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因為印度沒有長期有效的中央集權的歷史。
歐洲特別是西歐,一直被一些史盲認為不存在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度,正是因此而產生了“資本主義”,這種刻板印象本身既是錯的,西方史學界也并不認為所謂的“民主”制度產生了高效的經濟,這一點不獨在史學領域,在經濟學領域更是如此,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承認民主不利于經濟有效發展,而史學界更是有人專門研究“絕對君主制”,有一本書叫絕對君主制的譜系,名字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很多年前看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來看看。
資本主義萌芽本身和你是否使用蒸汽機關系不大,尼泊爾君主在50年代也能開汽車,但是尼泊爾和資本主義沒有半毛錢關系。印度恰恰是在中央集權做得最好的階段,也就是莫臥兒王朝,特別是阿克巴時期出現了加爾各答的紡織業資本主義萌芽,這一點只要稍微看過一眼林承節的印度史就能知道。為什么有效的中央集權能夠催生資本主義萌芽,本質上就是斷絕了或者極大限制了豪強、精英通過武力篡奪王權的方式獲得階層躍升,因此,他們不得不將資源與精力用于自己或培養子弟進入帝國/王國官僚體系之中,或者將經營商業,如果進一步抽象,那就是通過集權為確權鋪墊基礎,進而形成增長預期,增長預期反映在消費與生產上就成了資本主義萌芽,它最重要的意義不是技術大爆炸,而是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也就是不再依靠實體的開多少田、打多少糧食、織多少尺布、挖多少黃金這種數量積累型的增長方式,而是依靠預期的滾動增長,帶動實體經濟不斷發展。
在西歐更是如此,英法兩國都是建立過絕對君主制的國家,而恰恰是在那些時段,出現了尼德蘭(主要是南部,今天的比利時一帶,荷蘭主要是西班牙大航海后的金融商業比較好)、英格蘭等資本主義興旺發達的地區,而其他地方,實際上是晚于這些地方出現資萌的,也主要是受到被動影響的。至于歐洲最早的資萌地區,佛羅倫薩,同樣是地方割據的美第奇家族建立的集權統治下出現的資萌。當然,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集權的同時,也要進行確權,如果沒有這一點,大概率只會發展成俄國那樣。俄國的中央集權和農奴制緊密相連,所以1861年俄國進行改革,是下了很大決心的。農奴制看似是束縛了農人,實際上也束縛了農奴主,俄國的農奴莊園和西歐的不一樣,西歐的是領主完全占有其收益的,俄國的還要繳稅呢。
而且農奴主后期在葉卡捷琳娜治下被事實上剝奪了軍權,所以在產權和農奴一起被凍結的情況下,也就產生不了能夠實現階層流動乃至王朝更替的弟煮豪強,所以俄國的中央集權是犧牲了產權的,它是靠否定確權實現集權的,這和宋以來的中國(元朝除外)、西歐乃至印度都不一樣的。時至今日,集權、確權與增長預期建構的三部曲仍然是經濟崛起國家的必經之路,技術大爆發的背后都是資本積累率的提高,而與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區別在于,資萌時期激發的是消費與受雇者二元一體的每個人,而圍繞技術刺激的是企業的“消費與投資”,也就是用于技術研發的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的投資,預期已經從單純的信心增長預期升級到了資本增長預期,由此形成的一套金融資本、產業資本與技術白領之間的循環,正是最發達經濟體增長的核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