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勢體系本身算不得什么高明,而是無能為力的結果,也是歐洲未能形成類似sino一樣統一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歐洲的均勢理念和封建制度的發展密切相關。均勢就是說誰也不要吞并誰,這難道是出于善意嗎?顯然不是的,而是出于內在的虛弱產生的。如果說歐洲本身就有均勢理念,那么他們在古典時代就應該這么干,而不是拖了近兩千年后才想到的。羅馬兼并周遭諸邦的時代,歐洲的國家,特別是羅馬兼并范圍內,國家不在少數,羅馬帝國至少滅掉了50個國家,像馬其頓、塞琉古、托勒密埃及、迦太基之類的,羅馬本身也就是一個所謂的七丘之城,他周圍別說巴爾干半島和北非乃至敘利亞、兩河了,亞平寧半島上就是一堆國家,他們之間不搞均勢嗎?說到底,是羅馬作為一個新興的強盛國家,他們內部的統御力是足夠強的,雖然面積小,經濟不算發達,但是他們能夠把足夠高比例的資源都投入到戰爭中,對于兼并的領土,也有直轄的欲求,所以他們整合資源的效率,至少在意大利范圍內是高的。
正因此,他們的國力相較于其他對手是足夠的,而不是因為內部孱弱而只能滿足于維持現狀。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基本形成了類似亞洲古代大帝國的規制,因此相對強盛,但是由于東部的阿拉伯帝國、塞爾柱、法蒂瑪等政權的威脅而無力向西持續擴張。在蠻族聚居的西歐,他們實際上處于一種相對不利的局面,因為羅馬時代已經形成自己土地利益的精英們不樂意與他們合作,直到蠻族改變了他們希望按照羅馬制度直接統御土居精英們的想法,建立了所謂的封建制度,才出現了相對和諧的局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國的君主內部想要整合資源,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們的君主對于通過戰爭或聯姻等方式獲取新的外國采邑是十分熱情的。
因此,他們實際上是絲毫不“均勢”的。但是,也有君主試圖做集權的,做了集權的典型代表就是法國,沒做或者做了也失敗的就是英國和德國,雖然他們在19世紀下半葉的國勢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英德在中世紀確實是非常孱弱的。英國的君主被貴族逼著簽了大憲章,在君主里面就已經夠屈辱的了。在都鐸王朝之前,英國君主為了恢復自己的權勢,唯一能大刀闊斧做的,也就是對外侵略,擴張,最大的一個例子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英國貴族可謂傾巢而出,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毫無疑問的在告諭英國,一個尚未徹底統一、實現更高程度集權的法國僅僅利用相對貧瘠的西歐土地即可爆發出這么難以征服的能量,那么如果歐陸全部建立起如法國一般的制度,那么幾乎是英國無法撼動的,此外,如果這些歐陸政治實體合并為一個超大實體,對英國來說就是幾乎無法戰勝的了,甚至還有可能再來次1066黑斯廷斯,所以英國的均勢種子就是從這個時候埋下的。
英國本身與其他歐洲國家并無本質區別,但是在法國的挫敗令英國對入侵歐洲大陸的意圖受到了嚴重打擊,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紅白玫瑰戰爭。紅白玫瑰戰爭是英國史上最血腥的內戰,其殘酷程度也高于吊死查理一世、給克倫威爾鞭尸的1640-1688內戰,因為兩大派系基本上都殺絕了,英國也不敢承受在國際體系中遭受一場殺紅眼的“紅白玫瑰戰爭”,即便英國最后能慘勝,其結果也是英國人不敢想象的,雖然說一戰后英國綏靖主義的根源是擔憂美國支持德國與自己在全球大戰,而英日同盟難以對抗美德組合,但是英國民間的綏靖情緒實際上是英國在一戰中巨大傷亡造成的。1913年英國4000萬人出頭,一戰期間死了不到91萬人,勉強按照100萬人算,也只是1/40,也就是2.5%。死了2.5%的人英國人的心理創傷就很大了。一旦英國在歐陸陣亡的人數太多,可能發生的抗登陸作戰也就會受到影響。英國當時的人口和今天的烏克蘭差不多,當然,考慮到性別因素,英國能征發的兵員就不到2000萬了,因為英國當時也存在男少女多的問題,英格蘭和威爾士一共3000多萬人,其中男性1769萬多人,女性則是1800多萬人。下面這張圖是英國政府整理的人口結構圖。
1901 年,英國男性出生時預期壽命約為 45 歲,女性約為 49 歲。到 1951 年,男性的預期壽命增加到 66 歲,女性的預期壽命增加到 70 歲。所以英國本身雖然一直在推動別人總體戰,但是他自己其實一直是最懼怕總體戰的。丘吉爾之所以夸贊七年戰爭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最艱苦的陸上戰爭不用英國出兵打,只需要出錢就行,荷蘭也是這樣,荷蘭出錢給三十年戰爭的己方陣營,給他們花錢養十多萬騎兵都行,但是自己不深入歐陸作戰。
回到正題,均勢正是基于英國自身的島國資源稟賦認知,以及兩場戰爭(外戰—百年戰爭,內戰—紅白玫瑰戰爭)的血腥和艱難,進而對歐洲大陸的潛力的推斷。因此,英國既不能自己深入歐陸參與兼并戰爭,也不能允許歐陸出現一個超級大國,否則英國就有可能被滅國。所以,隨著法國在歐洲大陸的緩慢崛起,英國先是利用法國幫助自己打擊了奧地利和西班牙,還有荷蘭。在西班牙和奧地利被摁下去之后,又去借助西班牙、奧地利還有北歐國家一起夾擊打壓法國。這個時候,實際上還沒有其他的近東因素參與進來,但是,在西歐基本上出現了“被削弱的國際秩序”,雖然他還不穩固,一直到拿破侖戰爭結束后才徹底穩定下來。但是,西歐方向和西歐不能繼續有效擴張,那么海外殖民地和東歐還是有機會的,所以才有了后世英國不能容忍和坐視的情況,例如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三家瓜分波蘭的事件,在波蘭被瓜分的過程中,英國完全沒有實質性的干預、干涉。北歐的情況也差不多。當北歐、東歐都基本上穩定下來后,東南歐就成了新的角逐對象。因為英國干預到地中海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調整中歐秩序的標志就是三十年戰爭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不過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還啥也不是了,而且1640-1688年英國除了和荷蘭打,基本上沒有余力去參與歐陸的問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這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在內的德意志地區被納入到“被削弱的國際秩序”的標志。
在英國忙于和荷蘭、法國競爭的同時,俄國實際上已經在土耳其方向上取得了不小的優勢,而且英法等西歐強國幾乎沒有關注這片區域。調整東歐關系的開端其實是希臘獨立戰爭,到俄土同盟條約簽訂,即《安吉阿爾-斯凱萊西條約》簽訂,英國對俄國的不滿已經上升到了一個頂點,所以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就已經開始限制俄國的“非國際秩序行為”了,克里米亞戰爭后所訂立的《巴黎合約》則是東歐被納入“受削弱的國際秩序”的標志。順著這個過程看,一戰后簽訂的凡爾賽條約、那依條約、圣日耳曼條約、特里亞農條約和色佛爾、洛桑條約,實際上都是英國對不聽話的中歐版塊、近東版塊的再度削弱和融入。但是,這也就是均勢為核心、英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極限了,因為再遠就不是英國需要擔心的了。
可以看到,英國就像一只蠶,不斷的吞吐絲一般,把“削弱”與“承認”兩個要素不斷強化,由此形成了所謂的國際秩序,也就是凡爾賽體系。這個體系無法對“側翼大國”實現削弱,例如這一套運用在美國身上的時候就無效了,美國不搭理英國,自己形成了一套華盛頓體系。在遠東情況,又完全不同,那是我們下一次討論的問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