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于1966年的《放大》是一部非常適合無聊時打發無聊的經典文藝電影。影片由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執導,瓦妮莎·雷德格瑞夫、莎拉·米爾斯、戴維·海明斯、周采芹等主演。
拋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大臣約翰·普羅富莫與應召女郎的丑聞,美國肯尼迪總統遇刺,“搖擺倫敦”“骨肉皮”等英美政治文化背景,從現在的視角看,它也是一部很獨特、藝術性很強且迷人的作品。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非常有才華的攝影師厭倦了他謀生的時尚攝影,時常會帶著他的相機在窮街陋巷里尋找攝影靈感。在一次時尚攝影工作完成后,男主因為無聊逛到了一個公園,被一對年齡差距很大的戀人吸引了注意力,然后拍攝了一組照片。
雖然照片中的女孩想方設法向他索要底片,但他始終沒有把底片交給女孩,而是在一個無聊的時刻,將它們都沖印了出來。在沖印照片的過程中,男主發現照片中的異樣,放大之后,發現那是一把槍的槍口,把所有照片沖洗之后,男主還發現了一個似乎是槍手的男人隱藏在公園的樹枝中。
而沖印底片的情節設計也就成了影片的點睛之筆,迅速將影片的敘事基調切入懸疑驚悚片的情境。之后的情節就是男主發現他可能通過自己的相機和鏡頭記錄了一樁槍殺案,他急迫地打電話給女孩,發現女孩留下的是假號碼,然后他試圖向朋友傾訴,沉迷于狂歡派對的朋友卻心不在焉。內心不安的男主深夜返回了公園,看到了照片中的男人躺在了花園里。
震驚又不知所措的男主開始了深夜的游蕩,而影片通過男主的游蕩情節呈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倫敦文藝青年們的頹廢生活。
影片的結尾是一個非常具備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深度的情節設計。
那群曾在影片開場出現的涂著白臉的年輕人恰好與男主一起在清晨來到了公園。
其中的兩個涂白臉年輕人走進網球場,開始打球,他們發球、揮拍、接球,每一個動作都鄭重其事,但盡管他們沒有球拍也沒有網球,而球場外的涂白臉年輕人們也專注、投入地看著他們“打球”。
當球場中的一人示意男主撿起打到場外的假球時,男主配合地參與了。
文藝電影可能是最容易被過度解讀的影片類型了,因為它有大量的不確定意象,天然適合千人千面的觸動與解讀。就像,影片結尾所詮釋的存在與虛無到底該如何定義。如果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看了一場精彩激烈的網球對決,那球場上有沒有球拍與球還重要嗎?如果只有男主一個人覺得自己目睹了一樁謀殺案,那這場謀殺是否真的存在呢?
整體看,《放大》這部影片沒有明顯的故事脈絡,也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整部影片初看像一部對男主生活軌跡的記錄。在男主的生活中,只有他拿起相機,奔忙于暗房時才是鮮活與充滿魅力的。其他時刻的男主就是一個喜怒無常、百無聊賴的文藝青年。
比如,當男主發現自己鏡頭意外記錄的謀殺后一改漫不經心的生活態度,開始試圖尋找事情的真相與未來。而一番無果的求索,在結尾的虛假網球中又將男主拉回到無聊重復的節奏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