歷史的了解,都是代代口耳相傳。
隨著歲月流逝,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文化精髓漸行漸遠了。
關于花瑤的歷史淵源,學術界并沒有太確鑿的定論。
本文參考的,是現存不多的文獻《雪峰瑤族詔文》和《奉氏族譜》。
根據文獻記載,我們大體了解到:他們的始祖自江西吉安府逃來雪峰山簏,先祖的墳墓在鵝頸大丘。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隆回花瑤先祖被官軍包圍。
七月初二這天,很多人躲藏在鵝頸大丘的黃瓜、白瓜之下,更有一些小孩子,出生在了這里。官兵追到瓜田邊,見到這個情形,動了惻隱之心,插旗于瓜田之上,傳令不準斬殺瓜田中的人。
瓜田救了花瑤先祖的性命,從此花瑤人七月初二這天不吃黃瓜白瓜,同時奉“黃瓜”為生靈。
此后,花瑤先祖開始了逃亡遷徙之旅,他們分為三個方向:廣西、云南、貴州。
時間來到明朝初年,為鼓勵墾荒,明朝廷實施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移民活動---江西填湖廣。
相關數據顯示:來自江西的移民,占到江、浙、閩、皖、贛五省遷至湖南、湖北兩省移民總數的60%。而這其中,尤以吉安、南昌兩府最為集中。
在元末劫難中幸存下來的,仍留在江西吉安的花瑤先民,隨之進入湖南。
隨著他們落地生根,繁衍發展,流落在貴州、桂林等地的花瑤先民與他們取得了聯系,隨后遷來匯合。
我們如今在花瑤古寨中看到的”郡望桂林“”桂林世家“等門楣匾額,便源于此。
雖然沒有太多文字記載,但在花瑤人口口相傳中,他們都還記得自己的祖地,那是一個叫做鵝頸大丘的地方。
鵝頸大丘,也被叫做鵝公大丘、鵝頭大丘、鵝掌大丘等等。
在很多湖南人的族譜中,都記載著自己是從這里遷出來的,刻骨銘心。
族譜中的表述并不一致,有的是“江西泰和十八都鵝頸大丘”;有的是“江西吉水鵝頸大丘”;有的是”吉安府泰和縣鵝掌大丘“,更有《鮮氏族譜》具體一些記載為”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掌大丘上壩村“。
但,具體是哪里?誰也說不清楚。
如今,湖南、廣西、貴州等地的劉、謝、蕭、張、肖、等姓氏人家,都循著族譜來到江西,他們能夠追溯到的地點,只有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十八都中龍鄉,但更具體一些,沒有人能找到。
我們認為,或許鵝頸大丘本不是一個具體的村莊,而是一處集合地,是明朝初年,江西外遷移民的集合地、出發地。
這個集合地,與”家在洪洞大槐樹“是一樣的。
也只有這種解釋,才可以說明,為什么有太多人的族譜中,記載祖地在鵝頸大丘。
畢竟,一個村莊,甚至一個鄉,都不足以容納如此多的人口與鄉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