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哪個朝代滅亡時最慘烈,恐怕沒有能與北魏相比的。漢唐宋滅亡的時候沒有出現全境都爆發起義的情況,而北魏做到了,即便是元朝和明朝,也沒達到全境(漢地本部)全部起義的情況,廣州的元朝官員何真是割據,但不是靠起義上來的。明末江南受到波及的范圍也很有限,華南也基本上沒有被卷進去。因為起義被徹底瓦解掉的,只有北魏一個,所以北魏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標本。
在這張圖里面看,貌似淮北地區沒受到沖擊,實際上陳慶之已經偷家了,而且在這種邊界地區,因為經常交兵,燹禍四起,而且易手頻繁,爆發起義的可能性很小,畢竟起義要有人存在,這里都沒啥人了,還鬧啥?另外,淮河古代也不是什么安生的主兒,鬧一次洪水就能淹死不少人的。考慮到這些,就容易理解這里的空白原因所在了。新舊兩個都城洛陽和平城都遭到了沖擊,最后甚至還發生了河陰之變,死了幾百名宗室貴胄和大臣名流,慘烈程度當然絕非其他朝代所能相比的。更離譜的是還出現了多個與六鎮系起義不相干的片區,關中片區波及范圍之廣令人難以置信;洛陽片區還橫跨了南北朝的邊界。關中片區和六鎮之間的那片空地,今天的鄂爾多斯和榆林之間,現在是毛烏素沙地,幾千年前是一片草原,所以西漢時期是養馬地,叫“朔方”;到了唐朝那個地方還有地名叫“馬邑”。
通常意義上的六鎮起義,并不能將北魏各個地方的起義或叛亂解釋都納入進來,例如青州肯定是沒有府戶和鎮民的,也不存在類似于六鎮的那種矛盾,這里反應更多的其實還是豪強與朝廷之間的對立關系。北魏經歷的是歷史重置的過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段相對長期維持局部統一,但內部實際上高度分裂的時代,與北魏處于類似的歷史重置階段的,其實是唐末到五代之間,與六鎮起義帶來的效果類似的是黃巢起義,在這次大掃蕩后,唐朝對于南方那點微弱的統治也被打破了,在徹底喪失有效財政收入的情況下,唐朝很快被北方武將拿捏,進而亡國,但唐朝本身滅亡的過程實際上只是一個瓜熟蒂落的關系,死的不是很劇烈、很難堪。而歷史重置也僅僅是到后周才最終實現,但是由于宋制的智慧,才平滑的接手了五代十國的爛攤子,這就是政治制度成熟的一個好處。從唐中后期藩鎮到后周,再到北宋建立,實際上并不是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唐還由于自為而不自知的部分宋制得以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真正出現徹底土崩瓦解就是黃巢起義之后的事情了,黃巢起義的時間也不短,875-884年,兵敗狼虎谷,延續了近十年,如果算上王仙芝那一段,就正好是10年。880年,黃巢已經完成了從鄆州殺遍江南的旅程,北上威脅長安,到此時唐在南方的統治實際上就已經崩潰了,十國的割據格局已經形成了,所以我們從880年開始算。而后周則是到了951年才建立,郭威他們已經開始能夠推行類似小農兵的實質性均田制的措施了,也就是完成了從土地兼并到全民小農化的重置過程了。當然,節度使還是很多的,但是威勢已經大為削弱了,畢竟他們的經濟基礎被削弱了。
北宋建立是960年,杯酒釋兵權只是一種通俗讀本的寫法,實際上經歷了兩次,直到第二次969年釋權才徹底完成,所以我們算作969年或者970年完成,89或者90年,那也不過是90年。但從東漢黃巾起義到隋朝經歷了多少年?184年到581年,397年,這都快四百年了,這里面固然有多次北方游牧蠻族南下造成的破壞,但也足以說明問題了。而且這里面還經歷了多次看似結論亂局的魏、西晉、前秦等朝代,但是最后卻都崩潰了,說明那些依靠逃避問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的辦法行不通,到了北魏,迫于歷史形勢和鮮卑軍事政權的特點,他們才開始真正著手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到了北魏這個階段,太和九年(485年)著手從朝廷層面重建小農社會。這就是試圖掩蓋根本問題導致society憤懣擠壓的結果。北魏為什么有手段重構?這和清兵入關后能在江南逼迫士紳納糧完租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用拜占庭歷史上的朝代作比喻,其實它最像拉斯卡利斯王朝,也就是尼西亞朝廷,他們的皇帝本質上是游牧部落首領,只不過北魏肯做事,去做了重置歷史的事情,而拉斯卡利斯墮入溫柔鄉了。除了憤懣擠壓,另一方面不得不說,是北魏所為已經部分損害了漢地豪強的利益,所以他們看到壓著自己進行小農退還的暴力機器出現總崩潰后,就著急忙慌的進行反攻倒算,恢復自己的原有利權。
為什么說起義,討論的很多卻是豪強的問題?原因很簡單,歷史上的很多起義,本質上都不是純粹的起義,起義是普通窮苦者的選擇,而叛亂是可以過得好但也想要皇帝輪流做的主兒,這些住在塢堡里有私家部曲的大弟煮,他們是不安分的。如果非要說為什么唐朝能延續均田制、府兵制,本質上還是一個大號北魏,但他比北魏強的地方是,它帶著自己的好哥們和暴力機器一起就食漢地,而不是只帶來皇室成員,另外就是無意識的沿襲隋朝對江南的統治模式,間接形成了后來的宋制,等于唐既有北魏的武力,又有后世宋的南方統御和稅收,所以唐能維持好幾百年不倒。那么唐為什么不能徹底消滅藩鎮呢?實際上單從削平藩鎮上層建筑的角度看,唐好幾次都做到了,但是經濟基礎不允許唐實現這個目標,削平了之后基層還是弟煮兼并的割據,他們只會滋生本土的牙兵和兵痞,藩鎮很多都是客軍,而非土軍。
唐軍雖然仰給江南,但江南到汴宋再到長安的運河并不是維護得很好,所以補給不是很充足,而且唐軍的戰斗力也早就無法和唐初同日而語了,再者對軍隊的統御制度不好,導致很多平叛的唐軍后來自己也叛亂,甚至稱帝。所以唐空有江南的財入,但無有效兵力,也就無法平叛。五代實際上仍然是多個軍頭混戰,他們作為代理人代表地方豪強作戰,在這個過程中折損了很多勢力,實際上也間接完成了重置,而在重置的類似于小農兵的新質稅基上,五代的控馭力也就一代強于一代,到了趙宋,更是在不抑兼并的基礎上改換了統御思路,形成了完全的物權邏輯,取代了原有的人事邏輯;與此同時,廢除了與控制人丁相配套的上層建筑,也就是節度使的框架,這才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五代由于主要由漢人軍閥主導,所以消耗豪強的速度更快,而且每次建立王朝的都是養蠱中殺出來的兵頭,自然戰力爆棚,也就導致契丹基本上沒占什么便宜。此外,唐朝中后期,北方也有一定的消耗,而這種消耗還受到唐朝廷的有限干預,因此消耗速度 總的來說是遠快于魏晉南北朝的。即便從8世紀下半葉算,也只是200年,相較上一個重置期仍然要斷一半的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