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是2013年底由于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與歐盟的政治和自由貿易談判,試圖加強與俄國關系導致的一場危機。2013年11月22日,親歐派走上基輔街頭舉行示威,要求重啟對歐談判,亞努科維奇下臺和提前舉行大選。2014年2月22日,烏克蘭議會罷免亞努科維奇,并宣布當年5月25日重新大選。2014年3月,克里米亞議會通過了克里米亞獨立宣言,脫離烏克蘭。2014年4月,頓涅茨克親俄力量宣布獨立,并擬定通過公投加入俄羅斯。4月30日,烏克蘭臨時總統圖爾奇諾夫宣布烏克蘭武裝力量進入全面戰備狀態,決定征兵。5月12日,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宣布獨立,成立“主權國家”。5月25日,烏克蘭舉行總統選舉。5月27日,烏軍方稱奪回頓涅茨克機場。烏克蘭危機使俄與美歐關系惡化,西方對俄施加經濟制裁,而烏克蘭與格魯吉亞則尋求加速進入北約。”
這一段是某書上的名詞解釋。怎么說呢?首先,時間線就是不夠的,現在已經2024年了,書也是2024年出版的,還在用2014年的新聞和理解去混弄,就有點不合適了,而且中間的2014-2020年的僵局沒有說,2022年前俄國對西方的總通牒也沒有講,2022年的開戰更沒有說,至于戰況的發展也就更沒有談;其次,對于意義和定性都沒有說,例如“復雜的歷史經緯”“合理的安全關切”“北約東擴”“歐盟東部伙伴計劃”這些要素都沒有提,而且當時不是“政治和自由貿易談判”,本質上是加入歐盟的聯系國談判,這些定性和描述性語言都不準確,做的也不好;最后,烏克蘭沖突對世界的影響也沒有談,眼光只是局限在歐洲那么一小點空間內,頂多扯到了歐美與俄羅斯的關系,這就頂天了。
按照名詞解釋的一般內在邏輯,首先應該確定的是總的過程,其次是遠中近三層背景,最后是遠中近三層影響和未來發展趨勢。
(1)烏克蘭危機,是2013年底至今,發生在以俄羅斯一方和烏克蘭與西方一方之間的所有政治事件與武裝沖突等活動的總稱。(首先進行最簡要的概述)
(2)烏克蘭危機的背景:
①俄羅斯與西方在冷戰結束后三十多年間積累的政治、經濟與安全矛盾不斷激化。政治上,西方在意識形態、歐洲一體化等議題上一直排斥或邊緣化俄國,并配合美國擠壓、蠶食俄國的勢力范圍,削弱俄國在烏克蘭等東歐國家的影響力;經濟上,歐盟忌憚美國而遲滯俄歐能源合作,引發俄羅斯不滿;安全上,北約并未與華約一同解散,反而持續東擴,甚至涉及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原蘇聯加盟國,觸碰到俄羅斯的安全底線。
對烏東獨立,綠反對,黃中立,紫支持
②烏克蘭地域、民族和文化矛盾愈演愈烈。烏克蘭東部俄羅斯族較多,信奉東正教,工業相對發達;西部烏克蘭人居多,除東正教外,還有大量信奉天主教的人口,經濟已農業為主。蘇聯解體后,一方面,烏克蘭經濟衰退,但東部地區與俄羅斯經貿聯系仍然密切;另一方面,西部地區則迫切希望加強與歐盟的經貿合作。烏克蘭的地域差異、民族和文化矛盾上升為政治矛盾,體現在親俄、親歐兩種發展道路之上,雙方長期對立,埋下了不和的種子。
③俄烏矛盾不斷發展,以致不可調和。歷史上,俄烏雖同宗同源,但因蒙古西征與波蘭擴張相互分離數百年,形成了一定差異,其中西烏克蘭出現了分離主義傾向。蘇俄建立初期,烏克蘭一度出現“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中央拉達”等分離主義組織,造成了不良影響。蘇聯時期,大饑荒與大清洗等歷史事件加深了烏克蘭對俄國為主體的蘇聯的不滿情緒。獨立后,俄羅斯試圖維持自身在原蘇聯范圍內的影響力,而烏克蘭處于維持獨立、發展經濟等因素等考量,試圖加強與歐洲聯系,以平衡俄羅斯的影響;2005年“栗子花革命”顏色革命發生后,親西方的尤先科、季莫申科等領導人在天然氣供應、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租借等問題上與俄齟齬不斷,加劇了兩國關系的緊張。波羅申科、澤連斯基等后任總統不斷強化加入北約、歐盟的政治目標,甚至將其寫入憲法,引發了俄國的強烈不滿。
④美西方等外部勢力的干預加劇了矛盾。蘇聯解體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在烏克蘭不斷投入資源,培養親西方非政府組織,為烏克蘭提供各種附帶“民主轉型”等意識形態色彩的援助,引導烏克蘭加入北約、歐盟等西方主導的國際組織提供的各類項目,促使其西化。2005年、2014年先后煽動栗子花革命、廣場革命等顏色革命活動,以非法形式扶持親西方政客上臺。2022年烏克蘭沖突爆發后,美歐又開始大量提供軍事援助,升高武裝沖突。
(3)烏克蘭危機經歷了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與歐盟的政治和自由貿易談判,轉而尋求提升俄烏關系,引發了親歐派的不滿。2013年11月22日,親歐派在基輔舉行反政府示威游行,要求亞努科維奇下臺,重啟與歐盟談判,并提前舉行大選。2014年2月22日,烏克蘭議會罷免了亞努科維奇的總統職務,并宣布于5月25日舉行總統選舉。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亞議會發布獨立宣言,同年4月7日,頓涅茨克親俄力量宣布“獨立并擬公投決定加入俄國”4月30日,臨時總統圖爾奇諾夫宣布烏克蘭進入全面備戰狀態,決定征兵。2014年5月12日,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州宣布獨立成為主權國家。5月25日,烏克蘭舉行總統選舉。5月27日,烏政府宣稱奪取頓涅茨克機場,但在2015年1月再度丟失。此后,烏克蘭與東部民間武裝進入戰爭狀態,直到9月第一次明斯克協議簽訂,雙方暫時進入停火狀態。
第二階段(2014年10月至2022年1月):烏克蘭先后經歷了波羅申科、澤連斯基兩屆政府,在2014—2019年波羅申科執政時期,雖然交戰雙方在德法俄烏四邊的“諾曼底模式”下兩次簽署《明斯克協議》(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烏克蘭政府也在2014年給予了東部地區特殊地位,增加其自治權,但仍然保持對該地區的主權。但是,烏軍在東部仍繼續用兵,但損失較多,成效不大。澤連斯基當選總統后,先后于2019年9月和2022年1月兩度參加諾曼底模式會議,重申了支持第二次《明斯克協議》的態度,但會議均未取得實質性成果。2022年2月,俄羅斯出兵烏克蘭,諾曼底模式會議中止。
第三階段(2022年2月至今):2022年2月,俄羅斯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獨立;俄軍由北、東、南分三路突入烏克蘭境內,北路一度突入基輔市郊,東路進入哈爾科夫和南頓涅茨克,南路由克里米亞北上攻占赫爾松。但由于準備不足,俄軍被迫于4月退出北路、東路攻占的一些區域,此后,戰爭逐步進入僵持狀態,重心回歸東部地區。2022年5-6月,俄軍先后攻占馬里烏波爾、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等東部重要城市;2022年9-10月,烏軍在哈爾科夫州發動了“夏季反攻”,收復了一定領土,11月,隨著西方軍援力度加大,在精確制導武器打擊下,赫爾松的安東諾夫大橋屢遭破壞,俄軍補給困難,被迫撤退,烏軍再度收復赫爾松,一度奪取了戰場主動權。
2023年5月,俄軍在“瓦格納”雇傭軍、烏東部民兵和車臣地方部隊等武裝的支持下奪取烏東重鎮巴赫穆特,但在6月,由于“瓦格納”與俄正規軍之間矛盾激化,雇傭軍首領、原普京親信普里戈金發動兵變,率兵北上逼近莫斯科,在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的調停下才放棄了進入莫斯科的計劃。“瓦格納”叛亂導致該雇傭兵組織瀕臨消亡,俄軍高層與南部軍區也出現重大人事調整,大批將領遭到審訊和撤職,普京總統威信也受到一定動搖,但并未嚴重影響前線戰局。普里戈金后因飛機失事被宣布“死亡”,“瓦格納”成員大部分并入俄正規軍和車臣地方部隊,少部分留駐白俄羅斯或前往非洲。2023年夏季開始,烏軍加大力度進攻俄軍占領的扎波羅熱、赫爾松等亞速海沿岸地區,試圖切斷克里米亞與烏東和俄本土聯系,并牽制俄軍在烏東的進攻。然而,在“蘇羅維金防線”的阻礙下,烏軍損失了大量西方援助的重武器,2023年11月,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被迫承認戰爭陷入僵局。
2024年2月,俄軍奪取阿夫杰耶夫卡;4-6月,奪取恰索夫亞爾。此后俄軍陸續在南頓涅茨克戰線上奪取據點的數量、速度不斷加快。2024年8月-10月,為緩解東部戰線壓力,烏軍在東北部攻入俄庫爾斯克州,一度奪取超過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此后攻勢不振,并被俄軍逐步擠壓到接近俄烏邊界的地帶。與此同時,俄軍在東部、南部戰線持續推進。2024年,烏克蘭軍方也進行了較大調整,原總司令扎盧日內被澤連斯基調離軍職,陸軍司令西爾斯基接任其職務。外長庫列巴等高官也被先后解職。
(4)影響:
①烏克蘭國家、民族撕裂,喪失了大片領土,約占其總面積的五分之一。戰爭還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②一方面,俄羅斯受到了西方長時間、多種類、高烈度的各類制裁,軍費開支上升,通脹壓力增大,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對中亞等原蘇聯空間的掌控能力下降,戰爭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加劇了俄羅斯人口老齡化和性別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另一方面,俄羅斯與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加強經濟合作,能源、外貿重心逐步東移,大大降低了對西方的依賴,加強了本國的經濟安全;俄羅斯大力推動非西方化的外交和政治舉措,以削弱西方的影響力,緩解自身在烏克蘭的壓力;
③歐洲國家與俄羅斯經濟“脫鉤”,但并未達到預期效果,俄羅斯經濟并未崩潰,而西方特別是歐洲經濟,卻因為失去廉價能源而出現高通脹等問題,不利于疫情后的經濟復蘇;
④美國借助烏克蘭戰爭鞏固了其在北約中的領導地位,并將歐洲整合到美國遏制中俄兩國的戰略框架之中。美歐炒作中國援俄信息,削弱 中國 經濟影響。利用俄歐經濟脫鉤,在中亞等原蘇聯空間繼續推行削弱俄羅斯影響的政策,進一步對 中 俄兩國滲透、包圍。
⑤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沖擊,糧食和能源價格升高,全球通脹壓力加大,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非洲不少國家還因此面臨嚴峻的人道主義危機;
⑥無人機等新興技術被應用于戰場,極大的改變了戰爭樣式;深化了各國軍隊對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制空權、制海權和制電磁權等權力重要性的認識;
⑦戰爭惡化了歐洲的安全形勢,加劇了東西方的對立,造成國際社會的分裂。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俄羅斯發動戰爭,削弱了聯合國的威信,受到西方的孤立,國際形象受損。美國則趁機加強了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利用長臂管轄等非法舉措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和正常的經貿往來,瑞士等歐洲中立國家或金融機構凍結俄羅斯賬戶資金,參與美國發起的經濟制裁,損害了中立國的形象,國際社會的慣例、秩序與規章受到破壞,為多極化的發展與建立政治經濟新秩序蒙上了陰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