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OSITA數據制作的“本地泡”3D模型。Michael Yeung / MPE
近日一些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基于eROSITAX射線巡天數據發現,太陽系所在的宇宙空間有一條通往半人馬座方向的神秘通道。
太陽以及太陽系(包括地球)位于一個所謂的“本地泡(Local Hot Bubble)”中心。所謂“泡(Bubble)”實際上是低密度的星際氣體空腔,它能夠在觀測中產生低能X射線背景。形成這些X射線的光子能量很低,很容易被吸收,因此無法穿越太遠的距離。
星際空間里的“泡”大多是在各種天體物理學事件,比如超新星爆發、強大的恒星風,以及新生恒星產生的噴流等的綜合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它們會在寒冷的中性星際介質內掏出一個個密度較之周圍更低、溫度較之周圍更高的“空腔”,也就是所謂的“泡”。“泡”還有可能被接連發生的天體物理學事件反復加熱,不斷膨脹。
科學家通過測量“本地泡”的溫度,繪制了“本地泡”的形態。在此過程中,他們吃驚地發現了一條通往半人馬座方向的“星際通道”。
兩個版本的eROSITA銀河X射線源圖。MPE
通道由相對溫度較高的氣體組成。其一端與太陽系所在的“泡”相連,另一端與鄰近的“超級泡”相連。
基于eROSITA的數據,研究人員將銀河球面分割成了2000個區塊。在對來自每個區塊的光子進行了分析之后,“本地泡”內各部分的溫度差異被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本地泡”南北部溫度的差異。MPE
結果顯示,“本地泡”北半部的溫度要低于南半部,而“泡”內溫度較高的氣體密度相對統一。在與溫度較低氣體和泡邊緣處高密度分子云進行了比較之后,研究人員繪制了這個“泡”的3D圖。
基于eROSITA數據呈現的“本地泡”3D結構。紅色表示溫度較高,藍色表示溫度較低。Michael Yeung / MPE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本地泡”的兩端分別向銀河的南北兩極擴展。而溫度較高的氣體傾向于朝銀河系盤面的方向膨脹。令人最為吃驚的是,在溫度較低(藍色)的星際介質中,有一條溫度較高(紅色)的裂縫。它就像一條星際通道,向著半人馬座方向延伸。
研究人員猜測,這條通道可能是傳說中“星際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所謂“星際高速公路”,其實是指遍布整個銀河系,連接各顆恒星的熾熱氣體網絡。恒星產生的恒星風、超新星爆發拋出的物質,以及新生恒星(原恒星)產生的噴流,都是維系這個網絡的物質來源。它是恒星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通道。
另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是,計算結果表明太陽是在幾百萬年前才進入“本地泡”的。與其46億歲的年齡相比,簡直就像是剛剛發生。
參考
eROSITA unveils asymmetries in temperature and shape of our Local Hot Bubble
https://www.mpe.mpg.de/8038794/news202410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