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開封府下轄四個州,三十個縣。開封府直屬十七縣,陳州領商水、西華、項城、沈丘四縣,許州領臨潁、襄城、郾城、長葛四縣,禹州領密縣,鄭州領滎陽、滎澤、河陰、汜水四縣。
開封府直屬十七縣
祥符縣:附郭,今開封市祥符區。
陳留縣:今開封市祥符區陳留鎮。
杞 縣:今開封杞縣。
通許縣:今開封市通許縣。
太康縣:今周口市太康縣。
尉氏縣:今開封市尉氏縣。
洧川縣:1954年6月21日政務院批準,撤銷洧川縣,并入長葛縣。1965年原洧川縣部分地區又劃歸尉氏縣。
鄢陵縣:今屬河南許昌市鄢陵縣。
扶溝縣:今河南周口市扶溝縣
中牟縣:今鄭州中牟縣。
陽武縣:1950年與原武縣合并,改稱原陽。屬河南新鄉市。
原武縣:1936年與陽武縣合并,同年又復舊。1950年3月,原武、陽武兩縣正式合并為原陽縣。屬新鄉市。
封丘縣:今河南新鄉封丘縣。
延津縣:今河南新鄉延津縣。
蘭陽縣:清道光五年(1825)與儀封廳合并為蘭儀縣,宣統元年避諱改名蘭封縣,1954年與考城縣合并為蘭考縣。屬開封市。
儀封縣:清道光五年(1825年),儀封城被淹沒,儀封并入蘭陽縣,稱蘭儀縣。清宣統元年(1909年)避溥儀帝諱,改稱蘭封縣。蘭封縣1914年屬開封道,1949年屬鄭州專區。1954年蘭封縣和考城縣合并名蘭考縣。
新鄭縣:河南鄭州新鄭縣級市。
陳州:今周口市淮陽區。
商水:今周口市商水縣。
西華:今周口西華縣。
項城:今周口市項城縣。
沈丘:今周口沈丘縣。
許州:今河南許昌市。
臨潁:今河南漯河市臨潁縣。
襄城:今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
郾城:1949年,析郾城縣漯河鎮建漯河市。1986年,漯河市升格為地級市,郾城改屬漯河市。2004年,撤銷郾城縣,設立漯河市郾城區、召陵區。
長葛:今河南許昌長葛市。
禹州:今河南許昌禹州市。
密縣:今鄭州新密市。
鄭州: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市成為河南省省會。
滎陽:今鄭州滎(xíng)陽市。
滎澤:今屬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
河陰:1931年河陰縣與滎澤縣合并為廣武縣,1948年汜水、廣武并為成皋縣,1954年6月成皋縣并入滎陽縣,現屬鄭州市滎陽市。
汜水:1948年10月,滎(陽)、廣(武)、汜(水)3縣合并置滎陽、成皋2縣,分屬成皋縣四區、六區。1954年6月,成皋、滎陽2縣合并為滎陽縣,屬十區。今為河南鄭州滎陽市汜水鎮。
《開封府志》于宋代即有纂修。當時,屬于開封府轄域的地方志,有《開封府圖經》兩種,《畿內諸縣圖經》一種;有關陳留郡與國都東京的地方志,多至12種。惜以時代久遠,均已失傳。明代,《開封府志》雖多有纂修,但也多有散佚,僅存的萬歷《開封府志》(萬歷十三年刊本)三十六卷,今大陸僅存十卷。清順治年間編纂的《開封府志》(順治十六年刊本)三十五卷,僅殘存三卷,藏于北京圖書館。
康熙《開封府志》,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季秋開始編纂工作,翌年(1695年)仲夏完稿。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書,上限起自開封建城,下限止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橫跨兩千年,可謂內容豐富,是一部字數超百萬的宏篇巨著。
《康熙開封府志》(整理本),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經各位學者、教師的接續努力,結合康熙《開封府志》的同治補刻本,河南大學圖書館珍藏的康熙刊本,最終完成整理點校工作,并于2009年8月出版。
1695年《康熙開封府志·卷二 建置沿革》
帝王代興,版圖各辟,今尤視昔為盛矣。然直省之施必有由暨州邑之境必有由統,此存乎郡者也。若其中四域以開疆,附會城而作鎮,惟開封以三十四屬,雄冠畿南區宇。
顧虞、周畫地命名,而后時世變遷,悉有輕重相維之意。非序其原委,表其分合,何以考異同、鏡得失歟!舊志蓋詳哉其言之。茲復證以文獻,又加密焉。用佐宅中圖大之備考云爾。作《建置沿革志》。
開封府
唐、虞、夏,《禹貢》:豫州之域。商,如舊。
周,春秋鄭、陳、許、蔡、東虢、杞、郾、頓、項、沈、胡、戴十二國分治其境;戰國魏徙都此,號曰大梁。
秦,為三川郡東北境,潁川郡北境。
漢,置陳留郡,以兗州刺史領之。東漢,仍舊。
三國,魏改郡為國,屬如故。晉,因之。
南北朝,宋,廢國復為郡。
后魏,置梁州。
東魏,析陳留、開封二郡。
北齊,復以開封并入陳留郡,屬梁州。
后周,改梁州曰汴州,以城臨汴水,故名。
隋,初罷陳留郡,以汴州統縣。
大業初,州廢,以其地并入滎陽、潁川等郡。
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汴州。陳留郡屬河南道。
五代,梁都于此,號東都,始置開封府。唐復為汴州宣武軍。晉、漢、周皆為東京開封府。
宋,都之為京畿。金,初為汴京,貞元元年(1153年)改為南京。宣宗南徙,復都于此,置開封府。
元,初改為南京路,尋改汴梁路,總管府,屬河南江北道。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為開封府,領州六,縣三十六,屬河南布政使司。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置沈丘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歸德州為府,割睢州及寧陵等七縣屬歸德。
國朝因之,領州四、縣三十。
祥符縣
(附郭)
周,春秋鄭地。戰國魏侯嬴自安邑徙都此。開溝池,引浚水,遂置邑,曰浚儀。秦,始置開封縣,屬三川郡。
按史,漢高帝初起兵圍趙,賁開封城,是秦已有開封,非漢初置也。
漢,開封縣屬河南郡。武帝元狩元年(122年),又析置浚儀縣,在開封縣北五十里,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以陳留郡改國,縣分屬如故。
晉,以浚儀屬陳留郡,開封屬滎陽郡。南北朝,宋仍舊。后魏二縣俱屬梁州陳留郡。
東魏置開封郡,以開封縣屬焉。浚儀仍屬陳留郡。北齊省開封入浚儀,屬梁州陳留郡。后周屬汴州陳留郡。
隋,復置開封縣,與浚儀并屬滎陽郡。唐,屬汴州陳留郡。五代,梁,二縣并屬開封府。唐,屬汴州宣武軍。晉、漢、周,皆屬東京開封府。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改浚儀為祥符縣,屬如故。金,開封東附郭祥符,西附郭屬仍舊。元,屬汴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開封縣入祥符,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陳留縣
古,有莘國。周,春秋屬陳,故稱陳留。
戰國屬魏。
蘇秦說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留。"
秦,始置陳留縣,屬三川郡。
漢,元狩元年(122年)置陳留郡治此。東漢,因之。三國,魏改郡為國,縣屬之。晉,仍為陳留國,廢縣。
隋,開皇中復置陳留縣,屬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陳留郡,治陳留。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宣武軍,晉復屬開封府,漢、周因之。宋,仍舊。金,仍舊。元,屬汴梁路。
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杞 縣
古高陽氏墟,又云古雍國,未詳。
周,武王封禹后于此,為杞國。后遷淳于。
春秋為宋二邑,曰黃,曰雍丘。又鄭之圉邑亦在其境。戰國雍丘、外黃屬魏。秦,置雍丘、外黃二縣,屬三川郡。
漢,二縣屬陳留郡,又析置圉縣,屬淮陽國。東漢,俱屬陳留郡。三國,魏屬陳留國。晉,省圉縣,屬如故。
南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改屬陳留郡。后魏孝昌四年(528年),增置陽夏郡,治雍丘。景明元年(500年)復置圉城縣,省外黃,入濟陰縣。北齊省圉城,入雍丘。復以外黃并屬陽夏郡,隸梁州。后周隸汴州郡,縣如故。
隋,開皇初,郡廢;六年(586年)復置圉城;十六年(596年)置杞州,三縣并屬焉。大業初,州廢,以雍丘、圉城屬梁郡,外黃屬濟陰郡。唐,省圉城、外黃,并入雍丘,屬汴州陳留郡。
五代,晉天福二年(937年),始改為杞縣。漢周復為雍丘,屬開封府。宋因之。金正隆間,仍改杞縣,屬如舊。元,屬汴梁路。
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通許縣
周,許國東偏地。宋,建隆初,置通許鎮于扶溝縣北域。咸平五年(1002年),改置咸平縣,屬開封府。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與咸平府重,始改通許縣,屬如故。元,屬汴梁路。
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太康縣
夏,太康所筑之城。周,陳陽夏邑。
《春秋傳》:天王使轅濤涂為陳大夫食邑,陽夏即此。
秦,置陽夏縣,屬潁川郡。
漢,析置扶樂縣,并屬淮陽國。東漢,屬陳國。晉,省扶樂,入陽夏,屬杞國。
南北朝,宋屬南汝陰郡,后魏屬陽夏郡,東魏屬北陳郡。
隋,開皇七年(587年)始改陽夏為太康縣,復置撫樂縣,并屬淮陽郡。唐,屬陳州淮陽郡,省扶樂縣,入焉。
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陳州。宋,屬開封府。金,仍舊。元,屬汴梁路。
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尉氏縣
周,春秋鄭大夫尉氏之邑。
秦,始置尉氏縣,屬三川郡。漢,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晉,俱屬陳留國。南北朝,宋屬秦郡。后魏屬陳留郡。東魏屬開封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尉氏,屬潁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洧州。貞觀元年(627年)州廢,復置縣,屬汴州陳留郡。宋,屬開封府。金,如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洧川縣
周,許洧上地。
《穆天子傳》云:"天子見許男于洧上。"
春秋為鄭之曲洧。
漢,神爵三年(前59年)置新汲縣,屬潁川郡。東漢、晉,因之。南北朝,宋屬南梁郡,東魏屬許昌郡。隋,省新汲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洧州于鄢陵。大業初,州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夏置洧州于尉氏。貞觀初復廢。
金,初置宋樓鎮,屬尉氏。
興定二年(1217年),始為洧川縣,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鄢陵縣
周,春秋鄭邑。鄭伯克段于鄢,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即此。戰國魏之安陵。
漢,始置鄢陵縣,屬潁川郡。東漢、晉,皆因之。南北朝,東魏屬許昌郡,北齊省入許昌縣。隋,開皇七年(587年)復置鄢陵縣,屬潁川郡。十六年(596年)置洧州于此,尋廢。唐,屬許州潁川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許州忠武軍。晉、漢、周皆屬開封府。宋、金,俱仍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扶溝縣
漢,始置扶溝縣,屬淮陽國,以小扶亭有洧水之溝,因名。
東漢,屬陳留郡。晉,省入新汲縣,屬潁川郡。南北朝,東魏復置,并置許昌郡治此。隋,屬潁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年)以縣置北陳州,尋廢州,縣改隸洧州,尋廢州,縣仍屬許州潁川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宋、金,屬如故。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中牟縣
周,初管叔邑;春秋,鄭邑。
漢,始置中牟縣,屬河南郡。東漢、三國,魏俱因之。晉,屬滎陽郡。南北朝,宋因之;后魏并入陽武;東魏復置,屬廣武郡。
隋,開皇初郡廢,改中牟曰內牟;十八年(598年)改內牟曰圃田,屬滎陽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復改為中牟,并置牟州;四年(621年)州廢,以縣屬鄭州滎陽郡。五代,梁屬開封,唐復屬鄭州,晉仍屬開封府。宋,屬開封府。金,仍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陽武縣
秦,始置陽武縣,屬三川郡,有博浪沙地。
漢,屬河南郡。東漢、三國,魏皆因之。晉,屬滎陽郡。南北朝,東魏屬廣武郡;北齊因之;后周屬鄭州。隋,屬滎陽郡。唐,屬鄭州滎陽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汴州宣武軍;晉屬開封府;漢、周因之。宋,仍舊。金,貞祐三年(1215年)置延州縣,省入州;后州廢,復置縣,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原武縣
周,春秋為衡雍地;戰國,魏之卷邑。秦,屬三川郡。
漢,始置原武縣,并置卷縣,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晉,省原武,以卷屬滎陽郡。南北朝,東魏復置原武,屬廣武郡;卷仍屬滎陽郡;北齊三縣俱省。隋,復置原武縣,屬滎陽郡,后改原陵。唐,復名原武,屬鄭州滎陽郡。宋,熙寧五年(1072年)省入陽武;元祐元年(1086年)復屬鄭州。金,屬鄭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封丘縣
夏,為封父國。周,初為戴國;春秋衛平丘邑;戰國屬魏。
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封丘縣,屬陳留郡;尋析置平丘縣。東漢,因之。三國,魏屬陳留國。晉,省平丘入封丘,屬如故。南北朝,宋屬陳留郡;后魏省入酸棗縣;尋復置,屬如故;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屬東郡。唐,屬汴州陳留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汴州宣武軍。宋,屬開封府。金,仍舊。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延津縣
周,春秋鄭之廣稟延;戰國魏之酸棗。《史記》:文侯三十二年(公元前416年)城酸棗。秦,置酸棗縣,屬三川郡。
漢,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晉,俱屬陳留國。南北朝,后魏屬東郡;北齊并入南燕縣,即今胙城。隋,復置酸棗縣,屬滎陽郡。唐,屬滑州靈昌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滑州;晉、漢、周皆屬開封府。
宋,政和七年(1117年)始改曰延津縣,屬如故。金,屬開封府。貞元三年(1155年)置延州,縣隸焉。州治在今陽武。元,至元九年(1272年)州廢,以縣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蘭陽縣
周,戰國魏戶牖邑。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三年(公元前357年),鄭厘侯致平丘、戶牖諸邑。
秦,陽武戶牖鄉改名東昏。漢,置東昏縣,屬陳留郡。三國,魏省入濟陽,后改為東明鎮。宋,乾德元年(960年)置東明縣,屬開封府。
金,徙東明縣于河北冤句地,后乃以故縣為儀封,仍割蘭陽等六鄉置蘭陽縣,屬曹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儀封縣
周,春秋衛邑。儀封人請見孔子即此。漢,東昏縣地。宋,東明縣地。金,徙東明縣于河北,以縣故地置儀封縣,屬曹州。元,屬汴梁路睢州。明,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新鄭縣
古,有熊國。周,封黃帝后于此,為鄶國;春秋鄭武公從平王東遷,國焉,名曰新鄭;戰國韓滅鄭,遷都于此。
秦,屬潁川郡地。漢,始置新鄭縣,屬河南郡。東漢,因之。晉,省。南北朝,宋復置,屬滎陽郡。后魏省。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屬滎陽郡。唐,屬鄭州滎陽郡。宋,屬鄭州。金、元,俱屬鈞州。
明,初屬鈞州,隆慶四年(1570年)改屬開封府。國朝因之。
陳 州
古,宛丘地,庖羲氏舊都。神農都之,始為陳。周,封舜后于此,為楚國。后為楚滅。戰國陳項襄王自郢徙都焉。
秦,置陳縣,屬潁川郡。漢,為淮陽國,縣屬焉。東漢,為陳國,縣屬如故。晉,為梁國。后分梁國立陳郡,治陳縣。南北朝,宋改陳郡于此,省陳縣,東魏因之;北齊改曰信州;后州始改曰陳州。
隋,廢州改置淮陽郡,并置宛丘縣為附郭。唐,為陳州淮陽郡,縣屬之。五代,晉開運二年(947年)置陳州鎮安軍,漢廢,周復置。宋,初為陳州;宣和元年(1119年)升為淮寧府,治宛丘。金、元,俱為陳州,治縣如故。
明,省宛丘入州,以州屬開封府。國朝因之。領商水、西華、項城、沈丘四縣。
商水縣
秦,置溵強縣,屬潁川郡。漢,改曰溵強縣,屬汝南郡。東漢,因之。晉,省入南頓縣,南頓在今項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改曰溵水縣,屬淮陽郡。唐,建中二年(781年)改置溵州。貞元二年(786年)復名溵水縣,屬陳州淮陽郡。
宋,建隆間,避宣祖諱,始改曰商水縣,屬淮寧府。金,屬陳州。元,屬汴梁路陳州。
明,屬陳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西華縣
古,相傳箕子始封地,未詳。周,春秋陳大夫夏御叔封邑,今有夏亭城;戰國魏之長平,《史記》:秦攻魏,定長平。
漢,始置西華、長平二縣,屬汝南郡。東漢,長平改屬陳國,西華屬如故。晉,永康元年(280年)省西華,入長平,屬梁國。南北朝,宋復置西華,并屬陳郡;后魏因之;北齊省長平,入西華,屬信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曰鴻溝縣;大業初,復改西華,屬淮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更名箕城;景云元年(710年)復曰西華,屬陳州淮陽郡。宋,屬淮寧府。金、元,俱屬陳州。
明,屬陳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項城縣
周,項子國。春秋魯僖公十有七年(前643年),季氏滅項,戰國屬楚,項氏世封于此。
漢,置項縣,屬汝南郡。東漢,因之。晉,屬梁國。南北朝,宋屬陳郡;后魏、東魏俱因之。
隋,開皇初,始增稱項城縣,屬淮陽郡。唐,屬陳州淮陽郡。宋,屬淮寧府。金,屬陳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商水縣;至大元年(1308年)復置,屬陳州。
明,屬陳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沈丘縣
周,春秋沈子國地。隋,開皇間,以項城縣析置沈州。唐,武德初,州廢,始置沈丘縣,屬潁州汝陰郡。宋,屬順昌府。金、元,俱屬潁州。明,初省,弘治十二年(1499年)復置,屬陳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許 州
周,春秋許男國,后遷于葉。其地為鄭有,戰國屬韓。
漢,始置許縣,屬潁川郡。東漢,因之。獻帝東還都此。三國,魏黃初二年(222年)改曰許昌。縣如故,屬三都之一。
晉,遷潁川郡治于此。舊治陽翟,今禹州。南北朝,宋以許昌屬南陽郡;后魏屬北陳留、潁川二郡;東魏天平元年(534年)置許昌郡于扶溝,以縣屬焉。北齊因之。
后周始置許州,改治長社縣,即今長葛。許昌縣在封內。隋,開皇初,州廢,復改屬潁川郡。唐,復為許州,許昌縣屬焉。五代,梁置許昌國軍;唐改許州忠武,改許昌縣曰許田。
宋,元豐三年(1081年)升許州為潁昌府;熙寧四年(1072年)省許田為鎮入焉;崇寧四年(1106年)建為南輔。金,改許州,治長社縣,即故許昌。元,如舊。
明,省長社入州,以州屬開封府。國朝因之。領臨潁、襄城、郾城、長葛四縣。
臨潁縣
周,春秋許西偏地,未詳。
漢,始置臨潁縣,屬潁川郡,以在潁水之上故名。
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宋、后魏、東魏)俱因之;北齊改屬臨潁郡。隋,仍屬潁川郡。唐,屬許州潁川郡。宋,屬潁昌府。金,屬許州。元,因之。明,屬許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襄城縣
周,春秋為鄭汜地。周襄王出居于此。戰國,楚之新城。《史記》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拔楚新城,即此。
漢,始置襄城縣,屬潁川郡。東漢,因之。晉,置襄城郡于汝州,以縣屬焉。南北朝,后魏、東魏俱屬襄城郡。隋,屬潁川郡。唐,貞觀元年(627年)以縣屬許州;天寶七載(748年)改屬汝州臨潁郡。五代,梁屬許州;唐屬汝州。宋,屬汝州。金,太和七年(234年)改屬許州。元,因之。
明,屬許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郾城縣
周,郾子國。春秋為召陵地,屬楚;戰國屬魏。
蘇秦說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召陵"。
漢,置郾縣,屬潁川郡,并置召陵縣,屬汝南郡。東漢,因之。晉,二縣俱屬潁川郡。南北朝,宋省郾縣入召陵,屬如故。北齊置臨潁郡于舊郾。
隋,開皇初,臨潁郡廢,復置縣,始增稱郾城,屬潁川郡,省召陵。
唐,武德中置道州。貞觀元年(627年)州廢,縣屬許州潁川郡。宋,屬潁昌府。金,屬許州。元,仍舊。明,屬許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長葛縣
周,春秋鄭邑。宋人伐鄭,圍長葛,即此。亦名結需葛。戰國魏之長社。
《史記》秦客卿胡傷攻魏長社,取之。以社中樹暴長故名。
漢,置長社縣,屬潁川郡。東漢、晉,因之。
南北朝,后魏、東魏仍舊。后周為許州治。
隋,開皇六年(587年)始改長社為長葛縣,屬潁川郡。唐,復析置長社縣,在今許州。二縣俱屬許州潁川郡。宋,二縣并屬潁昌府。金,移許州治于長社,二縣并屬之。元如故。
明,省長社入許州。以長葛縣屬焉,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禹 州
古,棘國高陽氏之后。夏,伯禹始封之地。號曰有夏,后啟饗諸侯于鈞臺。少康紹都于櫟。桀囚湯于夏臺,皆在此。周,春秋鄭之櫟邑,后屬晉。
《史記》:韓分晉,得潁川陽翟諸邑。
戰國為韓所都。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韓于陽翟,置潁川郡,治陽翟縣。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為韓國,六年郡縣復故。東漢,因之。晉,遷潁川郡,治于許昌,以陽翟屬河南尹。東晉復置陽翟郡,縣附焉。南北朝,東魏仍舊。隋,開皇六年(587年)罷郡,以縣屬嵩州;大業三年(608年)改屬襄城郡。唐,屬許州潁川郡。五代,梁屬許州匡國軍;唐屬許州忠武軍。宋,屬潁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1185年)始置鈞州,以陽翟為附郭。元,因之。屬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割新鄭、密隸之。
明,初省陽翟入州,領新鄭、密二縣;隆慶四年(401年)改新鄭,隸開封;萬歷三年(1576年),避神宗諱,始改鈞州為禹州,屬開封府。國朝因之,領密縣。
密 縣
周,本密國,亦鄶國地。春秋鄭之新密。僖公(即釐公)六年(公元前654年),諸侯伐鄭,圍新城即此。
漢,始置密縣,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晉,屬滎陽郡。南北朝,宋、東魏俱因之。后周屬滎州,尋改屬鄭州。隋,省。唐,武德三年(621年)置密州,尋廢,復置密縣,屬鄭州,后改屬河南郡。宋,屬河南府。金,屬鄭州,元,改密云縣,屬鈞州。
明,仍為密縣,屬禹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周,初封叔鮮為管國,其東為祭國,春秋并為鄭國。
秦,置管縣,屬三川郡。
漢、東漢、晉,俱省入中牟縣。
南北朝,后魏為東恒農郡;東魏置廣武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管州,并置管城縣為附郭,大業初,改曰鄭州,又改州為滎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于管城置管州,于虎牢置鄭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管州,七年(634年)徙鄭州,治于管城;天寶初,改滎陽郡;乾元初,復為鄭州。
宋,熙寧五年(1073年)廢州,以管城屬開封府;元豐八年(1086年)復置州,治縣如故;崇寧四年(1106年),建為西輔。金、元,俱為鄭州,治管城。
明,省管城入州,以州屬開封府。國朝因之。領滎陽、滎澤、河陰、汜水四縣。
滎陽縣
商,為囂地,一作敖。仲丁自亳遷都于此。
周,初,東虢國地;春秋鄭之京邑;戰國韓之滎陽。
《史記》:桓惠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秦拔我滎陽。
秦,置敖倉于此,在縣北域,與河陰接壤。
漢,始置滎陽縣及京縣,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三國,魏復屬河南郡。
晉,太始二年(266年)置滎陽郡,以二縣屬焉。
南北朝,宋因之。后魏屬東恒農郡;東魏復置滎陽郡、縣并屬之;北齊改郡曰成皋,省京縣入滎陽縣。
隋,開皇初,廢成皋郡,以縣屬滎陽郡,即今鄭州。
唐,屬鄭州滎陽郡。宋,屬鄭州。金、元,俱仍舊。
明,屬鄭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滎澤縣
周,本澤名。《禹貢》:濟水溢為滎。
春秋衛侯及翟人戰于滎澤,皆此。
漢、三國、魏、晉,俱為滎陽縣地。
隋,開皇四年(584年)置廣武縣;仁壽元年(601年)始改為滎澤縣,屬滎陽郡。
唐,屬鄭州滎陽郡。宋,熙寧五年(1073年)廢為鎮,入管城;元祐元年(1086年)復為縣,屬鄭州。金,因之。元,屬汴梁路。
明,屬鄭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河陰縣
周,平陰邑。秦,置平陰縣,屬三川郡。有敖倉。漢,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
晉,始改平陰曰河陰,以在瀕河山下,故名。屬河南尹。
南北朝,宋屬河南郡;東魏置河陰郡,治此。隋,省。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復置縣,屬河南府。會昌三年,改屬孟州。宋,因之。
金、元,俱屬鄭州。
明,屬鄭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汜水縣
周,初東虢國;春秋鄭之制邑,又名虎牢;戰國韓之成皋。
《史記》:桓惠王二十四年(前249年)秦拔我成皋。
秦,為三川郡地。漢,置成皋縣,屬河南郡。東漢,改縣曰成睪,屬河南尹。三國,魏復名成皋,屬河南郡。晉,屬河南尹。
南北朝,宋、東魏俱屬滎陽郡;后周于此置滎州,尋改鄭州。
隋,開皇十八年(599年)始改縣,曰汜水;屬滎陽郡。
唐,武德四年(622年)名虎牢,置鄭州,以汜水屬焉;貞觀七年(634年)徙鄭州,治管城;垂拱四年(688年)改汜水曰廣武;神龍元年(705年)仍為汜水,屬孟州。
宋,熙寧五年(1073年)省入河陰;元豐初,復置,屬如故。
金、元,俱屬鄭州。明,屬鄭州,隸開封府。國朝因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