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十三四歲以及十七歲左右是發病高峰期?
以我的經驗看,確實存在這種現象。
十三四歲,正值快要中考的年齡段,17歲則是面臨高考,這兩次發病高峰和外界壓力是明顯有關系的。
第二,則是因為青春期,也就是13-19歲這個年齡段,神經系統迅速發育。很多家長感覺,自己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更懂事,更能體貼他人,而另一放方面也會更加叛逆,更愛質疑,這些都是大腦迅速發育的體現, 相比過去的大腦,在迅速翻新,翻新的速度比過去和之后的年齡段都要快。 除了迅速發育,青少年也會通過學習、實踐接受很多的新知識,新刺激。
這些因素,對于大腦形成了比較強烈的應激,這種情況下,人的大腦和精神世界的內在缺陷就會暴露出來,于是,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就成為抑郁的高發群體。
比如,當電影散場的時候,所有觀眾紛紛離開電影院,你想不走都不行,而且走得慢一點就會摔倒、落后。
而一旦落后了,就會遭遇老師、家長的斥責,畢竟他們不可能第一時間知道青少年出了問題,于是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壓力,進一步加劇了已經存在于精神世界內的缺陷,于是抑郁就爆發了。
又好比,一個人如果腿瘸,可能在走路的時候看不出來,跑步的時候就能看出來了,青春期大腦的發育就是這樣。
一般認為,青少年發病越早,說明精神系統內部的缺陷越嚴重,預后就越差。預后差的表現在于,首先,難以治好;第二,易復發。第三,在表現為抑郁的情況下,屬于雙相的可能性就約到。特別是,對于18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如果表現抑郁發作,都要考慮實際上是雙相的可能性。
在實際就診過程中,醫生經常會主動問,你有沒有之前有過度亢奮,話多,亂花錢,精力過剩,睡眠過少,自我評價的增高,這些都屬于躁狂的癥狀。
即使暫時沒有這些躁狂癥狀,我們也會開一點碳酸鋰,以防躁狂的發作, 此外對于易誘發躁狂的叫帕羅西丁、文拉法辛、杜羅西丁等藥物,也是謹慎使用,傾向于使用艾斯西酞普蘭、舍曲林,以及心境穩定劑等藥物。
事實上,相比雙相轉躁,醫生更擔心的是由抑郁轉化為混合型抑郁。所謂混合型抑郁,情緒低落的同時,卻又脾氣暴躁、膽大,這些患者自殺的風險比單純抑郁以及典型的躁狂都要更高。
除此之外,根據科學研究,女性單氧化酶的含量相比男性是偏高的,而單氧化酶再體內會加速降解五千誰按、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也就更容易導致這些神經遞質在軀體里面的量就少,也就更容易導致抑郁,這可能是女性更容易有抑郁的一個原因。
青少年抑郁有哪些早期的苗頭和信號?
很多家長都回憶說,在孩子正式確診前一段前一段時間,有的孩子會說自己不舒服,想找心理咨詢,家長拒絕:“看什么心理咨詢,好好讀書!”但實際上,孩子開始抑郁的時間會更早。
例如,孩子上小學以前,會忽然說,人都會死,會永遠從這個世界消失,好害怕。雖然這種死亡的焦慮屬于正常,但如果因此害怕到六神無主, 這樣過度的焦慮,可能就屬于危險的信號了。
還有就是強迫癥狀,有的孩子上學前會反復地檢查書包,明天有語文課、數學課、書法課,課本都要帶上,和前面一樣雖然普通人有時候也會有點強迫,但如果檢查半小時、一個小時,都不能放心,這就不正常了。
這時孩子的情況未必嚴重到上不了學,在家長的強行“開導”下或許可以暫時壓制住這些癥狀,但是最終遲早還會爆發。
第三是軀體癥狀, 軀體癥狀最常見的,就是頭疼、肚子疼。很多孩子上學之后就經常說“頭疼”,既然頭疼就去看就去神經內科,檢查后說沒問題,開一點治頭痛的藥,卻依然無法緩解。而且這個頭疼是做功課時頭疼,不做功課就不疼。肚子疼也是一樣,上學就拉肚子,不上學就不拉肚子。
其他出現過的,還有亂花錢,比如小學五六年級要買圓珠筆,正常是就一次買一兩盒,可有的孩子卻買一抽屜的圓珠筆,還一定要買最貴的那一款。
對于醫生來說, 這樣盡可能往前追溯的意義在于,正如前面所說,越早發病,雙相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能夠通過這些跡象認為可能很早就發病,那么醫生就越可以對轉躁防患于未然。
以上是抑郁發作的早期征兆,那么,抑郁發作前夕的明顯癥狀就是學習能力下降。有的青少年本來成績就不高,到發病前就完全跟不上進度了。
也有的青少年本來成績很好,是公認的好學生,在老師家長的追捧下,為了維持這個形象而拼命努力,然而到了中考高前夕,同學們都開始加強努力;或者小升、初升高,來到比原來更好的學校,發現身邊的同學都一樣優秀,甚至更優秀,他們唯有進一步壓榨自己的休息時間來保持優勢。然而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他們逐漸精疲力盡,即使再努力也難以取得進步,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往后退縮,成績忽然掉下來然后才會發現他們的情況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
怎樣判斷青少年雙相轉躁?
躁狂一定會導致易激惹,但易激惹不一定是躁狂。
事實上,很多疾病有易激惹的癥狀,例如失眠后的第二天脾氣就會暴躁;甚至抑郁共病焦慮的患者,因為怕這怕那,如果不小心觸碰到患者的痛點,脾氣也大。
什么樣的易激惹更有可能屬于雙相躁狂癥狀呢?
事實上,易激惹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被動的。簡單舉個例子,一個人 不肯起床,強行給拽出來;或者在玩游戲,忽然把網線拔了,因為這些情況而暴怒,未必是躁狂,因為正常也這種情況下也會生氣。
然而,可能是躁狂的情況屬于,比如說,家長正在通話,說話的聲音不大,這時孩子聽到后就忽然變得暴躁,對家長說,“給我滾出去打!”甚至在家里看電視打開聲音也不行,只能把聲音完全關閉。 這些情況是由于患者對聽覺過度敏感,這可能是躁狂的體現。
這種情況下,醫生除了碳酸鋰、丙戊酸鈉,還可以再加上利培酮等藥物壓制脾氣,這種脾氣不僅對家人,對患者自身的破壞性也是很嚴重的。
還有很多家長反映的,孩子在玩游戲、刷短視頻時可能會忽然會大笑、大聲喊叫,擔心這是不是轉躁。這要分情況。
如果孩子本來是正常上學,抑郁之后只愛打游戲,這種情況下,即使情緒很亢奮,也不屬于躁狂,因為他們的底子依然是郁,在郁的基礎上有躁狂的表現,是典型的一種混合型憂郁。
因為,如果是典型的躁狂,孩子的動力會有全面的提升,比如要看好多書,想出國留學,在各種場合話都很多,很亢奮。 如果只在游戲方面有很強的好勝心,就不屬于典型的躁狂。
還有家長說,很多青少年會抓住機會,去抱怨父母,仿佛“翻舊賬”一樣,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可能轉躁了。
而實際情況可能復雜得多。第一種可能是混合型躁狂。對于青少年患者來說,躁狂是一種“愉悅”的體驗,而青少年看似話多、亢奮,可講的全是過去的一些不愉快的事,這在醫學生可能屬于“心緒不良性型躁狂”。
也可能屬于混合型抑郁,典型抑郁的患者,在心緒不良的狀況下,通常會把痛苦憋在心里,而滔滔不絕地把“翻舊賬”,就屬于混合型抑郁。
無論是混合型抑郁還是混合型躁狂,都會盡量少用或不用抗抑郁藥,要優先針對混合型抑郁中躁狂成分(不同于雙相躁狂)。
青少年動力不足“躺平”怎么應對?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抑制減退”,例如,定的目標是這么高,正常人能做到,患者本人只看能力也可以做到,可是因為心理原因做不到。
個人認為,只能根據你自己現在的能力,去設定目標,不然只能自尋煩惱。 這跟為身體上的疾病,比如肝炎,每天只能高效地學習、工作一個小時是一樣的,既然生病了, 認知能力、意志力都減退了,這是抑郁癥的客觀現實, 就只能去服氣,
事實上,踏入社會就可以知道,我們先前給自己的些夢想,幾乎全都會被現實所粉碎。
所以,我們要克服一種思維模式,“全或無”,要么全部做到,打100分,要么完全做不到,打0分。如果固化于這種思維模式,幾乎全都是往0分這個方向去的。
你的你可以把你的期望值去調整,比如你可以調整到60分、可以調整到70分,如果確實可以做到,那么這個目標值得努力。
當然,如果感覺自己能完成的目標只有20分、30分,這個確實和0分的差別不那么大,這種情況下換一個目標是更好的選擇。
封面圖源:Pexels
作者簡介:
喻東山
南京腦科醫院精, 神科主任醫師, 著有 《給他想要的陪伴》、 《理解才能更好地陪伴》、 《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 《精神病癥狀學》
喻東山專欄
本文整理自2024年10月精神衛生日主題直播: ,點擊看回放。
編輯整理:瑞寬
關注渡過,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尋找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