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脫口秀演員于翔宇吐槽,在刷心理學博主之前,他只是個普通青年,刷完之后才發現,自己原來一身的心病。其實這些心理學博主和“白大褂”博主都是一個套路,他們從醫學教材中摘下幾個標簽來,然后就等著網友們來認領。而且自己給自己看的病,往往越看越覺得對癥,小品《賣拐》里范偉就是這樣忽忽悠悠就瘸了。
不過我們要分清的是,真正的心理醫生和網上那些心理博主不是一回事,真正的心理疾病和把某個疾病的特征泛化、批量制造病人也不是一回事,真有病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批量制造病人,說到底還是為了讓你買他的課、看他的書。
這幾年被批量制造最多的心理疾病,可能就得數“社交恐懼癥”了,以及和這個概念相關的什么濃人淡人、I人E人,幾乎人人都說自己“社恐”。在心理學上,確實有社交恐懼癥這個疾病,但是有著專業的診斷標準。絕大部分人嚷嚷的社恐,其實更多是不想和親戚見面,不想參加公司團建,不想和陌生人接觸等等。與其把這些叫做社交恐懼,其實不如說是我們這代人更希望保持自己獨處的空間。
這不但不是一種病,反而可能正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我們上一代人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際交往呢,或許因為那時候經濟社會不夠發達,人們需要通過人際關系網,來獲得生存發展資源。比如蓋房子需要請左鄰右舍幫忙,婚喪嫁娶必須得有親戚幫襯。人如果脫離了那張關系網,在社會上可能寸步難行,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維持一定的社交頻率。
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可以脫離傳統社交網絡,通過社會資源的不同分配方式而獲得自我發展。人們的生活不必再依靠熟人之間的幫忙和被幫忙,這才有可能保持一定的個人獨立空間。這種相對疏離的人際關系,其實是社會進步帶給我們的自由,不但不是什么病,某種程度上說還是很“奢侈”的。
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并不是不要社交,而是不喜歡過去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社交。比如親戚、同學、同事這些社會關系,是沒辦法主動選擇的,大家之間有社會關系,并不意味著彼此的價值觀、興趣都契合。而三觀不合的人因為節日、工作等原因硬要湊在一起,還不得不交流,的確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這可能才是很多人說自己社恐的真實原因。
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年輕人的社交正在轉向以價值觀和興趣為中心的“弱社交”。他們嘴上說怕見陌生人,可能回頭就穿上漢服和“同袍”們出現在各個景區打卡,陌生人怎么注視也不緊張;騎行隊和徒步群里的人,其實互相之間也不認識,但是并不妨礙他們一起度過周末;聽說養貓的人還會帶上自己貓聚會,主人之間一下午說不了幾句話,但并不尷尬。
這些社交活動以興趣愛好為連接點,結束之后或許也會互相留聯系方式,感覺投緣的人也會發展成好友。但這種方式沒有強迫性,不會對彼此的生活過度介入。這樣的社交少了實用功利,多了真誠隨性,能涵養情操、放松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發展進步后,才有條件出現的。
網絡時代干啥都喜歡跟風,人們喊著社恐,不少也只是湊熱鬧而已。但人類畢竟是群居動物,需要相互靠近取暖,這是最根本的人性,無可違扭。這個時代給了我們許多選擇,獨處無妨,但如果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走出來,置身于更廣大的人群之中,一定會感受到人性的美好,發現原來人間值得。
(文/于永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