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爭勝利的天平向蘇聯傾斜,蘇方對于遠程火箭的工作從1944年正式開始。8月5日,首批8位蘇聯專家隨烏克蘭第1方面軍進入被解放的布利茲納地區,這里有德國在波蘭的火箭試驗場。盡管德國人轉移運走了大部分設備,但還是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例如火箭發動機殘骸、燃料箱碎片、蒸汽氣體發生器、慣性裝置重要部件、保存完好的渦輪泵組等。
根據得到的第一批火箭殘骸,蘇聯專家確認找到的零件屬于德國的“新型噴氣彈”(筆者注:此時蘇方還不清楚它的編號V-2),蘇聯專家對德國的技術感到震驚!德國所掌握的火箭發動機推力比自身的大8-10倍,德國采用乙醇和液氧作燃料,而蘇聯當時還是硝酸和煤油。蘇聯最優秀的火箭炮M-13的射程只有11.8千米,則德國V-2導彈的飛行距離已超過其25倍,約300千米。同時它所攜帶的彈頭重量為1000千克,然而當時蘇聯重型火箭彈M-31的彈頭質量總共只有13千克。V-2導彈攻擊力比M-31火箭彈大125倍,彈著點坑深達15米,直徑25-30米。
登比察火箭試驗場彈著點示意圖
在1944年8月蘇軍解放布列茲納地區之后,德軍繼續在本土研制和生產V-2導彈,并在9月用導彈攻擊英國和比利時等地,這使得蘇方更加關注導彈的實戰效果。1945年4月,蘇聯已經得知德國火箭主要研制中心在佩內明德。而此時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部隊正向那里開進。在得到準確情報后,美國不惜違反美蘇秘密協議,在1945年4月12日搶先進占本應是蘇占區的圖林根部分地區,將492名德國專家及其664名家人、所有技術文獻、100多枚準備運往前線的V-2導彈成品、大量半成品、材料等緊急運往美國本土。由于具有較高起點,很快1946年4月16日美國就在白沙基地成功發射了第一枚從德國運回的V-2導彈。
5月2日,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終于攻入佩內明德,這里還遺留下大型試驗臺、燃料和氧化器貯存車、發電站、一些火箭零件還有2個完整的大型氧氣工廠。6月1日,蘇聯專家們也趕到了這里。根據遺留下來的設施、找到的火箭零件以及審問工作人員了解的情況,蘇聯專家得到了許多重要的信息,例如火箭的燃料、氧化劑、飛行控制系統等以及諾德豪森還有1座地下火箭工廠。
7月14日,蘇軍終于抵達諾德豪森,留給他們的只有狀況糟糕的試驗臺、控制設備、機床等,以及散落的尾翼、燃燒室等火箭零件。幸運的是,美國并沒有帶走全部他們選中的德國專家。 相對而言,在對德國火箭專家和技術的爭奪戰中,美國取得了絕對優勢。這主要是蘇聯幾大部委在火箭技術歸屬問題上,長期沒有清晰的態度,或者爭論不休,或者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做出有針對性的決定和行動。這些部委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搶運設備,而非爭奪人才;在考察中也是各自為政,分別派出本部委的專家,并沒有很好地協調,有時不同部門之間還因戰利品的歸屬發生沖突。在蘇聯政府方面,接收儀器設備和資料比較混亂,沒有專門整理分類,致使有價值的實物和資料分散在各部委,沒有集中有效管理和利用。這個現象一直要到1946年5月才結束。
德國火箭試驗場分布圖
1946年3月蘇聯在德國佩內明德火箭中心地區組成統一的科研組織。同年5月,拉貝研究所等機構實現整合,成立了統一的Институт Нордхаузен諾德豪森研究所。 當研究所1946年10月結束在德國工作時,研究所一共裝配出35枚可以發射的V-2導彈,還配套了可以組裝10枚導彈的零部件,預備未來在蘇聯工廠進行導彈組裝教學使用。
之后,1945-1946年在蘇聯占領的德國地區,專門成立了由284人組成的委員會,開展了搜集技術資料和研究德國武器生產工藝的工作。為了更好掌握導彈制造技術,蘇方人員研究過德國的佩內明德靶場和試驗中心、V-2導彈的諾德豪森秘密制造工廠,還去過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和波爾諾工廠研究德國技術檔案。根據對德國火箭工藝的分析,科羅廖夫得出結論,蘇聯完全可以借鑒德國火箭研制出性能更好的火箭。
蘇聯諾德豪森研究所分布圖
隨著冷戰的爆發以及美國先于蘇聯在1946年春天就發射了從德國運回的導彈,強化國防成為蘇聯的當務之急。1946年4月29日,斯大林親自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報告,要求加速蘇聯導彈武器的發展。同年5月13日,根據蘇聯部長會議第1017-419號決議,建立了隸屬蘇聯部長會議的火箭技術專門委員會。委員會全面負責監督所有火箭武器的科研、設計和實踐工作。決議決定,當前首要任務是盡快生產類似V-2導彈的遠程戰斗可控導彈和地空可控導彈。同時,決議還確定了負責火箭武器研制和生產的各個部委:裝備部(負責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火箭彈)、農業機械制造部(負責使用火藥發動機的火箭彈)和航空工業部(負責飛機使用的火箭彈)。
1946年5月13日的1017-419號決議
就在同一時間,1946年5月成立蘇聯武裝力量總炮兵局火箭裝備局,任命杰克洛夫少將為局長。同年8月15日,蘇聯在德國境內成立了第一個火箭兵團-特種旅,進行德國V2導彈的研究工作。該部隊原為駐德蘇軍近衛火箭炮兵第92團,1948年該旅番號命名為特種第92旅,1950年12月成為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特種第22旅,后來逐步發展成了近衛導彈第24師。
1946年,蘇聯專門成立了以В.И.Вознюк沃茨紐科少將為領導的勘址小組,為未來火箭試驗靶場選址。小組考察了7個候選地,收集分析了氣象、水文、氣候、施工可行性等條件,最終決定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西北部、伏爾加-阿赫圖賓斯克水泛地邊緣草原上的卡普斯京亞爾村附近修建靶場。1947年6月23日,聯共(布)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議,在卡普斯京亞爾建設靶場。7月27日,蘇聯部長會議作出決議,將卡布斯金亞爾村確定為國家中央第4靶場,由工程建設第2、12和14旅負責靶場的建設,靶場首任主任為沃茨紐科少將。
沃茲紐科,日后成為上將
從1946年10月開始,所有在德國組裝、生產的導彈、儀器和設備等全部運回蘇聯,分配到新成立的各導彈研究所。在德國制造的2列導彈專列則直接開到正在建設中的卡普斯京亞爾靶場,用于以后的發射試驗。根據1946年7月26日蘇聯部長會議第2643-818號決議,由火箭技術特別委員會(筆者注:1947年5月更名為第2委員會,委員會主席變為布爾加寧)負責領導V-2導彈的試驗發射工作,眾多部委、科學研究所、設計局和工廠積極保證試驗的設施配置和飛行試驗。
基于對德國V-2導彈的研究成果和蘇聯自身工廠以及德國占領區工廠對導彈裝配工藝的完善,蘇聯最終組裝了幾枚導彈。1947年4月14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緊急會見科羅廖夫,在詳細詢問了導彈研制進展狀況和彈道導彈在戰爭中的優勢后,他讓科羅廖夫加快研制進程并表示“沒有足夠的時間了”。同去參加會見的米申回憶道,斯大林強烈地渴望擁有遠程彈道導彈。他認為美國有海外軍事基地,擁有原子彈和遠程轟炸機,所以美國即使沒有洲際導彈,也會輕易地將核彈頭扔到蘇聯境內,而蘇聯當時并不具有這樣的有利條件。唯一可以抱有希望的就是盡快擁有遠程彈道導彈,因此他非常堅定地支持蘇聯的彈道導彈計劃。1948年3月,科羅廖夫奉命向斯大林匯報研制導彈的進展情況。斯大林要求他盡快復制德國導彈并盡快裝備部隊。
卡普斯京亞爾
根據安排,裝備部第88研究所總設計師科羅廖夫擔任導彈試驗發射技術總負責,航空工業部第456特殊試驗局總設計師格魯什科、通信器材工業部第885科研所總設計師梁贊斯基、造船工業部第10科研所總設計師庫茲涅佐夫、機器和儀器工業部國家專業設計局總設計師巴爾明擔任試驗發射分系統負責人,分別領導火箭發動機、控制系統、陀螺儀系統地面設備和加灌設備相關工作。
之后不久的1947年10月18日,蘇聯在該靶場成功發射了蘇聯自己的彈道導彈P-1(8A11),火箭升入86千米高空,墜落于距離發射點274千米區域。它是總設計師科羅廖夫領導的第88設計局三室以德國V-2導彈為基礎進行設計的。導彈射程270千米,發動機由第456特殊設計局研制,慣性導航系統由第885科研所研制,發射和注入設備由“專用機械”專業設計局研制,指揮儀由第10科研所研制。導彈飛行了206.7千米,向右偏離目標30千米。這遠不是一個出色的型號,然而重要的是蘇聯的導彈第一次飛了起來!之后,又進行了組裝的10枚V-2導彈發射,其中5枚命中了目標。導彈飛了274千米,最大質量12.7噸,最大飛行高度86千米。
專家們對導彈的試驗發射做了精心安排。他們一共準備了兩批導彈,每批10枚,一批稱為T系列,使用德國運來的零部件在蘇聯裝配的;另一批稱為H系列,是在德國已經裝配好的。在這次發射的11枚導彈中,分裂來自于T和H系列,并安裝了不同的遙測系統。整體來看,試驗成功發射的導彈射程基本保持在260-275千米,偏離目標在5千米左右,飛行高度保持在72-86千米,最大飛行速度達到M5。
P-1導彈首次發射鏡頭
通過分析試驗結果,蘇聯專家認為對于德國導彈文件的復原以及對于導彈本身的復原、加工和裝配都是正確的;發動機在試車和飛行過程中表現良好;自動控制系統、無線電控制系統和遙測系統工作結果令人滿意,地面發射和加注設備也保證了導彈的試驗發射。當然,試驗也表明V-2導彈某些技術設備在使用中復雜而笨重;部分控制儀器可靠性較低;發射前的控制系統試驗和調整非常復雜等。正是基于這次試驗的結果,專家們確定了1947-1948年蘇聯導彈的項目計劃,它們是射程250-270千米的P-1導彈、射程為600千米的P-2導彈和射程為3000千米的P-3導彈。
1948年10月10日,真正的蘇聯國產P-1導彈在卡普斯京亞爾進行了第一次發射,隨后的1年時間又進行了20次發射。該型導彈與V-2導彈一樣,也有不可分的彈頭和懸掛的燃料箱。由于彈頭不可分離,因此要求導彈不僅在起飛和飛行過程中保持穩定姿態,而且在重入大氣層時也要保持穩定姿態,所以在導彈尾部裝了4個氣動穩定面(尾翼)。
P-1導彈安裝了1臺液體火箭發動機,地面推力27噸,導彈最大飛行距離270千米,最大發射質量13.4噸,常規裝藥785公斤。彈長14.6米,彈體最大直徑1.65米,射擊精度1.5千米。
P-1導彈結構圖注釋,1-彈頭;2-燃料箱;3-帶燃料輸送管的隧道管;4-氧化劑箱;5-儀器艙;6-尾段;7-氣動穩定尾翼;8-燃氣舵
實事求是地說,蘇聯的第一款導彈很不完善。整個導彈系統由20個車輛、機組和地面設備系統組成。導彈發射前向過氧化氫箱加注催化劑,反應后生成蒸汽,在壓力作用下進入發動機渦輪泵。渦輪泵轉動,將酒精和液氧送入燃燒室,借助點火裝置點燃推進劑。
由于導彈不能在已加注狀態下保存,所以必須在陣地附近設置液體易燃物質容器。整個導彈發射準備時間需要6小時,其中技術陣地準備2小時,發射陣地準備4小時。導彈命中城市建筑物破壞半徑不大于25米。如果將這個數據與導彈射擊精度相比較,就會明白這種武器效能是多么的低。當時來試驗場的一位將軍就說:“你們在干什么?把4噸多酒精注入到導彈里,可如果把酒精送給我師,我們會很快把一座城市拿下。而你們的導彈甚至命中不了這座城市,誰要這個東西。。。”。
博物館中的P-1導彈發動機
實際上當時導彈設計師和技術人員都很洞悉這種武器的缺點,那就是低下的作戰效能和高昂的維護成本。而將它作為裝備列裝部隊,無非是如下考慮:操練使用新武器的方法;訓練部隊使用導彈系統作戰和研究導彈在部隊長期使用過程中的結構特點。而正是這型導彈為蘇聯今后的導彈事業蓬勃發展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1950年10月,在P-1導彈順利試驗后,該型導彈開始裝備部隊。11月28日,導彈正式裝備了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特勤第22旅。
P-1導彈發射部署示意圖注釋
1-裝甲指揮車;2-雙聯裝壓縮空氣瓶;3-射擊方向;4-發射臺上的導彈;5-過氧化氫加溫加注車;6-空氣加溫器;7-氧氣罐;8-配電單元;9-汽油加注單元;10-電纜車;11-消防車;12-電源車;13-備品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