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本人的作品,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對世界文明的推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這之中,火藥可以說是最特殊的一個了。它是四大發明中最具開發潛力的一個。然而,在晚清時,我國對火藥技術的運用明顯比不上后來居上的西方國家,被對方的堅船利炮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有人說,中國人因為生性熱愛和平骨子里沒什么戰斗意志,思維又不夠變通,有了火藥后就只會做成煙花玩,但同樣是火藥,在歐洲人手中就可以做成威力巨大的槍炮,這就導致中國人完全喪失了科技上的競爭力。
從表面上看,近代的屈辱歷史似乎確實能夠說明這一點,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戰利品中的意外收獲
公元1260年,敘利亞大馬士革附近,阿尤布王朝的幾名士兵正在打掃著一片狼藉的戰場。
“終于贏了一回了!這幫蒙古人也不是像傳聞中那樣無往不勝嘛。”一名士兵一邊翻著散落在地上的大小兵器,一邊歡喜地說道。
“開心一下就行了,別大意了!”一邊的百夫長當頭潑了他一盆冷水,“這幫家伙可輸不起。這一陣贏不了,下一陣進攻肯定會更猛烈、更兇殘。這場戰爭一天沒打贏,我們就一天不能放松警惕!”
“他們到底強在哪兒?我家里那個做生意的爺爺跟我說,幾十年前他們還是一幫只會騎馬搶劫的草原蠻子,跟拜占庭西邊的那幫蠻族比強不了多少。”士兵一邊扔掉一把斷掉的刀,一邊問。
“可別小瞧他們,”百夫長嚴肅地說,“現在已經不是幾十年前了,這幫家伙厚積薄發,靠著自己的那股蠻勁已經把東方的大金帝國給吞并了。此后他們就有足夠的實力一路西侵,現在的他們有雄軍百萬,早就不是當年的草原強盜了。”
“我還是不太明白,蒙古人最厲害的不就是騎兵嗎?木剌夷和阿拔斯不也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嗎,怎么就不是他們的對手呢?”士兵一邊問,一邊狠狠地磨了磨一把已經砍鈍了的彎刀。
“唉,你個新兵蛋子當然不懂,他們現在可遠不止會騎馬!”百夫長說著,不由得淌下了幾滴淚花,“我當年參加過一場和蒙古人的大規模會戰,當我們的十萬大軍還拿著刀沖鋒時,他們卻把一種奇怪的管子對準了我們。這玩意兒需要兩人一組操作,一人往管子里裝東西,一人搗鼓一下管子,那玩意兒就‘啪’的一聲射出個彈子來。那東西速度比箭矢快多了,鐵甲都防不住!當時我就看到沖在前排的弟兄們齊刷刷地應聲倒地,嚇得腿都軟了!只敢往后逃,哪還敢往前沖啊!”
新兵聽到這兒,突然打了個激靈:“那管子口那兒是不是還冒了火光?”
“是啊,那光可亮了……等等,你又沒參戰,怎么知道這個?”
“我爺爺當年到東方做生意,從大宋帝國那邊帶回了幾個叫做‘鞭炮’的東西。那玩意兒被火點燃后就會噼里啪啦地炸響,離得太近還會被炸傷,據說這主要是因為里面摻了一種叫‘火藥’的東西。聽爺爺說,大宋和大金好像已經發現了火藥的殺傷性,把它們制成武器裝備在軍隊里了。”士兵分析得頭頭是道。
“現在的年輕人真厲害,還沒啥見識就懂得這么多了。”百夫長感嘆道,“蒙古人肯定是從大金那邊掌握了這種技術,他們每次屠城留下來的除了一些老弱病殘,就是一些有點技術的工匠了。這幫人不僅壞,還挺聰明的!”
“你們說的,是不是這種東西?”一旁另一名一直在默不作聲地撿東西的士兵突然說道。
兩人趕緊走過去查看。只見那名士兵手里拿著根空心的竹管子,竹管被削了個小孔,里面可以依稀看到一點黑色粉末,竹管的后端則被綁了個木棒。
“對!就是這玩意兒!當年只是遠遠地看,今天算是看清楚了。”百夫長拿過竹管,細細地端詳起來。
“我是在一具蒙古兵尸體上發現這東西的。真主保佑,看來他們在這一戰中是沒機會用了。”
“我想起來了,這東西在大宋那邊好像叫‘突火槍’,蒙古人就是靠它取得這么大的優勢的!”士兵一拍大腿說道,“我們最好趕緊把它帶給我們的工匠,看看能不能仿制幾支出來,給我們的部隊也裝備上!到時候我們不僅能抵御蒙古人的入侵,西邊的那些蠻族也不會再是我們的對手了!”
原汁原味的國產科技
事實上,源于煉丹術的火藥在很早就被運用在了軍事上。想要長生不老的煉丹師們自然不喜歡這種只會讓人折壽的玩意兒,但好戰分子們對于任何能致人于死地的東西都格外有好感。
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人將火藥包裝在投石機上,在攻城時向敵人的城墻上投擲這種古老的“炸彈”。這應該是最早的將火藥使用在軍事上的記錄,比西方早了幾百年。
具有殺傷力的東西自然容易被大規模用在戰爭中,這并不需要多么復雜的腦回路就可以想到。
在富裕的宋朝,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火藥在軍事上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各種新型火器層出不窮。毒火罐、震天雷、突火槍……這些“步槍”“手雷”早已有了近代軍事裝備的雛形,而當時的歐洲諸國還在用蠻力拼刀呢。
遺憾的是,偏安一隅的大宋王朝因為缺乏戰斗意志,在與遼、金、元等外族王朝的戰爭中屢屢失利,那些火器也沒能得到很好的運用。反倒是那些頗具“拿來主義”的外族人,沒用多久就學會了中原火器的使用和制造方法,并且善加運用,利用火器的優勢在與其它更加落后的國家的戰爭中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在唐宋時期,火藥就已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東諸國,當時的阿拉伯人更多的是將火藥運用在醫藥和材料方面。而火藥武器傳入中東則是依靠蒙古人的鐵蹄,這些侵略成性的戰爭狂人為了達到目的什么武器都用得出來。通過蒙古人的戰火洗禮,阿拉伯人也開始認識到這種先進的東方神器。
在逐漸掌握了火器后,阿拉伯人的軍事科技又開始對歐洲諸國產生了碾壓性的優勢。在與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戰爭中,這些阿拉伯人眼中的野蠻白人吃了不少火器的苦頭。最后,歐洲人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最終也學會了火藥技術,并在阿拉伯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各種火器,造出了燧發槍等更加方便好用的熱兵器,后來就有了讓大清恐懼的洋槍洋炮。
跌落王座的天朝上國
從歷史來看,我國古代在發明了火藥后不僅很快就將其運用在了軍事上,而且在使用技巧方面還頗有心得,用法花樣百出。那是什么讓我國原本遙遙領先于世界的火器技術在百年后又落后了人家一大截呢?
元朝滅亡后,我國終于又重新建成了明朝這樣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經歷了長期的戰亂和外族統治后,和平地休養生息成了當時我國社會各界的共識。從那以后,朝廷的各項政策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開始日趨保守。
盡管明朝也經常面臨瓦剌和倭寇等外族侵擾的威脅,但只要能夠防止他們打進來,國內的豐富的資源就足夠維持社會正常運轉下去。或許是害怕國家遭遇宋朝的命運,又或許是鄭和下西洋搞得實在是入不敷出,明朝嚴格地實施海禁政策。從此我國與世界的各種文化技術往來幾乎徹底斷絕。
盡管如此,明朝總體而言還是比較重視科技的發展。當時還出現了火繩槍、火龍出水炮等更加先進的火藥武器,這些熱兵器在當時雖然說不上首屈一指,但也基本上可以與其他國家的軍事科技平起平坐。
到了清朝,曾經在關外和蒙古人一樣驍勇善戰的滿族人在入關后卻開始沉迷于關內的花花世界,變得極其不思進取。明朝那些閉關鎖國的政策到了清朝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而在文化方面,清朝的八股取士制度更是幾乎扼殺了讀書人的創造力,從此全國都沉迷于鉆研那些“圣賢之道”的條條框框,那些先進技術則一律被當作“奇技淫巧”,難登大雅之堂。
在一片虛假繁榮中,所有人都覺得這樣一個物產豐富又有天險庇護的大帝國除了北方的俄羅斯外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外部威脅了。只要人民的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大清就能永世長存,歷史就在清朝這里終結了。
這樣的幻覺,最終被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打破了。
結語
劉慈欣的《三體》中有一句話:弱小和無知從來都不是生存最大的障礙,傲慢才是。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一旦產生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幻覺,就容易從此深陷“舒適圈”,躺在過去的功勞中不思進取,最終在意識到自己的差距時為時已晚。近現代的中國之所以能夠高速從貧弱中走出來,達到如今的發展水平,就是因為在絕境中激發了比別國更高的斗志。到了今天,我們同樣需要牢記曾經落后的歷史教訓,須知理論都有缺陷,經驗總有不足,發展才是硬道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