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被納入到凡爾賽體系在內的一系列英國“均勢體系”的過程是十分滑稽的。最早是希臘獨立戰爭,對高門來說就是一種分裂和內亂,但他們的特殊位置“歐洲土耳其(即巴爾干半島)”的微妙位置,使得歐洲列強產生了強大的擴張欲,原因很簡單,如果干涉,英國很難在離俄奧等列強如此近距離的地方取得懸殊的優勢,如果在開普敦、巴西乃至印度,英國海軍的干預幾乎是壓倒性優勢,但是如果回縮到北美、亞速爾群島和埃及,情況就會不一樣,局勢雖然有利于英國,但是英國的優勢又被壓縮一層,因為在投射力量方面,越近,雖然英國投入的資源也會增多,但是其他歐洲國家也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陸軍優勢,后勤補給能維持的時間也會更長一些。
如果在印度的馬拉巴海岸,別說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這些旱鴨子了,就算是法國也不夠打。因為當地基本上都不是美洲那樣的荒地,殖民者很難有自己的墾區,只能依靠自己的商業組織和海軍優勢,當地的土邦還是要尊重的,否則就很難混下去,就算是七年戰爭里,法國在孟加拉輸掉戰爭,也是有孟加拉的納瓦布支持的,如果沒有孟加拉土邦的支持,法國會輸得更慘,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法國駐扎印度的海軍力量不如英國,陸軍能得到的武器和后勤供應也隨著不如英國。
法國是歐洲各個列強的試金石,對英國來說,法國實驗證明了入侵歐洲大陸的不可行,而對歐陸其他列強來說,法國與英國的海戰也驗證了遠距離海戰中他們的上限,所以巴爾干是一個比較好的擴張方向,因為這里陸軍入侵和有限海軍支援都很容易辦到。俄國就是這么入侵巴爾干的,而被打了很多頓的奧地利沒有像沙俄主動入侵巴爾干,試圖將自己在巴爾干的擴張與英國“被削弱的國際秩序”聯系起來,而非產生沖突,那怎么辦?那就只好創造出一個被削弱的對象了,反正不能是自己,所以就是俄國好了,奧地利最后也吞并了波黑,但是英國的反應不大,這就是因為英國把奧地利的擴張視作協助英國遏制俄國的辦法。土耳其和清在很多方面類似,但也不一樣,因為清離著歐洲列強的本土遠一些,所以能被直接侵犯的地方少,除了東北,因為和俄國接壤,與日本也幾乎挨著,特別是甲午之后,日本可以直接通過朝鮮陸路侵略。
土耳其連綿不絕的內亂與分裂給了列強各種入侵和干涉的借口,你比如說希臘獨立戰爭,結果就被干預了,還有屈塔希亞和約,是埃及叛亂,甚至打到黑海海峽上,還有1875年波黑起義,帶來了《柏林備忘錄》,1877-1878年俄國入侵和《圣斯特法諾和約》,還有柏林會議、《柏林和約》和保加利亞危機。克里米亞戰爭則是耶路撒冷圣地保護權,這些件件樁樁都是內亂,還有列強的不合理要求導致的。清朝受到類似借口干涉的機會比較少,最著名的就是義和團和陜甘**帶來的西域事件,后期分別演變成八國聯軍侵hua和阿古柏入侵西域。前者帶來了類似于柏林會議和巴爾干戰爭后的影響,而后者雖然沒有發展成禍端,但也使sino損失了不少邊角領土,例如外伊犁的一部分和帕米爾。
而主動入侵的則更多,例如1904年英國入侵拉薩,英法的各種鴉片戰爭,還有日本的歷次侵略。除了有直接鄰近擴張基地的日俄外,其余列強的入侵并沒有大規模建立殖民地,因為他們需要海軍的充實與前沿基地的建設,法國占領了越南,從南到北,先是柬埔寨和南圻,而后是順化,再往北打到東京灣(北部灣,因為安南的首府升龍(河內)古稱東京而得名);英國建立的基地則更多,更深入,例如在上海、天津等地的租界,香港,還有馬來亞、新加坡、砂撈越、沙巴,大約在鴉片戰爭前夕,還入侵了愛烏罕(阿富汗)和下緬甸,整個印度的北部邊界、曼尼普爾、阿薩姆、上緬甸、南海方向,都是直接接觸的。此外還有日本這個代理人。美國則在美西戰爭中奪取了關島和菲律賓,此外還有鴉片戰爭時期搭英國便車獲得的租界。
正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后起的和先發的帝國主義們在sino的家門口聚集起尾大不掉但是都沒有徹底深入其中的一個結構,而后來赴宴的德美都缺乏前沿基地,因此高呼“機會均等”“門戶開放”。因為日俄在這里的入侵最為突出,吃相最難看,所以遭到“均勢”的對象反而是他們,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英美支持日本去打俄國的日俄戰爭,和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的事情。一戰后,日本則成為被均勢的對象,美國對日本的二十一條強烈不滿,但如果二十一條是美國的,那么美國也斷然不會反對。
華盛頓會議就是修理日本的會議,取消了它獨霸的企圖,要求實現列強共治,這也是為什么*說“恢復到了由多個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狀態。在遠東,被擊敗的是德奧集團,而俄英法荷比西葡美基本上都沒有發生什么變化,沒有誰受到嚴格的削弱,除了俄國,但是俄國變成蘇俄了,基本上除了維持北滿的權利外并沒有其他訴求了,當然,分裂外蒙也是一點。德國是徹底被干掉了,被打出亞太了,如果德俄還維持原有的國內情勢,而處于被削弱的狀態,那么這個體系里的主軸就是在日本身上了,就像我們在上一節英國“均勢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里所說的那樣,亞太版的“凡爾賽體系”就會成型。
英國在遠東處于迷茫狀態,而且一戰歐洲部分對它的打擊和削弱也不輕,雖然沒有法國那么嚴重,但是也足夠喝一壺的了。英國仍然希望利用日本作為自己侵華的支柱,但是也希望借助美國之手去削弱日本過分膨脹的權勢,所以給了美國打擊日本更有利的條件。更重要的是,英國在遠東并非均勢調停者的地位,而是一個參與者,就像“沙俄”在“歐洲”一樣。日本則像“法國”一樣,盡情的削弱、羞辱乃至試圖侵吞“德意志”(sino)和他的領土。美國則像“英國”一樣在削弱著“歐洲大陸”上的一切。由于日本直接阻礙了美國的擴張,而且日本的實力和潛力不像英國那么大,所以打擊日本是最好的辦法,而且日本的擴張勢頭最為兇猛,因此打壓日本是其他參與者均勢理念下也支持的做法。
被趕走的沙俄和德國就像“哈布斯堡奧地利”和“華沙大公國”,法國在遠東則是像拿破侖戰爭時期的趴菜“西班牙”。這就是華盛頓會議之前的情況。華盛頓會議與其說更像一戰前的歐洲,不如說像拿破侖戰爭時代的歐洲的“維也納體系”,他們現在建立的不過是遏制“法國”的“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這種“維也納體系”是根本朝著壓制和削弱“法國”,也就是日本去的。
實際上最根本的劃分方法就是歐洲、北非、近東和中東西部在內的“歐洲國際秩序”,和遠東、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大洋洲在內的“非歐洲/歐外國際秩序”,這兩個秩序里面,英國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在歐洲秩序里,英國是均勢者,在歐外秩序里,英國是被均勢的對象之一,在歐外世界里,“側翼大國”才是真的“英國”,俄國雖然也被時殷弘等認為是側翼大國,但是由于他們在陸地上連接歐洲,所以他們不得不參與到歐洲秩序中,因此,在被英國均勢和均勢英國的雙重過程中,俄國均勢英國的作用其實是被削弱了的,而美國不在陸地上與歐洲接壤,有大洋作為屏障,它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起真正的“側翼大國”。這也是美國能在遠東均勢英國的根本地緣原因。如果考慮到這些,那英國變成“沙俄”也就不難理解了。“沙俄”被圍攻的經典事件就是克里米亞戰爭,放到英國身上就是北美戰爭,英國遭到了歷史上第一次圍攻暴揍。俄法西荷丹等國的“武裝中立同盟”和聯合作戰使英國第一次吃大虧。
北美在內的美洲也就成了“克里米亞戰爭”時期的“土耳其”,只不過土耳其逐漸腐爛掉,而美國走了狗屎運,被金融財團看上,因此成了強國。其實美國的國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強,直到美國南北內戰前的1860年,美國還是一個農業國,而望廈條約是在1844年簽的,上海美租界是1863年才形成的,這也是我說巴西可能是未來美國衰落之后的下一個美國的原因。“土耳其”轉型成美國的過程,無非兩個重大要素,第一,金融財團選中了美國;第二,美國搞關稅壁壘,剪刀差,玩出了一套大的工業體系。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美國經濟崛起的源泉,而這個源泉進一步上升,轉化為軍事實力和國際權勢,進而在“遠東一戰”中徹底摧毀了日本,并間接摧毀了英國的金融霸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