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面對被西方列強蠶食鯨吞、瓜分豆剖的局面,孫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他帶領革命黨人率先揮舞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
自此以后,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篇。
將畢生心血都投入革命的孫中山先生,一生只育有一子,那就是孫科。
在孫科成長的過程中,中山先生不僅承擔了父親的責任,更是以身作則,成為了孫科革命道路上的導師。在中山先生的影響下,孫科早年便投身革命,還未成年就加入了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而后又長期在中國國民黨中擔任要職。
但和他的父親相比,孫科的人生故事卻不是家喻戶曉,盡管他一生中出任過許多重要職位,但和同期登上歷史舞臺的李宗仁等相比,孫科的名氣卻還是沒那么大。
那么孫科在各個歷史時期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蔣介石敗退臺灣后,他又去了哪里?
他的后半生又過得如何?
一、在父親孫中山的樹蔭下成長
孫科是個幸運的人,作為孫中山先生唯一的兒子,也許從他出生那天起,他的人生就已經寫進了歷史當中。
而他本人也很爭氣,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路求學,先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回國之后,他也積極擁抱時代潮流,與父親一同投身革命事業,可以說,此時,中山先生對孫科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孫科在美國學習的正是城市規劃和市政建設,正是當時的廣州國民政府急需的人才,于是在廖仲愷和胡漢民的幫助下,1921年,孫科就擔任了廣州市市長。
任職期間,孫科又著實制定了《土地登記及征稅條例》,條例中的許多條款都與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不謀而合。
中山先生去世后,孫科又繼承了父親遺志,立志要尋求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方法。1928年,在英國、德國等地考察后,孫科回國出任了鐵道部長。
可以說,中國的近代化是和鐵路繞不開的,凡是鐵路經過的地方,人和貨物就會聚集起來,從而推動這一區域快速實現商業化和工業化。
孫中山先生也敏銳地看到了這點,他甚知鐵路對于中國的重要性,還為此嘔心瀝血繪制了覆蓋中國全境的鐵路網規劃圖,可惜天不遂人愿,這些計劃還未付諸于現實,中山先生就離開了人世。
如今,當孫科成為南京國民政府鐵路部長后,所有人都對他充滿了期待,希望他能繼承父親遺愿,投身鐵路建設。
然而那時候國民政府只在形式上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政令尚未統一,又何談建設呢?所以有心無力的孫科,即便對國家的未來懷揣著怎樣的期待,也終究是空談罷了。
二、在上司蔣介石的壓力下徘徊
當時的所有人都知道,孫科在國民黨內長期身居高位,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他身上那無法讓人忽視的光環,作為中山先生的獨子,他身在國民政府,就為國民政府的合法性撐起了不少門面。
然而在與蔣介石共事的過程中,孫科也表現得相當糾結,1946年,他先是代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協商,而后又跟隨蔣介石進攻解放區,他的政治立場好像總會受到國際國內的局勢影響,時而支持蔣介石,時而反對蔣介石。
由于在解放戰爭爆發之初,孫科就負責了談判工作,于是在1948年的國共談判中,孫科又一次站了出來,和上次一樣,他本人的話語權實際上并不大。
僅在當時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孫科都無法和蔣介石與李宗仁等達成共識。
比如孫科提的什么“光榮的和平”的主張,核心要義便是蔣介石下野。也就是說蔣介石不能插手國共談判,而這是蔣介石不可能答應的。
實際上如果不是解放軍在淮海戰場上如迅雷般摧枯拉朽的勝利,蔣介石也不會做出讓步,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都在淮河以北被殲滅,蔣介石手中突然也就沒有了能打的牌。
于是孫科和蔣介石、李宗仁又圍繞著怎么議和扯起皮來,三方各執己見,誰都說不過誰。
蔣介石在孫科組閣的事上處處使絆子,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代表的桂系,雖然和孫科不是盟友,但此刻他們兩方都有著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讓蔣介石下野。
于是這兩方便在事實上形成了“反蔣聯盟”,不過桂系自然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了,李宗仁的目標,當然是他夢寐以求的總統之位。
面對積壓已久的輿論攻勢,蔣介石不得不做出讓步。
1948年11月,他任命孫科為為行政院長,主持國共和談,試圖給行將就木的國民黨統治再續點兒命。
蔣介石下野后,并沒有退出政界,而是始終保持著自己在南京的影響力,一旦情況有了變化,老蔣還將卷土重來。
三、在和蔣、李的斗爭中倉皇辭職
以孫科為代表的的文官集團和以李宗仁為代表的武官集團,如果好好合作,或許能讓蔣介石在溪口老家待更長時間。可當蔣介石真的下野之后,雙方的矛盾卻愈演愈烈。
孫科年輕的時候,胡漢民曾經給他做出過這樣的評價:孫科在國外上學,因此身上有洋人的脾氣;他是中國人養大的,因此有了中國人的脾氣;他是總理的兒子,因此身上又有大少爺的脾氣。他有時候發一種脾氣,有時候發兩種脾氣,有時候三種脾氣一起發……
孫科的名望都來自于他的父親,實際上脫離了父親的光環,孫科本人或許并沒有在行政院縱橫捭闔的氣場和實力,他不光自己手里沒有軍權,甚至還和擁有軍隊的人真正搞好關系。
李宗仁本來已經接受毛主席提出的八個要求,以推動和談取得實質性進展,然而孫科對此卻是十分反對,而他反對的方式,竟然是將行政院遷到廣東,以試圖架空李宗仁。
誠然,孫科成功地惡心到了李宗仁,但是他這么做卻白白便宜了蔣介石,要知道,他手里還有軍權,只是缺少一個時機,而現在孫科和李宗仁生出了嫌隙,蔣介石明白,自己要等的時機到了。
蔣介石先是派自己的親信陶希圣炮制反對李宗仁、支持孫科的聲明,以結局孫、李二人以及代總統府與行政院之間的矛盾,迫使桂系選擇拋開孫科單獨行動。
李宗仁越看孫科越不順眼,甚至動用了行政力量逼迫孫科辭職,而孫科本人卻堅決表示自己不會辭職。
這時,蔣介石又向李宗仁拋出了橄欖枝。
1949年2月17日,蔣介石表示,李宗仁有權自行決定行政院長的任免,那就可以自行決定,之后蔣介石又不斷向孫科施壓,于是在四面楚歌之中,孫科不得不選擇在3月8日辭職。
于是,不到三個月,蔣介石就將孫科和李宗仁各個擊破,重回巔峰。
孫科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的一切行動的出發點,都是為國民黨集團的反動統治續命,而他本人也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南京國民政府綁定在一起。
15天后,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正式終結,而孫科本人的政治抱負也再一次的被粉碎。
而在權斗中的勝利也無法挽回在全國的失敗,蔣介石還沒來得及慶祝自己重返權力巔峰,就倉皇出逃,在人民軍隊摧枯拉朽的攻勢下,跑到了臺灣。
那么孫科呢?
也許是之前已經和蔣介石集團撕破了臉,所以孫科并沒有和蔣介石一同前往臺灣,而是選擇了移居香港。
四、旅居國外十數載,終究回國
初到香港的孫科,生活尚且體面,但和之前擔任行政院長時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可偏偏在香港,認識孫科的人又不在少數,于是每天到他家里慕名拜訪的人一時間絡繹不絕。
這些人來了,孫科又不好空手讓人家走,所以只能每次都給人家五塊、十塊的來打法,積少成多,孫科自己家的財政先出了問題。
不堪其擾的孫科最終選擇了離開香港,去沒什么熟人的歐洲和美國旅居。
他們先是住在了老友家,但終究還是不好意思,于是在1952年,孫科夫婦又去美國投奔長女孫穗英。
閑居美國期間,孫科沒有任何固定的收入,只能依靠兒女接濟勉強度日,用他自己的話講:“在美國度過了十多個落寞而清苦的春秋。”
在孫科旅居國外的十數年間,人民政府未曾忘記他,周總理也不愿意看到孫中山先生的兒子流往海外,于是向其發出邀請,表示歡迎孫科回國,然而孫科對此卻毫無回應。
1965年時,70多歲的孫科再也無法抑制住心中對華夏故土的思念之情,準備回鄉。
可是與認祖歸宗的李宗仁不同,孫科沒有選擇回歸大陸,而是選擇回到了臺灣。
1965年10月29日,孫科乘坐飛機抵臺,蔣家對此也是高度重視,蔣經國親自帶人在臺北松山機場對孫科一行人表示了熱烈的歡迎。
到臺灣后,蔣介石給孫科安排了一個考試院院長的職務,此年逾古稀的孫科在臺灣又生活了最后八年,1973年9月13日,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去世。
孫科死后,他的上司兼對手蔣介石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蔣介石是這么給孫科的一生蓋棺定論的:革命元勛,器量恢宏,才識遠大,力行三民主義。
縱觀孫科的一生,一切都以父之名,一路卻高開低走。
他曾經是政壇新星,三十出頭就做了首任廣州市長。
他也曾是反復無常,一生在反蔣和擁蔣間踟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