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GDP乘人均GDP這種方法很時髦,但是,他在一些案例中仍然不能解釋問題,例如,1870年,法國的人均GDP和GDP都高于德國,但是,法國仍然在普法戰爭中戰敗,這難道不是一次赤裸裸的打臉嗎? 更何況,美國在1913年兩項指標的乘積就超過英國本部,那么美國為什么還不能在金融上抵御英國在委內瑞拉危機中的打擊呢?也不能解釋,1950年印度人均GDP60美元,sino30美元,sinoGDP2410億美元,印度GDP2040億美元,這一乘。印度是122400,sino是72300,62年怎么回事呢?更別說朝鮮戰爭了,蘇聯的乘積也遠小于美國,把蘇聯和乘積更小的sino放一塊,為什么能讓美國聯合國軍無法取勝呢?
很顯然,這種方法去判斷國家實力,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效率當然很重要,但試圖用它來解釋一切,那必然是不行的。而且,用人均代表效率,用總量代表數量,然后相乘,這樣做真的合理嗎?他倆相乘到底表達嘛意思呢?你說這是國家實力,這乘法關系在很多案例中不成立,而且就按某些人的制度創新說,也是站不住腳的,到底是fxs制度厲害還是資產階級代議制厲害,從正義的角度看,沒人敢說前者厲害,更別說開戰時,法國不是自己在戰斗,而且還有英國、比利時和荷蘭也站在他們一邊,否則不會出現敦刻爾克大撤退。如果把英法比荷四國的乘積加到一起,德國算個屁啊。德國和德國的紙面盟國加在一起,都不夠英法總和的。那德國為啥取勝了?這是不是要被判為特例,不適用?不能證明國力強弱?如果戰爭都不能檢驗國力強弱,那拿什么去表達呢?更何況大多數研究成果都是這么算的,用戰爭的輸贏或國家的冷對抗輸贏來表達的。這些指標本身都是有問題的。
#圖文動態同步大賽#如果不采用定量分析,而是繼續深入對定性分析的研究,那么我們就會得到一些有趣的結論。第一,想要戰爭進行下去,除了要有足夠多、足夠快的物質供應,還要有維持這種快速供應,而又符合經濟需要和可持續性的增長邏輯,這些說白了就是內生增長,而內生增長本身又有可持續性之分,那就是能否建立起可持續的長短期均衡結構,不斷提高內生增長水平,還是說出現了退化,退步抑或者是停滯不前。這是最核心的,而這個指標需要對金融集權發展程度、資本積累率、技術轉化率和資本對外依賴度等指標做一個綜合的估計,否則是不可能真切的判斷內生增長水平的,其中,資本供給的對外依存度和技術進步對增長的貢獻、長短期均衡的增長最優程度三個指標是最重要的;第二,軍事效率,這一個問題,之前我們也探討過,得出的結論就是,信息、速度與火力三個要素,是決定戰爭成敗的主要原因,隨著技術的發展,信息和速度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因為火力在發展出核武器后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飽和的狀態,他們對戰爭“邊際效益”貢獻已經非常少了。而在火力方面,還需要細分動用和不動用核武器兩種情況;第三,制度效率,集權程度如何,腐敗對關鍵決策的影響程度如何,應對政/變的能力如何,決策執行效率(質量與速度)如何,對保證和提高內生增長、軍事效率的影響如何,這些都需要進行復雜的估算,而不是想當然的拋出一個所謂的人均GDP乘GDP來故弄玄虛,這種做法還不如用原先的CINC法有意義了,至少每個變量都有一定的道理,人均GDP乘GDP實際上就相當于人均GDP的平方乘人數,請問人均GDP為什么要平方,如果不平方,又和直接使用GDP有什么區別呢?
GDP本身對于評估戰時國力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可以說缺陷性,例如波蘭、利比亞這些國家,他們的資本供應高度依賴國外資源,而經濟增長根本不屬于內生類型,一旦開戰,如果沒有超級大國的庇護,他們的經濟立刻就會崩潰,大量人口失業或喪失收入,請問這種狀態咋開戰?而且,他們的軍備體系基本上是靠購買滿足的,一旦開戰,出現了武器禁運,又怎么辦?另外,一個國家的兩指標乘積大于對手,但是對手設法依靠第三方或自己的手段搞了一場內亂給你,你崩潰了,打不下去了,對手攻陷了你的首都,這又咋辦?連寫出這個方法的美國人自己都承認,勇氣、毅力和技巧是不容忽視的,更別說他們嚴重忽視了政治經濟軍事的內在發展邏輯,而這些,僅靠現有的指標是辦不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