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本身不是一個純粹獨立的新概念,事實上更接近于一種過去已有技術的整合,或者說系統集成。這種集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硬件方面,例如半導體、計算機制造等;二是軟件方面,依托互聯網虛擬空間發展的一系列產品,主要是軟件、游戲等,當然還有所謂的加密貨幣等;三是產業數字化,也就是已有的產業,向云端融合的過程,例如銀行、股票/證券交易所的線上APP,還有其他行業,特別是“流通業”。
流通業一般只包括三個方面——物流、零售與批發,當然有的會加上餐飲,但餐飲很長一段時間都算服務業。你就想想是不是這么回事,批發阿里,零售淘寶京東拼夕夕唯品會等等,物流里面狹義的快遞之類,更是數不勝數,什么德邦、順豐、圓通、中通、郵政等等,還有印尼的極兔,海了去了。在這三大類里,硬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幾乎都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東西,而軟件行業面臨先發國家的技術、系統與規則優勢,所以大多數發展起來的都是產業數字化,也就是把流通業的四類都放到網絡上進行數字化改造,再強一點的可以搞工業物聯網,這個為什么說再強一點,因為很多經濟體他就沒有什么像樣的大規模工業,沒有搞物聯網的必要,你比如說上面的那個印尼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三類對應的追求分別是提高內生增長質量、拓展增長點與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市場規模增長。前兩點對于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說都是沒啥能力實現的,第一點就不用說了,都是外生增長,想要半導體甚至只要手機和電腦裝配線都得看人家產業轉移主體的心情,第二點拓展增長點,本質上是考驗互聯網技術普及程度和信息基礎設施的條件,以及消費能力,沒有一定的市場,也很難培養出有價值的游戲等網上娛樂項目,所以第二點的目標就是手段、前提條件,這就沒法整了。只有第三點是換湯不換藥,做一個整體搬遷就行,但問題是這種東西仍然吃基礎設施,沒有網絡信號覆蓋或者流量服務水平很低的地方,也是做不起來的,因為降低成本的作用沒發揮出來,還不如自己在大街上逛蒼蠅館子了。
想要靠私人資本搞基礎設施,難如登天。因為私人資本發揮作用的時候,一定是工業條件還不錯的時候,現在美國是產業轉移導致很多一線高素質工人湊不齊湊不夠,產業鏈不完整,而且國內生產成本也高,所以搞不起來,馬斯克想要搞個充電樁都搞不起來,還有老生常談的地鐵等等公共設施,搞不起來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工業資本的產業轉移所致。至于說印尼這種垃圾工業水平的就更別提了,除非是本國政府將一個城市或省的某條線路外包給外國企業,基本上都不可能干得起來。所以公私合作看起來挺新穎,實際上是一鍋幾十年前的冷飯,新經濟政策的時候就有了,如果把目光范圍擴大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你會發現腐敗極其嚴重的英美的“公共事業”例如水電等也都是外包給一些大型工業壟斷資本的。今天只不過這些套路案例都發生在所謂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身上罷了。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認為,數字經濟發展呈現一個倒U型曲線,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內,數字經濟的發展確實對經濟發展全局有好處,過了那個峰值時刻,數字經濟的消極作用就出來了,還有一些觀點更悲觀,認為在爬坡階段,數字經濟就存在擾亂收入分配秩序等問題,但總的來說,目前學界對于數字經濟的認知都不再是早期的那種全盤肯定的態度了,因為道理很簡單,數字經濟看似只是過去技術、業態與資源的整合,但背后蘊含著一個可怕的趨勢,那就是體力勞動力逐步被淘汰,進一步邊緣化。
工業機器人、AI技術的運用,不僅對藍領有影響,對一些機械性的白領工作同樣有影響,某種程度上說,公交車上售票員的消失與掃描付車票的事實就是數字經濟最早的“勞動力替代”案例。未來一些機械性的工作,例如程序員等,很有可能被替代,還有一些普通文員的工作。勞動力無人化是一個長期趨勢,因為從長周期看,能留下來的企業大多數是大型壟斷資本,他們追求長期主義的效益,所以一定會盡可能的壓縮成本而擴大利潤,剩余價值規則的最終極化表現就是100%的占有剩余價值,怎么占有?給機器人就行了。機器人只需要充個電,做個軟件程序,可能10年、20年都不需要更新,也就是說固定資本更新與可變資本合二為一了。
即便是發達的內生經濟體,也不一定能承受得起這種沖擊,更遑論底子本就薄弱,還希求依靠數字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的落后經濟體呢?從這個角度看,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后果是致命的,因為這將導致他們國內的失業率前所未有的增加,整體市場也將遭到重大破壞,當然,這個可預見的未來,我們現在根本不會過多提及,因為這會影響未來收入預期和消費信心,也就是市場的虛擬增長循環。
其實除了剛才提到的售票員例子外,還有就是法國的一些信息行業,他們自己研究的AI,活生生裁掉了自己研發部門的人,也就是說推動自動化、數字化的人被數字化拋棄了、干掉了,你說嚇不嚇人?所以不能把這種情緒擴散,否則對經濟增長、對數字化都沒有好處。有人說如果數字化最終是個倒U,那么就別發展了唄,這種觀點和2000年代有一批人說西方不徹底推廣電商要比sino高明一樣愚蠢,因為技術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你不搞這個,別人也會搞,別人搞了不僅經濟發展了,而且還造出槍炮來打你,到時候你想哭都沒地哭去。這就是不用蒸汽機保留手工業,最后被人開著蒸汽戰船過來炮擊你的女墻,最后喪權辱國的原理。美國現在又開始把AI用到戰斗機駕駛上了,這一切都證明了上面這些。
所以,產業革新要不要搞?當然要搞。但是怎么善后產業革新后出現的社會問題,那就需要制度和創新加以調和,很顯然,在產業革新的利益與制度一致的地方,這種調和是做不到的,原因很簡單,裁判和運動員都是一個人,那么他也不會對其他的輸家手下留情,所以只有一個既注重效率又保障公共利益的裁判,才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從這個角度看,sino顯然有著比美國更好的糾偏資源。但對于其他小國來說,他們既沒有主動參與產業革新的能力與潛力,也沒有保障落地的資源與制度規約。
小國的尷尬在于,他們要么事實融入一個大經濟體,要么保留孱弱和愈發落后的自己。數字經濟就像一面透亮的鏡子與顯人身材的連衣裙,華麗,但是仍然照見誰窮誰富,誰美誰丑。丑的終究是丑的,窮的終究是窮的。現在的趨勢也能看出一二,那就是小國現在向大國索取基礎設施,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以及與信息基礎設施配套的其他設施資產,其中有一項特別重要的東西,就是電力。電力還需要維修臨檢,所以公路配套設施也要備建。一些發電站還要擴建或者新建,大型設備是需要運輸的,煤礦石也需要大量運輸,鐵路也要建造。所以這看似是服務器、光纜的事情,實際上還涉及到大量的傳統基礎設施,所以回到一個閉環,那就是誰能夠供應信息技術還有傳統工業產能,誰就能對接他們發展數字經濟的需求。
不過也有樂觀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經濟水平很低,只能靠著那些大宗原料出口的,或者金融資本進口維持增長的,他們的服務、消費行業還可以靠產業數字化吃一波世界低保,發展不出來本地的高技術行業,雖然制造業崗位會更少,但服務業崗位多一點,也不至于太難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