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入了我國領土。我軍抗戰的將士,用生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無數的民族英雄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了新中國的最終勝利。
我們首先要懷念那些前線沖鋒的士兵,還有就是我軍后勤人員,這其中就包括一位兵工英雄。
這位英雄沒有上過戰場,卻為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今天咱們要說的這位英雄,他從未上過一次戰場,也沒殺過一個日軍,但他卻對祖國的抗戰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曾向部隊提供了大量自己研制的武器,將士們用這些新型武器,才艱難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這位我軍后勤英雄,就是兵工李承干。
李承干
李承干深知武器制造的創新
1888年,李承干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
他在年少時,就看到那些西方列強欺壓中國百姓,他也暗下決心、發奮讀書。
1905年,李承干就官費赴日本留學,學業有成的李承干選擇了回國發展,在清政府出資創辦的漢陽兵工廠工作。1927年,又轉到了晚清第一大兵工廠金陵制造局。
但當時正是軍閥割據的時代,加上技術缺乏創新,金陵制造局還是逃不過荒廢的命運。
清末時期金陵制造局
李承干在金陵制造局當廠長
李承干本身就是一個熱血男兒,他利用自己在日本學習到的知識,將已經荒廢的金陵制造局,成為了抗日戰場上第一大兵工廠。
1931年,李承干擔任金陵制造局的廠長。
李承干成為廠長后,金陵制造局的武器制造已經被擴充到了16個方面,包括迫擊炮、彈藥、器材等等方面。
金陵制造局
金陵制造局的制造能力
1937年,金陵制造局因為戰略需要被迫遷往了重慶地區,聯合成為了軍政部兵工署的第二十一兵工廠。
李承干帶領全廠工人,先解決了主要武器的研發和減少武器制造成本,然后又考慮了便攜和射擊精準度。按照這種規劃,工廠一個月最少能生產出8000多支步槍,200多門迫擊炮、700多挺機槍、各類彈藥7萬多發,這也為前線的戰斗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
120mm迫擊炮
李承干努力研發新型戰斗武器
李承干除了生產現在已知的武器裝備外,還一直在研究新型戰斗武器。
他用了八個月,就完成了120mm迫擊炮的研制,這期間依然還在研發火箭筒和卡賓槍等美式裝備。
他的這種獨特創新,也讓中國軍工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李承干在抗戰的8年里,為戰斗一線共輸送了50多萬支槍、數百萬顆彈藥。
制造的武器和彈藥
李承干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抗戰事業
李承干在兵工企業一干就是20年,無論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勤儉清廉、潔身自好。
李承干一生未娶,他唯一的家當,就是那幾個裝滿衣服和書籍的箱子。還曾拿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話自勉。
李承干雕像
結語
抗戰勝利后,李承干依然繼續在他的兵工廠工作。
他利用自己在國外學習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武器制造領域,也為祖國的抗戰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