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4”城市健康專題論壇暨《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4》發布會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辦。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院長彭凱平,在論壇上以視頻形式發表主旨演講《城市健康核心要素——心理健康》。本文為演講整理稿。
01
心理健康成為健康城市建設的重要要素
大家好,非常抱歉因為教學課程的安排,今天我不能親自來論壇現場和大家分享交流,因此我想通過視頻形式給大家聊一聊,心理健康在健康城市建設中的價值、意義、作用,以及如何去建設心理健康的指標體系。
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為什么心理健康已經成為我們健康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已經產生重大的變化,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出現了心理健康危機。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抑郁癥患者為5400多萬,占全國人口4.2%,發病率與全球平均水平相近,為4.4%。而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最新數據,我國抑郁癥患者已經高達9500萬。
與此同時,中國的焦慮和壓力感受人群偏多,特別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聯合國《2024世界幸福報告》顯示,中國整體幸福感排名第60位,但30歲以下人群幸福感排名第79位。
疫情期間,我們清華大學心理康復團隊在全國范圍內追蹤調查了42萬中小學生,結果發現有16.4%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其中4.7%青少年屬于重度抑郁風險群體。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結果,和我們的調研數據也比較接近,顯示青少年抑郁風險檢出率約為14.8%。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中小學生“四無”現象普遍,學習無動力,要老師催著、家長趕著;對真實世界無興趣,大量時間用于上網和游戲;社交無能力,沒有和人交往的興趣;生命無價值感,不明白活著的意義。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新科技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社會行為。新科技時代工具的特點已經變成了社會心理特征,包括同步性、傳染性、匿名性、排他性和人際關系的廉價性。
02
社會心理服務是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關注和重視國民心理健康。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此后從2018年開始,社會心理服務已經成為基本國策,心理健康也被納入相關城市評估工作中。
2018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了《全國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二級指標中的第12項為“健康細胞工程”,第13項為“精神衛生管理”。2018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到2021年底,試點地區逐步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強調“將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作為健康細胞工程(健康社區、健康學校、健康企業、健康家庭)和基層平安建設的重要內容”。具體工作指標包括:
1、依托村(社區)綜治中心等場所,普遍設立心理咨詢室或社會工作室,為村(社區)群眾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以村(社區)為單位,心理咨詢室或社會工作室建成率達80%以上。
2、高等院校普遍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中小學設立心理輔導室,并配備專職或兼職教師,有條件的學校創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
3、各黨政機關和廠礦、企事業單位、新經濟組織等通過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或購買服務等形式,為員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
4、100%精神專科醫院設立心理門診,40%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心理門診。培育發展一批社會心理服務專業機構,為大眾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利用各種資源,建立24小時公益心理援助平臺,組建心理危機干預隊伍。
之后的三年疫情或多或少耽誤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但也凸顯了心理健康在抗疫和社會治理中間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3月,中央社會工作部正式組建,下設志愿服務與社會工作局,統管社會服務工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全國各個省、市、地區也開始建設心理健康的指標體系。例如2024年3月山東省濱州市發布的《“心安城市”建設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安身”“安心”“安康”“安業”“安居”5個維度,其中“安心”指標主要包括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社會心理服務內容、社會心理服務人才建設等三個二級指標。
具體指標包括:心理咨詢室建成率,專職心理健康教師覆蓋率,心理門診的精神??聘采w率,精神科醫師每十萬人口占比,心理服務人員年培訓次數,心理服務志愿人員占比等。本質上講,這三個指標只能體現心理健康服務的可獲得性,反映了城市居民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便捷性,即專業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和危機干預服務的可及性。
03
如何建立科學的城市心理健康指標體系?
在我看來,一套科學的城市心理健康指標體系,除了排在第一位的社會心理服務指標,還有其他的重要指標需要考慮。
第二個應納入的指標是抑郁癥和焦慮癥的發病率。這兩個疾病是當前全球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城市環境中的快節奏、高壓力生活又加劇了這些癥狀的出現,不僅會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長期未干預、未治療的嚴重抑郁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因此了解它們的發病率,能夠幫助城市決策者更好規劃公共心理健康服務。怎么去進行測量呢?一是利用城市醫院和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病例數據,統計它們的發病率;二是開展全市范圍的心理健康篩查,利用自評量表(如貝克抑郁量表、焦慮自評量表等)對人群進行初步篩選。
第三個指標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度。因為工作壓力過度往往是引發各種心理問題的重要的原因,特別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競爭加劇,一些行業和企業“996”工作制成為常態,對員工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這個指標的測量方式同樣有2種,一是調查城市居民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通勤時間,了解工作和生活的實際平衡狀況;二是同時評估雇主是否為員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彈性工作制度。
第四個指標是城市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因為惡劣的生活環境(包括噪音、污染、過度擁擠等)會增加居民的心理壓力,而良好的居住環境,如較大的綠地比例、良好的空氣質量、安靜的生活空間等,能顯著改善居民的情緒狀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測量方法包括通過數據監測空氣質量、綠化覆蓋率、噪音水平等環境指標,以及調查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包括房屋空間、社區設施、公共衛生等。
第五個指標是社會支持網絡的強度。包括家庭、朋友、社區等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角色作用。社會孤立與心理問題密切相關,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有助于緩解壓力和情感孤獨感。研究顯示,孤立無援的人更容易出現抑郁和焦慮,而大城市人口老齡化快速提升和年輕人快節奏生活都在導致社會支持系統的弱化。
這個指標的測量方式包括兩種,一是通過居民調查評估其社交網絡的廣度和深度,包括家人、朋友、社區支持等;二是分析社區內志愿者組織、互助活動、鄰里關系的活躍度,以評估社會支持的整體水平。
第六個指標是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度。這有助于居民及時識別和應對心理問題,避免延誤治療。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國往往被忽視或存在污名化,導致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不敢或不愿意就醫,同時也不知道應該到哪里尋求幫助。所以提高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度有助于改變這種狀況。測量方式包括統計學校、社區、工作場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次數,和評估公共媒體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頻率,以及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程度。
第七個指標是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目前城市政府和居民在看待心理健康時,還是采取的“精神疾病模式”,關注的是精神疾病、憤怒、焦慮、抑郁、變態心理等人的弱點,從而強調要克服不足、避免疼痛、逃避不愉快。但是我們現在提倡“積極心理模式”,也就是要去關注人的優勢,即滿足、愉悅、興奮等正向情感,接受自我、尋求快樂、追求幸福。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這樣定義積極心理學:“用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使心理科學和實踐重新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力量,以提升人類的普遍幸福感。”
所以我認為城市心理健康指標體系一定要有居民主觀幸福感,了解他們對生活狀況的整體滿意度,包括他的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個人成就感等方面。主觀幸福感的提升不僅有助于心理健康,還能提高城市的整體社會和經濟活力。測量方式包括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包含生活質量、收入滿意度、社會關系、個人目標實現等問題,以及使用國際上通用的幸福感指數
(如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中的指標),并結合當地特點進行調整。
總而言之,我認為包括這樣七個方面的城市心理健康指標體系和測量方法相較完整,既能使我們對健康中國戰略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也能為健康中國建設指出新的努力方向。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議,僅供參考,謝謝大家。
點擊觀看完整演講視頻
這里有6000+位心理學愛好者共同交流
還可以領取學習資料,和大師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