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一方面派第七艦隊肆意進入臺灣海峽,防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一方面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召集其他國家進入朝鮮戰場,擾亂世界秩序。
美國認為新中國剛成立,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去打一場戰爭。它小看了中國領袖們的思想和決心,哪怕犧牲再大,中國領土不能有失,中國人民不能再受到欺壓。如果一場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戰爭,可以換來一百年哪怕五十年的和平相處,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會勇往直前。
1953年1月,中國人民志愿軍46軍136師406、407團在板門店以東的臨津江北岸構筑防御陣地。
臨津江戰役
136師面對的是美王牌陸戰師,美軍的防御系統是通過長時間構筑的,十分堅固。位于臨津江北岸的馬踏山成為志愿軍與美軍交火的重要戰場,你來我往生死拼殺。
與此同時,停火的談判工作也在艱難地展開。馬踏里東山高地上的戰斗結果也是雙方談判桌上的籌碼,誰贏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1953年7月24日,志愿軍打響了馬踏里東山高地反擊戰。戰斗從晚上6點開始,經過半小時炮火轟炸,406團一營戰士像猛虎一樣沖向美軍陣地,其前沿陣地不到10分鐘就被志愿軍占領。406團一營的二連一排處于一營的最前方,攻占到離美軍不到200米的陣地。
緩過神來的美軍,炮火像不要錢一樣砸向志愿軍前沿陣地,二連一排首當其沖,在連續打退幾次敵人反撲后,傷亡慘重,陣地上只剩下10多個戰士,手榴彈都打光了。幸好營副教導員鄭保成帶領一個排的戰士及時趕到,打退敵人的進攻,才保住了陣地。
經過兩天兩夜的緊張戰斗,志愿軍大獲全勝,敵人的前沿陣地全部被突破。
7月27日下午5點多鐘,團指揮所的一道命令下達一營,命令要求:我志愿軍全線在晚8點停火,不準開槍開炮,敵人來一個抓一個。
正是志愿軍的節節勝利、步步緊逼,迫使美軍展開談判,決定在7月27日晚9時全線準時停火。我軍為表示誠意,要求各部提前一小時在晚上8點全線停火。
可敵人并沒有放棄對陣地的爭奪戰,而是繼續用炮火襲擊陣地。一營立即向各部傳達命令,但是副教導員鄭保成坐鎮的二連一排在最前線,雖然與營前線指揮所對山相望,只有幾百米遠,命令要送達卻十分困難。
經過兩天兩夜的戰斗,有線通信聯絡已經被炸斷,步話機受敵人電臺干擾,一點也聽不清。命令要送達到一排陣地,只有靠人穿越敵人封鎖線。
如果命令不能及時送達,我軍繼續向美軍開槍開炮,美軍就會以此為借口,來之不易的和談也許又將毀于一旦。所以團指揮所下達的命令是:不管付出多大代價堅決把停火命令送到前沿陣地。
接到命令后,通訊排長、班長和另外三名通訊員在前往一排陣地途中都相繼犧牲了。從營指揮所的掩體里,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排陣地與指揮所之間被炮火轟炸過后千瘡百孔的面貌,大家親眼目睹了五位戰士倒在敵人的槍炮下。
這時臨危受命的通訊班代班長陳福有向營長多次請命,時間緊迫,營長高建祿再三叮囑后同意了陳福有的請求。
年輕戰士陳福有
要想完成任務,必須通過三道敵人的火力封鎖線。
陳福有進入第一道封鎖線,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兩名戰友,悲痛化為力量,他思考著這里的地勢不利,這是一個山的反斜坡,而且殘存的鐵絲網很多,這里犧牲的兩名戰友都是褲子掛在鐵絲網上。如何做到鐵絲網不掛褲子,這才是通過第一道封鎖線的關鍵。
陳福有干脆把褲子脫掉,選好前進路線和停留地點。第一次前進20多米滾到一個炸彈坑內,這時敵人開槍掃射,認為陳福有被他們打死了。敵人的槍聲一停,陳福有突然躍起一個箭步跳進戰壕內,終于闖過了第一關。
來不及高興,陳福有就看見不遠處的班長靜靜地躺在泥漿中。陳福有的淚水禁不住地流下來,只有停火了,才能讓班長魂歸故里。
陳福有知道想要通過第二道封鎖線,要改變方法。是先跑過去還是試探一下?陳福有把帽子從頭上摘下來,拿旁邊的一根木棍頂起來往前一動,敵人以為他要爬過去,連忙猛烈射擊,將帽子打在地上。敵人槍聲一停,陳福有把帽子扒過來一看,打了三四個窟窿。緊接著,陳福有又跳進另一個戰壕,陳福有通過了第二道封鎖線。
抬頭看去,幾位戰友就倒在陳福有面前,他頓時火冒三丈,恨不得把敵人全消滅掉。但是為了和平,為了不再犧牲,他一定要完成任務。
由于連續下雨,戰壕內全是泥漿水,陳福有只有從泥坑里爬過去,才能闖過最后一關。
戰壕不到60公分高,身體瘦小的陳福有還是露出半個腦袋,他把信放在帽子里,在以往的戰斗中,陳福有右腳受過重傷,幾次暈倒了又爬起來,此時他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完成任務。
其實從23號中午吃了一頓餃子,他已經兩天兩夜沒有吃飯睡覺了。爬過封鎖線,右腳舊傷復發流血,陳福有不顧一切地跑,敵人的槍聲就像奪命的鬼哭狼嚎聲在身后響起,他不負眾望終于完成了任務。
志愿軍接到總部命令后全線準時8點鐘停火不打了,美軍炮火卻更加瘋狂地向我軍前沿陣地及后方開槍開炮。到了晚上9點,一切歸于寂靜,雙方都停止開槍開炮了。
陳福有冒死送信為他帶來了殊榮,榮立二等功,并被授予二級戰士榮譽獎章一枚。1953年10月,他出席了中國人民志愿軍19兵團召開的英模大會,他獲得了模范共青團員的光榮稱號。
陳福有的故事也引起了作家巴金的注意,1953年底,巴金入朝,在陣地上采訪了陳福有,撰寫了一篇名為《小戰士陳福有》的通訊刊發表在當時中國人民志愿軍辦的報紙上。
戰爭結束后,陳福有回到祖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被提升為副排長。
陳福有完成他在萬人戰前動員大會上的誓言:到朝鮮與人民軍一道并肩戰斗,一定打敗美軍,決不辜負祖國人民的重托,并決心做到三不歸,即到戰場不立功不歸,不入黨不歸,不把美軍徹底打垮不歸。
1954年作為戰斗骨干,陳福有被選送到齊齊哈爾步兵學校素讀書。之后,他當過學校的教官,下部隊當過連、營級干部。1976年轉業回到衡陽市,被組織安排到東陽渡集材廠任副書記、副廠長。在集材場,他依然保持著良好的作風和傳統,熱心為企業和職工服務,多次被評為先進分子。
1986年退休后,他仍然發揮余熱,擔任廠退休辦公室支部書記,幫助廠里加強與退休職工的溝通。陳福有的退休工資只有200元左右,而他4個子女中已有2個下崗,即便這樣,他也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和妻子在東陽渡街上擺了一個不到3平方米的小雜貨攤,補貼家用,安享晚年。
陳福有沒有任何怨言,他十分平靜地說:“想想那些故去的戰友,我現在兒孫滿堂,衣食無憂,我有什么理由去提要求呢?處于戰爭年代,那時不是我,別人也會不惜犧牲去做的。”
老一輩人很多像陳福有一樣,幼年飽受苦難,受到地主階級的無情壓迫,經歷過兵荒馬亂,土匪的殘忍迫害。當遇到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共產黨,體會到部隊帶來的親情、平等,他們想要維護這種來之不易的生活,誰阻攔他們,他們就無畏生死、勇往直前,為理想生活而拼搏。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沒有戰爭的生活就是他們心中最理想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