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雖然被認為是發達國家,但其經濟的“發達”根源基本上和經濟無關。以色列的幾個優勢產業就是軍工、化工、醫藥和鉆石加工,軍工的發展和以色列政治環境、六七十年代遭受的技術封鎖有關,而化工則和死海咸水湖有關,而醫藥和鉆石加工則更離譜,鉆石加工主要是由于移民形成的行業,鉆石本身除了裝飾外,還用于精密儀器,醫藥其實和印度差不多,也是仿制藥比較多,還有被他們當牲畜看待的巴勒斯坦人可以作為器官移植庫和藥物試驗小白鼠使用的“優勢”;剩下的和愛爾蘭差不多,一堆歐美資本運營。細分下來,實際上以色列的正經行業沒有幾個。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實際上和芬蘭差不多,都是在90年代后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之前并不咋樣。而且以色列在西方里面屬于相對另類的存在,基布茲和相對保守的金融業,一直是1948-1990年間以色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在以色列這種經歷了四五次中東戰爭的地方玩金融做空,結果就是以色列徹底滅亡,所以他們相對保守也并非發揚了什么優秀品格的結果。
以色列在冷戰時期最主要的產業其實和最普通的發展中國家沒什么區別,也都是紡織業和食品制造業,后來才開始玩高端的了。
軍工積攢的技術、1983年銀行業危機期間被以色列政府收購的主要金融機構,在90年代基本上都被市場化、私有化;蘇聯解體后來到以色列的移民,不少也受過高等教育,這些高素質勞動力和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給了西方信息制造業、醫藥業的公司投資的良機。最重要的是,隨著戰爭環境的基本結束,以色列敢于搞私有化了,所以有利可圖的空間大了,如果非要說為什么以色列和南非做的差不多而結局完全不同的原因,其實就是他們兩個對于西方的作用不同,特別是美國財團和地中海財團的作用不同。
對美國來說,一個時刻需要美國的以色列對他們控制蘇伊士運河有著天然的好處;對地中海財團來說,有了這份據點、橋頭堡,地中海財團可以參與美國的霸權,也可以借此在中東維持自己的影響力,而不至于完全退出。再者,以色列的留存對于美國財團和地中海財團之間的“封君封臣”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以色列可以吃網絡技術的紅利,也可以維持自身的軍工體系,甚至藉此牟利。科技行業作為以色列的支柱產業,如果沒有軍工的硬件體系和互聯網的軟件體系,也幾乎不可能存續。
南非就沒有這種意義。南非的工業也不錯,甚至和以色列聯合研發了核武器,但是南非并不處于戰略要沖,對于當年美國借助中東石油危機引誘蘇聯上鉤沒有什么實質幫助,相反,他們更需要美國的支持,因此美國可以拿捏南非,而非反過來,像和以色列一樣,有那么一層封君封臣關系在,互有所需。以色列之所以有一段時間被武器禁運,實際上就是美國為了剝離英國的干系,等到英國在遠東乃至亞丁等地的戰略部署全部廢黜,美國就開始全力支持以色列的中東戰爭了,英美之爭才是背后的關鍵因素。
只要以色列的意義仍然存在,那么以色列的資本供應就不會被美國切斷,而且以色列也有地中海財團在歐洲的利益輸送,是很難馬上就噶了的。拉瑪干的鉆石交易規模確實大,但280億美元的交易額相對于幾千億的GDP來說還是很少的,而科技又是燒錢的買賣,所以沒有外部的資本支持,以色列是維持不下去的。以色列經濟到底會怎么樣,要看歐洲;歐洲經濟會怎么樣,要看美國在收益上要做多還是做空歐洲,以及戰略上怎么處理歐洲。
最后,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以色列人口只有950多萬,這點人口,如果人均1000美元,只需要95億美元左右的GDP;1萬美元,也就是950億美元的GDP;5萬美元,也只有不到5000億美元的水平,而軍工、互聯網這些產業背后帶動的其他產業的發展,產值絕非紙面上的幾十幾百億美元,再加上他們是西方的政治正確,金融杠桿一下,隨隨便便就是幾千億美元了,看看印度的經濟就知道了,印度雖然制造業拉胯,貿易上一直是赤字,逆差,但是每年資本項目是盈余的,經常項目賬戶虧得,全都在這里補回來了,這些錢杠桿幾下,就得是幾萬億美元,所以以色列的人均GDP高并不奇怪。同樣軍工貿易厲害而且也有資源盈余的俄羅斯,人均就不可能和以色列比,說到底,就是人太多,而西方給的錢又不夠多,所以人均數字不好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