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古今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因不平而鳴,或是抱負難抒、壯志難酬,或是備受打壓、冤案羈身,只得以以詩詞文章寫出胸中塊壘,宣泄積郁于心的不平之氣和怨憤之情。
這樣以不平之氣為主題的詩詞往往都充斥著一種“恨”意。比如,唐代詩人徐夤的《恨》:“事與時違不自由,如燒如刺寸心頭”;清代詩人鄭板橋更是寫下了一闋癲狂至極的《沁園春·恨》,反問上天:“難道天公,還箝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
而一生致力恢復卻備受打壓的南宋詞人辛棄疾同樣也有滿腔的不平和怨恨,今天咱們就來欣賞辛棄疾不平則鳴而作的一首至“恨”之詞——《蘭陵王》:
蘭陵王
南宋·辛棄疾
序: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狀。云:“湘潭里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斗,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輒不利。”夢中異之,為作詩數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后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嗟一念中變,后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
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辛棄疾一生最大的執念便是出兵北伐,收復故土,然而自他南歸后,朝廷便將他限制,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官職。在南宋幾十年,辛棄疾始終沒能等到朝廷北伐的消息,空自蹉跎歲月,一身縱橫沙場的本事也無用武之地,只能寄托壯志抱負于詩詞中。其詞所表達的情感幾乎都是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對朝廷偏暗茍和的不滿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恨。這首《蘭陵王》就是其“恨”的集中體現,開篇之句就恨到極點,讀來令人心驚。
詞人還為此詞特意寫了一段很長的詞序,以交待寫作此詞的背景:辛棄疾在某夜睡夢中,夢見有人拿石磨屏送他,此屏色潤如玉,中間有一頭牛,磨角將斗的樣子。那人說:湘潭有個姓張的人,力氣很大擅長搏斗,號稱張難敵。有一天張難敵與人搏斗失手輸了,氣得投河自盡。三天后,他的家人發現河面浮著一頭牛。從此那條河所在的山里常有這種如玉的石頭,誰得到它,家里就會不順。辛棄疾在夢中為此事寫下了幾百字的詩,醒來卻忘記了詩句。直到三天后,才寫下這首《蘭陵王》記錄這次怪異的夢境。
此詞分三闋,開篇即曰“恨之極”,令人心驚,正是這三字統領題旨。上闋吟詠古時兩件憤恨之事:萇弘化碧和鄭緩化實的故事。萇弘含恨屈死于蜀,其血三年后化為碧玉;鄭緩因自幼學儒,但父親卻助墨攻儒,鄭緩憤而自殺,托夢父親自己滿腔沉痛已化為墳上果樹的果實。緊接著中闋同樣列舉了兩個古時恨事的典故:望夫化石和啟母化石,均是怨憤化石的典型。上闋二男是父子君臣之間的怨恨,中闋二女是夫妻之怨。
直到下闋,詞人才提到夢中張難敵的故事,張難敵同樣怨恨而死,死后恨意難散,化為山石之牛,即使困在石中,依然斗志昂揚,隨時磨角準備相斗,贊揚張難敵抵死不屈的斗爭精神。結尾一句化用莊周夢蝶的典故,點醒一個“夢”字以自我開解。
辛棄疾此詞通篇列舉古今因恨事而化石的故事,但所列之恨不是單純的怨恨,而是雖恨志猶存:萇弘化碧、鄭緩化實、望夫化石、啟母化石、張難敵化石,他們的精神化為石,但意志透石而出,讓人看到他們的憤恨和不屈。這也正是辛棄疾所想要表達的:恨朝廷偏暗茍和,恨黨爭不斷,恨壯志難酬,恨無用武之地,恨山河分裂、故土難回。
↓↓↓更多唐風宋韻,關注讀書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