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阿塞拜疆這種國家,經濟比起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確實“有優勢”,但他們本身只能依靠石油出口,其他的非能源產業,本質上都還是蘇聯時期的那種模式,也就是出口盈利得到財政預算,進行訂單承保,然后養活他們,或者通過關稅制度來限制外來產品競爭。這都是最一般的解釋,而且阿塞拜疆這種國家的外生傾向過于嚴重,導致他們內部很難支撐起來,簡單來說就是離了外人活不了,至于說他那“大哥 ”土耳其也是個慫包弱雞,不就是官營資產私有化賣錢加消費信貸的騷操作嗎,這種模式最成功的是波蘭,其他的經濟體都不咋地。
原因很簡單,首先,波蘭人多,3000萬,但又不太多,像巴西那種以億計的,消費信貸不怕爛尾造成過于嚴重的損失,也不至于把這種社畜養的太肥,過肥了雖然是虛胖,相對于一般的虛瘦也是某種意義的壯了,壯了就不好控制,這是毫無疑問的;其次,波蘭的工業資產在冷戰時期也得到了蘇聯的扶持,所以收購起來還比較有價值,上手不是很慢,所以私有化的時候西方企業樂意收購。再次,波蘭的戰略地位重要,穩住這個橋頭堡對德國對美國都很重要,所以幾乎沒有主動狙擊它的可能性,當然了,在“世界經濟危機”也就是金融集權階層做空的時候,波蘭當然免不了“資本驟停”,經濟要吃虧,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家養肥了你就是為了定期宰肉吃的,不交租貢是不可能的。
至于說土耳其什么的官營企業,大多數質量都不行,收購了就是砸手里了,所以外資不樂意收購。有人說為什么他們國內的富人不收購呢?富人收購即便是好廠子,那也要承受一定的虧損,畢竟你是快破產了,燙手山芋了才賣給我的,賺錢的時候你肯定不這么干對不對,承受虧損還要砸手里,這不是買辦,這是民族資本了都。就算有那么一兩個這么干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沒用的,市場就是大多數人會做什么。富人里2%做慈善賠本買了,但98%的人就是不做,又有什么辦法,只能干瞪眼。阿塞拜疆就更差勁,因為他們的工業底子很差,蘇聯時期就是一個大油田,他們確實有一些機械工業,但那是配套開采石油用的,大多數都落后于時代了,沒有什么收購價值,所以最后結果就是破產倒閉,只剩下還有利可圖的采掘業了。當然,阿塞拜疆的農村情況比起土耳其、伊朗要好得多,但是,他們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封建因素,那就是宗族、部落為軸心的“長老模式”,這種東西在中亞很常見。阿塞拜疆經濟學家羅山·阿加耶夫整理了一份關于本國農業補貼的數據如下:
在冷戰后的整個第三世界,除了sino和少數幾個國家,幾乎都染上了“波蘭病”,這種消費信貸+金融開放+官資私有化的套路如同瘟疫一般蔓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近乎癲狂的舔美階層與爭寵大戲,為的就是在上述波蘭牛痘接種后能馬上獲得高附加值與技術含量的產業資本承接,進而形成某種有限的半內生增長,凡是進入這種狀態的經濟體,好像都可以算作“發達國家”,都進入了“美酒與牛奶、蜂蜜流得遍地都是的天堂”。為了爭寵,他們會不遺余力的為美國惡心其對手,總而言之,無所不用其極的去巴結、討好美國及其一級殖民地(如歐日),換得一個成為二級殖民地的機會,甚至還希望成為一級殖民地,這就是第三/世界的丑態眾生相。
不過,西方并不希望出現如此多的“韓國”或者“波蘭”,所以大部分國家都在“反思”,想想自己為什么不行,不能(巴結到美西方的好產業)。在喪失金融主權、不追求低度依賴國際資本市場的內部資本積累池的背景下,為了達到某種程度的內生,他們只能這么做,這就是一種經濟意識形態,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因為對于非洲來說這種東西存在了50-100年,而對拉丁美洲來說,這種東西存在了150乃至200年,看看某島的分離分子,用了不到30年,就成功洗腦了大多數居民,所以這些30的多少倍,你就能清楚這意味著什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