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十位建國將領之一,天生“叛逆”的性格使他在軍隊中得罪了許多人,與眾人不同的是他總喜歡唱“反調”。
在沒有戰功的情況下也絲毫不影響他成為第三大將,那他是誰呢?我們來揭開故事的真相。
1955年的軍銜評定,除了軍事成就,還涉及到職位和資歷方面需要考慮的因素,因此授銜時,共誕生了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等十位開國將領。
素有無冕之帥稱號的粟裕位列第一,而立有特殊戰功的徐海東排第二。那么,為何陳賡會排列于黃克誠之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兩人的資歷和軍事成就。
陳賡
陳賡在抗日戰爭中成就斐然,聲名遠揚。他的386旅被美國人譽為中國最好的旅,解放戰爭時期陳賡被陳毅譽為是我軍五大杰出軍事家之一。
陳賡13歲參加革命,1922年入黨,1924年考入廣州陸軍學堂,同年5月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被譽為黃埔三杰。
陳賡
北伐時,他還救了蔣介石。南昌起義失敗后,陳賡因腿傷潛入香港,再前往上海,被周總理派往天津領導中央特科。
1931年陳賡被派往第四方面軍任師長。1932年9月,他被提拔為紅軍第四方面軍參謀長,距徐向前總指揮職務只有一步之遙。
不幸是陳賡在一次戰斗中右腿受傷,回到上海接受治療時還“進去了”。陳賡很受歡迎,因曾經有恩于蔣介石。
蔣介石才視若無睹地讓他逃出南京,回到紅軍后,他長期擔任干部團團長。陳謝軍千里進軍大別山,與劉鄧大軍、陳粟大軍,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陳謝軍團雖然隸屬于第二野戰軍,但直接受中央指揮,作為中央直接指揮的軍事軍官有彭德懷、粟裕、林彪、劉伯承、聶榮臻。
解放戰爭結束后,陳賡率團前后參加了抗法援越戰與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后,陳賡籌辦了哈軍團,并以粟裕的副手身份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
可以說,在十大將領中,陳賡的軍事功績和軍事指揮能力是除了粟裕外無人能比的,資歷上是除了張云逸外無人能及的。
黃克誠
事實上,黃克誠的革命經歷與毛主席非常相似,有著天才般的戰略眼光,在當時很多人都無法理解他。
黃克誠以直言不諱、言行不一而著稱,他一生敢于堅持真理,這也使他成為新中國成立時最常被罷免的將領之一。
黃克誠
總是在關鍵時刻唱反調,比如1927年反對暴亂,1928年反對燒房,1930年反對攻打武漢,1932年反對攻打贛州。
1942年反對饒漱石排擠陳毅,1946年反對攻打四平。很多時候,就算被免職甚至性命攸關,他也直言不諱。
他能成為第三大將主要有三點:首先,最重要的是他擁有獨特的戰略眼光,可以說是間接推動了歷史進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多次邀請毛主席到重慶談判,中共中央一行人到重慶會談后,留延安的劉少奇接到一份繞過上級的報告。
這是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發來的電報,劉少奇看了頓時大吃一驚,他對黃克誠的先進戰略眼光感到驚訝。
黃克誠分析當前形勢,認為國民黨是一場“假和談”,中央應盡快進行戰略布局,山東和東北地區將是未來的主戰場。
黃克誠不僅準確地預測了未來解放戰爭的大勢所趨,而且詳細地提出了迅速奪取東北的方針和計劃。
他還列出了迅速占領東北的必要性,越快越好,援兵越多越好。例如:中國東北是一個大糧倉,有糧就有兵。
東北地區擁有發達的工業和大型的兵工廠,可以為軍隊提供槍支彈藥,我們的軍隊和蘇聯都是共產主義陣營,并且鐵路和公路運輸網絡發達。
那時的東北還是政治真空區,離國民黨勢力范圍最遠,國民黨要運送糧食并不容易,得東北者得天下。
黃克誠還自告奮勇親自率領新四軍第三師奔赴東北。后來,我軍攻占東北時,按照黃克誠的建議,實施了許多戰略方針。
短短幾年,東北野戰軍發展成為150萬大軍,為我軍迅速解放全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黃在解放戰爭中表現良好。曾任東北民主聯合軍副司令、后勤司令、政治委員。他是我軍在東北立足的第一人,當他授銜時擔任的是軍委秘書長的職務。
第三,黃克誠在新四軍有著突出的表現和貢獻。抗日戰爭時期,黃克誠和彭雪峰是新四軍的兩位杰出奇才。
一個擅長政治工作,另一個擅長軍事。皖南事變后,在新四軍的重建過程中,他們兩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新四軍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貢獻。
因此,黃克誠不愧為第三大將領,毛主席對他欽佩有加,原本毛主席比黃克誠大九歲,但每次見到黃克誠都稱他為黃老。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綾綾的小伙伴點個關注,下期更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