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創新與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咨詢師,經常發現,青少年已經存在某些特殊“跡象”,但家長把它們忽略了,特別是最近一個重度抑郁的孩子,家長說二年前就在他手腕上發現有8-9道規則的小刀劃傷痕跡,家長認為是孩子不小心弄傷的。
如果家長細心觀察,發現孩子有這八種跡象時,一定要重視起來。下面的跡象與細節確實值得家長高度關注,因為它們可能是青少年出現心理或情緒問題的信號。
一、手腕上有劃痕
可能的原因
這可能是一種自傷行為。青少年在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如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困擾(包括家庭矛盾、校園欺凌等)時,可能會通過傷害自己來緩解內心的痛苦。自傷行為有時候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如何用更健康的方式來釋放壓力。
也有可能是受到了外界某些不良觀念的影響,比如一些含有自傷行為畫面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讓他們在好奇或者情緒沖動的情況下進行模仿。
家長的應對措施
保持冷靜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家長表現得過于驚慌或者憤怒,可能會讓青少年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溝通。可以用溫和的語氣詢問孩子這些劃痕是怎么來的,比如 “寶貝,我看到你手腕上有一些劃痕,我很擔心你,能和我講講是怎么回事嗎?”
及時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或者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評估。如果確定是心理問題導致的自傷行為,需要配合專業人士制定治療計劃,包括心理治療和家庭支持等方面。
二、精神萎靡不振
可能的原因
身體方面,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營養不良或者患有某種疾病。現在青少年的學業負擔較重,很多孩子會熬夜學習,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精神狀態差。另外,如果孩子有挑食、偏食的習慣,可能會出現營養缺乏的情況,影響精神狀態。疾病方面,像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也可能導致精神萎靡。
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視。可能是經歷了一些挫折事件,如考試失利、與朋友吵架、被老師批評等,從而陷入情緒低落,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家長的應對措施
先從身體方面入手,關注孩子的作息和飲食。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如果懷疑是疾病導致的,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
對于心理方面,要積極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情緒困擾。可以分享自己類似的經歷,讓孩子知道挫折是人生中正常的一部分,并且鼓勵他們重新振作起來。例如,“我知道你這次考試沒考好很難過,但是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可以一起看看怎么提高成績。”
三、容易掉淚
可能的原因
情緒比較敏感是一個原因。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情緒調節能力還在發展中,可能會對一些小事比較敏感。比如看到感人的電影、聽到悲傷的故事,或者受到一點小小的委屈就容易落淚。
也可能是長期處于壓抑的情緒環境中。如果家庭氛圍緊張,父母經常吵架,或者在學校里遭受壓力和欺負,會導致他們的情緒變得脆弱,容易哭泣。
家長的應對措施
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泣時,不要立刻制止或者批評他們,而是可以給他們一個擁抱,說 “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如果你想哭就哭出來吧。” 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后,再和他們溝通,了解哭泣的原因。
改善家庭和學校環境。如果是家庭氛圍的問題,家長要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如果是學校的問題,要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共同解決可能存在的校園欺凌等問題。
四、喜歡與父母語言對抗
可能的原因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當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空間或者強行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時,就容易引發語言對抗。
也有可能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溝通障礙。比如父母的溝通方式比較強硬、命令式,或者雙方對事物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導致矛盾不斷升級。
家長的應對措施
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當和孩子有不同意見時,可以先傾聽孩子的觀點,比如 “我想聽聽你的想法,你為什么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呢?” 然后用平等的姿態和孩子溝通,共同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改善溝通方式。避免使用命令式、指責式的語言,盡量用溫和、鼓勵的語氣和孩子交流。例如,不要說 “你必須按照我說的做”,而是說 “我覺得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你可以考慮一下嗎?”
五、背后攻擊老師和同學
可能的原因
可能是和老師、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比如被老師誤解、受到同學的排擠或者欺負等,導致他們產生怨恨情緒,從而在背后進行攻擊。
也有可能是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如果孩子接觸到一些負面的社交圈子或者網絡信息,可能會學會用攻擊的方式來處理人際關系。
家長的應對措施
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孩子溝通,詢問他們為什么要攻擊老師和同學,耐心傾聽他們的委屈和不滿。如果是和老師、同學的矛盾,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解決,比如鼓勵孩子和老師、同學直接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
加強價值觀教育。向孩子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讓他們明白攻擊他人是不對的,并且要學會換位思考。可以通過講故事、看電影等方式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六、殘忍虐待小動物
可能的原因:
這可能反映出孩子內心的壓抑和憤怒情緒。他們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比如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和朋友鬧矛盾等,卻不知道如何正確地發泄這些情緒。也有可能是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例如接觸到一些含有暴力內容的影視、游戲或網絡信息,這些內容可能會扭曲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認為虐待小動物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還有一種可能是心理障礙,如反社會人格傾向的早期表現,但這種情況相對較少。
家長的應對措施:
家長要立即制止孩子的這種殘忍行為,并且嚴肅地告訴他們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例如 “你這樣對待小動物是非常殘忍的,小動物也會感到疼痛和害怕。” 然后,要和孩子深入溝通,了解他們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引導孩子學會用健康的方式來釋放情緒,比如通過運動、繪畫、寫日記等方式。同時,要關注孩子的社交環境和媒體接觸內容,避免他們接觸暴力、血腥的信息。
七、厭學言語及行動
可能的原因:
學習困難是一個常見的原因。如果孩子在某些科目上跟不上教學進度,比如數學的復雜公式、英語的語法等,他們可能會產生挫敗感,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學校環境也很重要,可能是不喜歡某個老師的教學方式,或者在學校里感覺不自在,比如教室氛圍壓抑、同學之間存在不良競爭等。另外,家庭因素也可能導致厭學,例如父母對成績過度關注,給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壓力,或者家庭發生變故,影響了孩子的情緒狀態。
家長的應對措施:
家長要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們厭學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學習困難,可以為孩子提供適當的學習幫助,比如請家教、和老師溝通為孩子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等。如果是學校環境問題,要和學校老師一起解決,比如改善教室氛圍、協調同學關系等。對于家庭因素導致的厭學,家長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只關注成績,而是要多鼓勵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八、凌晨起來玩游戲
可能的原因:
游戲的吸引力是一個主要因素。現在很多游戲設計得非常吸引人,有精美的畫面、刺激的劇情和競技元素,很容易讓青少年沉迷其中。缺乏自律能力也是原因之一,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還在發展過程中,他們可能無法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另外,家庭監管不到位也會導致這種情況,例如父母沒有對孩子的作息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定,或者沒有嚴格執行規定。
家長的應對措施:
首先要和孩子溝通,讓他們明白熬夜玩游戲的危害,比如影響身體健康、導致第二天學習沒有精神等。可以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并且和孩子一起遵守。如果孩子無法自律,可以考慮使用一些家長控制軟件來限制孩子在特定時間內使用電子設備。同時,要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鼓勵他們參加體育活動、閱讀書籍等,減少他們對游戲的依賴。
仝兆景,河南南陽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河南省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焦作市首席科普專家,教育部全國研究生教育評估監測專家庫專家、教育部全國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評審專家。主持參與完成國家自然基金4項。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焦慮抑郁心理治療,大中小學、企事業單位團體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團隊建設、人工智能、科學家精神等方面的科普宣講、培訓和講座。
用心進步,快樂成長
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
分享 收藏 點贊 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