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偉分享 | 從評課到議課:從用句號到彼此會用問號。觀課教師要問上課教師,上課教師也要問觀課教師
發過一篇《觀課議課:問號,問題,問法》,內中有這樣一些意見:
怎樣從“評課”走向“議課”?我以為關鍵是要學會講自己到學會問別人。講是告訴別人,是指導別人,是以我為主,是封閉的表達;問首先是自我學習,然后再是引導別人,同時也是尊重對方,是教學研討。
如何問?這里就觀課議課的“問號”“問題”“問法”做一簡要的討論。
一、多用問號,變肯定的陳述句為問句
看是不是在議課,首先看與別人交流是不是注意多用問號。只用句號是評課,用的是陳述句。而注意用問號多為問句,這可能成為是議課(僅僅是可能哈)。
強調多使用問號,不僅是出于尊重和理解對方,還因為在復雜的課堂教學活動面前,我們都必須抱有“我們未必了解別人”、“我們未必正確”、“即使我們正確,正確的方法也未必一種”的謙遜(在教學面前,我建議大家還是謙虛一點好)。因為未必了解情況,所以不能簡單下結論,而是需要詢問,需要傾聽。
用問號變問句也是一種探究的手段。一般來說,問號伴隨問題,一個問題就會引起一場求索,求索總會有收獲,總會有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呈現,總會有一些經驗被反思和改造。
二、關注問題,善于提出問題
問號意味著有問題想要研究問題和討論。思維就是一個不斷提問、不斷解答、不斷追問、不斷明朗的過程,學會提問體現思維能力和水平,同時有發展和鍛煉思維的追求。如何提問呢?這里簡要介紹以下幾種選擇。
在山東淄博,一位校長給我說:“我在這個學校工作很多年,學校里每位老師的課我至少聽過三節,聽課以后,說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就像給他們點穴位。現在聽你講觀課議課后,我不會去點穴位了。我會準備這樣幾個問題:你為什么這樣教?除了這樣教,你還想過怎么教?如果你下次教,你會做出什么樣的調整和改變?”這是極善提問的校長。第一個問題考查老師的教學準備及依據;第二個問題考查教師是否考慮過教學的多樣性,是否在“多中選優”;第三個問題引導教師樹立質量意識和發展意識,培養反思習慣。而且這樣的提問還把自己從指導別人的專家調整為“不當專家,促進他人當專家”的傾聽者和價值澄清者角色,表現出了“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修養和境界,點贊點贊。這是一種極好的提問,大家可以參考。
第二種提問也是三問,主要針對課堂的某一現象,比如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運用等。一是問“這樣教的好處和價值是什么”,二是問“這樣教的問題和可能的損失是什么”,三是問“下次可以做哪些調整和修改”。這樣的三問,我寫過文章并有過實踐《怎樣反思與創新||教學創新中的“三頂帽子”》(鏈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第三種提問也是針對課堂的某一現象。問題與第一種差不多,只是更深入一些。一是關于課堂現象理解的:“課堂上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這樣教的即時學習效果是什么,對學生發展的未來影響是什么?”這是吃透現象的問題,是發現教學行為、行為原因、行為效果與影響的研究。二是關于教學創造與想象的:“課堂上的學生行為還意味是什么?”“還可以有哪些可能性?”“針對學生的需求和表現,能不能找到其他的選擇?”這是要發揮教學想象力,拓展教育的選擇可能性空間。三是關于最佳教育實踐的思考,是對未來的規劃和選擇:“基于實踐條件和我的實際可能,未來我的選擇是什么?”“我為什么要做這樣的選擇?”這是在有教育選擇空間前提下追求教育的個性和適切性,是關注教育對象、教學情境可能性基礎上對教育內容、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選擇,也是體現專業自主性的教學創造。
實踐的時候,我們發現,觀課老師問上課教師的多,上課教師問觀課老師反而比較欠缺。我們要說,觀課議課是彼此問、相互問,觀課老師要問上課教師,上課老師更要問觀課教師。這是體現以學習為中心的觀課議課。就此做一個短視頻,大家可以看看。歡迎轉發!
成都大學陳大偉
,贊22
再附一個關注對話交流效果的視頻:
成都大學陳大偉
,贊66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教育學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陶會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重慶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部名師名校網”總監
“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方向國培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福。現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