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攻擊聯合國部隊這件事情其實已經反映出我前幾年時候所做出的那個判斷,即聯合國的作用,會越來越有限。毫無疑問的是聯合國仍然是雅爾塔體系的產物,雖然蘇聯解體了,但是。雅爾塔體系并沒有因此遭到削弱,甚至得到加強,因為在雙巨頭格局下蘇聯的存在會阻礙美國單極秩序下去操縱雅爾塔體系的可能性與效率。冷戰后有這么幾件事情深刻的改變了,或者說動搖了,雅爾塔體系的穩固性和絕對性。第一件事就是。俄羅斯雖然受到了蘇聯解體等事件的打擊,其勢力范圍大大縮小,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大西洋派要求擁抱美歐結果導致他們在東歐特別是原華約成員國的勢力范圍,被大大壓縮。但是呢。俄羅斯的核武庫規模仍然十分龐大。而且存在所謂的和擴散的風險實際上核擴散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出現了。最開始人們擔心的是俄羅斯。為主導的獨聯體制內的其他元素聯加盟共和國向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他們擁有大量的核武器,這個核武器會否會威脅世界安全。
但實際上真正威脅世界的。并非這些軟弱無能,且經濟孱弱的家伙。第一波核擴散是美蘇兩國在他們的盟友或者說仆從國那里部署的核武器。這種部署直到今天還有很深刻的意義。你比如說在土耳其在波蘭波蘭其實是比較晚近才出現核武器部署的。最早是西德聯邦德國也就是今天的德國。蘇聯則在他的華約成員國部署了大量的核武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大為縮小。但是蘇聯的核技術彈道導彈技術。仍然得到了大規模的擴散,其中的代表國家就有朝鮮和印度。美國的核技術擴散,尤其是非法的核技術擴散。主要體現對象是。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當然巴基斯坦有一部分是sⅰno進行的投資。
以上所說是第二波核擴散第三波核擴散其實肇始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機制。雖然說印度不承認這一點。但是呢。澳大利亞仍然是英美兩國明目張膽的進行核武裝的對象。日本雖然沒有核武器幾乎不可能被美國允許制造核武器。但是他有制造核武器的技術。而且美國曾經在日本部署過核武器。美國這兩年特別希望在菲律賓和日本等第一島鏈國家部署他們的中程彈道導彈和核武器。由此可見,東方和西方的和擴散都在同時進行。伊朗這個比較特殊。因為伊朗最早是巴列維王朝時期接觸到了跟核技術相關的內容。諷刺的是。以色列是最早希望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進行核技術合作的。對,你沒聽錯,這個核技術就是所謂的核武器。只不過當時巴列維認為伊朗不需要核武器罷了,所以后來以色列和南非進行了核武器研發。南非南邊有一個愛德華王子群島那個群島上曾經發生過,所謂的帆船座事件。帆船座事件,其實指的就是南非和以色列聯合研發的核武器在島上進行核試爆所造成的強烈的亮光,這個亮光被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衛星捕捉到了。真正開始出現核武器擴散不可控的。標志其實仍然是美日印澳四方合作機制的建立。他們建立之后又出現了奧庫斯。也就是美英澳三國合作的軍事同盟體制。
這個體質本身沒有什么可怕的因為英國跟澳大利亞之間原本就是宗主國跟殖民地的關系。即便后來英國衰落了但澳大利亞仍然是英聯邦成員國。美國則是在1950年代時候就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署了所謂的美澳新安全合作條約。美英之間有所謂的十分肉麻的美英特殊關系。當然了美英特殊關系本質上反映的是英國喪失了霸權而美國獲得了霸權。但是英國死得比較體面。所以他沒有像德日那樣被懲罰變成戰敗國,而是成了美國的好朋友,好基友。
在22年俄烏沖突爆發之前差不多一周的時候當時所謂的聯合國五常進行了一次。聯合宣言那個宣言就是關于不濫用核武器的,但實際上核武器小型化以及戰術化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了。即便你不用核武器,也會有所謂的臟彈,還有化學彈等所謂的窮人的原子彈。敘利亞戰場上化學武器的濫用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以上所說就是核擴散以及相關技術研發的軍事背景和政治背景。其實更重要的是國力對比國力消長。sⅰno的崛起給美國帶來了強烈的不安感。而且雙方都知道對方經濟脆弱的地方。只不過在現在的背景下sini的脆弱點顯然是要比美國多的多的。sino最怕的就是突然出現一場被卷入的戰爭,導致自己經濟進一步升級的計劃泡湯。雖然說美國不想自己下場,擔心自己的金融受到影響,但實際上如果真的打起來受到更嚴重影響的當然是sino。原因很簡單,瘦死的駱駝比馬大。sino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其實不是進行軍事斗爭或者世界霸權的爭奪,而是在經歷上盡快形成更高級的內生增長方式。有人在粉飾太平文過飾非認為說地產的泡沫其實是有意為之故意刺破這個泡沫然后來推動向新能源汽車芯片還有其他高新產業的發展。實則不然。大家都其實心知肚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市場信心實際上還是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打擊的。這其實從背后反映出來這么幾個問題第一點就是在處理這種內生性危機的時候沒有取得一個比較有效的自主的本土的經濟方法。經濟學的思維上仍然是嚴重依賴西方的。要么就搞大鍋飯要么就做西方的買辦。這樣的經濟學是不足以支撐戰略發展的。這是其一。其二呢,我們從現實上看?,F在的內生增長當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否則也不會在商品生產仍然沒有競爭力的情況下連續幾十年取得經濟的穩定增長。這個穩定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地產發展。當然現在被動刺破這個泡沫也不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外部的挑戰和內部的危機實際上是一種新的機遇。這個機遇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技術上資本上和整個市場建構上乃至對外的貿易話語權上被人卡脖子。那么你再勤勞,再勤儉持家,也沒有用的。美國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二戰時期美國幾乎沒有依賴貿易發展自己的經濟。他是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證明了現代經濟,尤其是1500年之后的市場經濟中。一個大型的國際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市場經濟體。他是如何在不依賴外部貿易的情況下同時還能給很多參展國家賒賬去進行所謂的租借買賣的情況下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技術的穩定快速進步的。有人把這種情況形容為集約化發展說他到1960年達到了集約化水平,這其實是一種很膚淺的機械的數字的表面的一種看法。如果你沒有一個增長方式的內涵,去支撐,這一切,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之前的文章里我也說過。增長是需要近期和遠期的動態,均衡的,這個動態均衡,如果做的好,那它的內生增長包括它的技術進步還有當前的社會福祉是能進行協調的三者是可以統一起來的,而不是對立的。
總之經濟方面的競爭以及國力的此消彼長。都是現在核武器越來越失控,以及聯合國的作用越來越弱化的根本原因。美國特別希望進行戰爭冒險,尤其是要打斷Sⅰno的崛起和復興?,F在的形勢其實和一二戰之間所謂的間戰時期也就是interwar那個時代非常像。烏克蘭戰爭還有加沙爆發的戰爭以及以后出現的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之間乃至最后他們所屬的抵抗之湖背后的老大哥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實際上和30年代的一些局部戰爭例如西班牙內戰等都是很相像的。西班牙戰爭還有巴拉圭戰爭,都檢驗了當時戰爭冒險集團的野心、決心以及綏靖者的耐心和膽量。
目前世界上最不穩定的根源頭號的根源就是美國。美國的情況不是過去某一個國家的化身,而是某兩個國家甚至某三四個國家的合體。它既有德國的那種對外擴張和冒險的那種狂熱,也有英國的那種老成的實力。隨時準備和當時打引號的那個開戰。這個情況是很危險的。越是到了這個時候雙方就越容易挑戰彼此的底線。有人說溝通是很重要的溝通確實重要,但溝通之后如果人家還是鐵了心要想打你,那你溝通就等于溝通了個寂寞。真正的道理,還是掌握在你自己的實力和耐力上。
實力就是你有多少枚核武器。耐力就是你的經濟是否是內生的內生的程度又如何能否維持你的技術進步以及內部經濟的持續增長良性發展還有社會福祉的實現。說現在的時代尤其是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像英美之間的博弈或者像英德之間的博弈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且不只是我們自己在說。美國的很多。年輕的鷹派學者智庫的參謀家們他們也都是這么想的。實際上現在的地緣格局和20世紀上半葉情況正好在地緣上是中心對稱的是翻轉的。以色列就像當年的日本在瘋狂的對外侵略和擴張。而美國就像當年的德國一樣。對外有著強烈的修正主義的傾向。當然美國在金融上的實力仍然是可以與當年的英國相媲美的。而sino所面臨的情況則更復雜一些?,F在的情況就是有了當年德國。尤其是。是一戰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水平。但是未來怎么走?經濟怎么改革?戰略如何擴張?是變成一個美國式的德國還是變成一個德國式的美國?這些都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俄國的情況和伊朗的情況實際上更類似于奧匈帝國。當然。把他們兩個合在一起這么看待的。德國既要保住自己在打引號的中歐的領地上的優勢。又要實現自己走向太平洋走向大洋的宏圖霸業。在有的地方和美國妥協。在有的地方則要建構自己的秩序。打擊美國的勢力和影響。等到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就應該靈活的運用各種陰謀和機制,激化其他的矛盾。讓西方內部諸勢力互相亂作一團。特別是要造成地中海財團和美國財團之間的相互爭斗。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