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周臣《清泉聽阮圖》
“風雅”一詞源自《詩經》,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我們都知道,蘇軾曾評論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謂書畫詩文,即風雅,即風花雪月。清風明月,與友人吟詩作對,或小酌微醺,或品茶賞畫,可謂稱之為“風雅”之舉,浪漫之事。
在宋代,文人雅士們更是將“風雅”之事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賦予“風雅”以高貴的品質。看似平常的“撫琴、下棋、書法、作畫、插花、飲酒、品茗、焚香”最終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琴棋書畫、花酒茶香”,在歷代文人雅士們的“推波助瀾”之下,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有人只是為了附庸風雅,也被看成是最具生活品位的人,這種獨特的“雅式”“儀式感”從古貫穿至今。我們從許多古代流傳下來的真跡里便可看到,表現“風雅”意趣的繪畫作品不勝枚舉。如北宋趙佶的《聽琴圖》,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南宋佚名的《臨流撫琴圖》、林椿的《聽阮圖》、馬遠的《竹澗焚香圖》,明代仇英的《潯陽琵琶圖》《吹簫引鳳圖》、王諤的《月下吹簫圖》、周臣的《清泉聽阮圖》,元代趙孟頫的《吹簫仕女圖》與《松蔭會琴圖》、朱德潤的《林下鳴琴圖》,清代呂煥成的《春山聽阮圖》等等。
元 趙孟頫《吹簫仕女圖》局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琴棋書畫,還是花酒茶香,每一門技藝都有著極高的學問,且均講究外師造化,內發心源,不但要美,還要有趣,有“雅”的哲思和境界。以至于在當代繪畫作品里,也有諸多畫家常常承襲古人作品中的“風雅情趣”見諸筆端,獲得了較高的審美價值。當代中國人也慢慢習慣了把這些“風雅”之事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與人文精神、以及健康養生結合起來,并賦予它獨特的內涵,成為追求極致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
畫中有故事,畫外有清音,繪畫作品中不僅有詩意,還有美妙的音樂。那婉轉的琴音,那悠揚的簫笛,仿佛順著畫面流淌而來,進入你的心田,慰藉你的靈魂。年少時,我便從連環畫“小人書”里獲悉《吹簫引鳳》的典故,曾深深的感染到我,但那時不知是明代仇英繪制的作品,惹得年少的我常常心馳神往,也只有學著吹一吹寂寞的簫而已。
明 仇英《吹簫引鳳》絹本設色,41.2×33.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作品描繪的是春秋前期秦穆公之女弄玉在鳳樓上吹簫引來鳳凰的故事。據漢代劉向《列仙傳》卷《蕭史》對“弄玉吹簫”的描寫:“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于雍宮中,時有簫聲焉。”
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多年后,我才逐漸有了這般大徹大悟般的心境,但并非如古人那樣的描述,悠閑自得與灑脫。在現代人的世界里,我們也曾想謀求一份崇高的理想與優雅的生活,但更多的時候卻事與愿違。但在古人那里,“坐看云起”也何嘗不是一種極致的“風雅”。每當親近大自然,閉上雙眼,感受造化的奧妙與詩意的境界,心便飄飄然,瞬間便回到那個仗劍走天涯的少年時代。好像無師自通,年少的我,不會識譜,卻一旦拿起簫,一旦會唱的歌,我便能有模有樣的吹奏出來。在走親訪友之時,我常會以簫作伴,好長一段時間簫不離手。
我們常說,畫山畫水,畫花畫鳥,畫人物,最終畫的都是自己的影子。在歷代的山水畫中,“山”和“水”,成為文人雅士們描繪自然世界的一種文化符號,通過筆墨勾勒出了中國古代文人或曲折或直達的心路歷程,道出了中國古代文人之情操!竹溪賞月,溪水潺潺,夜間煮茶,青煙裊裊,遠山如黛,你可曾享受過這一份靜謐之感!在同一個時空里,在山前山后,你可曾遇見那位吹簫的少年。
未君《吹簫少年》絹本設色 ,69.5cm ×47.5cm ,2024年
《吹簫少年》圖繪高山、瀑布、圓月、山影重疊、林木相互掩映,云霧妖嬈,仙氣彌漫,近景一巨大的山腰處,一座搖動的木板橋通往更高的一座山體,山體上一亭臺,亭邊竹影婆裟,有一個渺小的身影正對月吹簫,天籟之音仿佛從畫面中徐徐飄出。頭頂上飛起一只仙鶴,似是被這簫笛聲聲吸引而來。此畫在表現手法上,我采用了北宋人的結構方法,取景布勢,以全景式構圖,并對局部環境加以布置,使得要表現的場景更加集中,主題也更加突出。月下吹簫之人雖然畫得簡單概括,但其動態已躍然紙上。
回望少年,那是一個特別純真但并不富裕的年代,但那個時代是充滿無限激情和夢想的時代,一切都生機勃勃,一切都讓人充滿期待和希望。吹簫少年的理想是悠然的讀著書,悠然并不孤獨的能像飛鳥一樣四處飛翔, 而現實生活卻讓我們早早悟到了什么。我只能說,山上有亭,亭外有人,人與亭并不孤獨,有飛鳥相伴,有山川養眼,那一管簫笛寄托了我年少時的全部希望。有如那縹緲的山川,萬千物象,虛虛實實,似遠似近,這一切都似乎存在于這天地宇宙間,存在于我精心描繪的筆下。
未君《尋覓桃源》絹本設色 ,71cm ×47cm ,2024年
《尋覓桃源》圖繪天地宇宙,云山縹緲,古松蔥郁;滿紙青綠設色,行筆點皴并用,細節秀潤,尺幅不大卻場面壯觀。其畫法是先將淺赭、焦茶色、朱砂色普染山石下部分,再將石綠、石青,而至墨青(花青和墨)色,薄薄地按序自上而下,分層積染。要注意的地方是:青綠中調和淡墨,清潤幽雅,已不似以往大青綠之奇艷奪目;第二,石色薄敷,盡量不掩墨骨。畫面中一舟船從右往左迎風飛過,舟船本在水里游,但我不受約束大膽的把船畫在了云朵之上。舟上一少年手握簫笛立于船中,并未立于船頭,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船舟擺放一桌,桌上有一疊書本,有一青花瓷瓶,瓶中插滿盛開的桃花。桃花盛開,春意盎然,一派春和景明、一碧萬頃的氣象。
未君《尋覓桃源》局部
舟上還有蘆草做成的頂棚,如詩如畫里,舟已非舟,船已非船,或者這都是翩翩少年手中的一枚法器,亦或許是這位仙子的一枚坐騎,它成為了主人尋覓桃園漫漫長路上的一種交通工具。畫中描繪的人物很小,但人物神情刻畫精準到位。除此之外,我還花費一定精力去描繪山石青松和云層,還有那競相開放的桃花朵朵。整幅作品并無高超的繪畫技巧,但我十分注重刻畫環境,經營氛圍,云煙虛無飄渺,白日當空,洪荒宇宙,大千世界中,用細膩的筆墨渲染出一派神秘的氛圍。
吹簫的少年(攝于益陽碧云峰山下,約18歲時的作者)
年少時,常常看到電視劇中那些飛檐走壁的俠士或飛來飛去的神仙,我好生羨慕。睹物興情,意象創造,這是我日后將不斷追尋、馳騁天地間的的視覺表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少年的我常常拿來以自勉的警句。人到中年,不惑而豁,兩鬢早生白發,當經歷了看山不是,看水不是水的階段之后,終究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無比崇敬的宇宙洪荒,大美之境,一轉眼就是三十余年。我們都是這宇宙中的一旅人,一過客,如同畫中那渺小的吹簫人。雖渺小,但我們一直在堅守,在承襲,并不斷使自己內心強大,踐行自己的理想信念,山河明月,詩心依舊。
我想,當有一天我們均化作一縷塵煙而去,我相信,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斗轉星移,幾度滄海桑田,日升月落,春去又秋來,我每每在畫作背后考問靈魂深處的聲音,在這個世界上,你我或許前緣未盡,今生必定相逢。而我,必定要創造的一種命數,那就是吹簫人終究與仙鶴相遇了,少年終究與桃花源相遇了。而我愿在這片山林外,在這桃花盛開的地方,敞開心扉,等你一千年。
未 君
副教授/國家二級美術師,自由藝術家。先后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碩士研究生班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為工筆畫大家林凡先生入室弟子,九三學社民主黨派人士。
現為湖南省中國畫學會副主席
九三學社湖南省書畫院副院長
湖南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
湖南省委統戰部新階聯副監事長
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兼重彩畫藝委會委員
李可染畫院研究員
文旅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花鳥畫專業考官
中央統戰部全國新階層自由職業人士服務團成員
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國工筆重彩畫花鳥畫和中國山水畫創作,堅持以開放性的研究視角和微觀的建構意識進行藝術實踐。在寫生與創作研究方向特別強調堅實的畫史畫論和美學研究,并富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曾在國內多所高校擔任中國畫高級研修班導師或舉辦講座,作品三十余次參加全國大展并有獲獎,在國內舉辦個人畫展多次。已出版《未君畫集》《當代名家美術工作室文獻研究·紫陌醉羽》《未君山水畫技法精解》等個人專著畫冊共二十余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