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G.烏爾莫執導,1945年上映的電影《繞道》(Detour),是一部僅用6天就拍完的67分鐘的低成本經典黑色電影。
這部電影給人的震撼與精彩比現如今太多耗時幾年的3小時大片都強烈。影片的敘事邏輯、故事情節設計、演員演繹、影像手法,今天的視角來看也都是非常規且新穎的。
影片的開場,一個頹廢男人走進一家小酒館,拒絕任何人的攀談與交流。與小酒館的客人和主人發生沖突后,男人開始用畫外音獨白的方式自述自己的生平。
值得強調的是,畫外音解說一直是一種非常容易流于平庸的影視表達,但是這部影片對這種表達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堪稱經典范本。影片不僅用男主的畫外音解說展開了影片的故事情節、男主的角色動機、復雜的內在情感,也讓觀眾直接走進男主的生活與命運。
通過影片的倒敘、閃回以及男主的畫外音獨白,我們知道:男主本來在紐約的一個小酒吧演奏鋼琴,與酒吧里的駐唱女歌手成為戀人。后來,女歌手想要闖蕩好萊塢,習慣平庸的男主選擇留在酒吧繼續工作。有一天,得到十美元小費的男主決定跟女歌手打一通長途電話。而那通電話喚醒了男主對女歌手的感情,于是他決定前往好萊塢與女歌手相聚。
沒有多少積蓄的男主選擇從紐約一路搭便車去好萊塢,被多次拒載后,他終于遇到了一個愿意讓他搭順風車的男人。與此同時,男主也開始陷入命運的多重反轉與個人的被動逃亡中。
先是,車主心臟病發身亡,害怕警察把他當作犯人的男主決定冒名頂替車主繼續上路。出于同理心和贖罪心態,男主在路上搭載了一個女子,結果女子剛好認識之前的車主。女子在車上坐定后就持續逼問男主,要男主同意他們一起分享車主遺留的財產。接著,就是一系列男主被女子逼迫、要挾的情節,她還計劃到洛杉磯賣掉車子與男主分贓。
正當他們要把車子賣掉之際,突然發現了車主的真實身份,原來是一個可以繼承一大筆遺產的富家子,并且車主的父親已經年邁病重。于是女主決定暫不賣車,而是強迫男主同意在車主父親去世后,繼續假冒車主以繼承巨額遺產。
不想一錯再錯的男主不愿意去騙取遺產,與女子發生激烈爭執,卻在女子佯裝報警之際誤殺了女子。
于是,男主走出了他自愿被女子囚禁的酒店房間,進了觀眾在影片開場看到的小酒館向觀眾進行了單方面的坦白。然后走出酒館,被一輛他意料中,遲早會出現的警車帶走了。
整體來看,影片通過一個首尾緊密咬合、呼應的圓形敘事邏輯,以倒敘與男主畫外音獨白的主要敘事手法完成了故事情節發展、角色塑造,以及影片懸疑、反轉、沖突與人性探討的精巧布局。
甚至可以說,觀眾看到的是男主坐在小酒館里編織的一個讓人信賴的被動犯罪的故事。因為一切都是男主的自述,也意味著它們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這也是影片非常獨特的一個魅力,它用演員的逼真演繹、情節的首尾呼應向觀眾講述了一個不幸男人的犯罪故事,同時傳遞著一種截然相反的沉思——不要輕易相信那個人的供述,誰知道他在紐約酒吧的工作以及他與女歌手的故事是否真實?誰知道他是否真的只是被命運捉弄的被動犯罪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