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鄭公諫錄》,是唐代王方慶所編纂的一部記錄唐初著名諫臣魏征(封鄭國公)言行的書籍。近來筆者通過網絡查閱此書,偶然發現其中一則與膠東半島有關的記載,便摘錄其文作為筆記。
這則記載具體系于“對高麗等三蕃僧求學”條目下,原文為:
高麗等三蕃僧求學至中國,游萊州,萊州以聞。太宗曰:“不須遣來,此非為學問,但覘國家虛實耳。”公對曰:“陛下所為若善,此等固當取則;若不善,雖拒蠻夷,亦無益也。”
其大體意思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來自高麗等處的三位外國僧人前來中土求學,他們大概走的是海路,所以先來到萊州。萊州地方官將此事奏聞,唐太宗認為對方“名為求學、視來刺探”,準備命令萊州方面不必將對方送至京城。而魏征則諫言說,如果唐朝政通人和,則對方來學習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為政不善,則即便拒絕對方,也對自身沒有好處。簡而言之,魏征就是通過此事來規勸唐太宗多行善政。
這則史料除了能體現膠東半島鄰近高麗的特殊區位之外,還可以讓人聯想到唐初的膠東區劃。
很多朋友都知道,自唐代以后,膠東半島總體形成了“東登州、西萊州”的區劃格局。兩州當中,登州距離高麗更近。唐代中后期的史料在提及膠東半島的對外交流時,登州出現的頻率要更高。那么,為何《魏鄭公諫錄》里提到的是萊州呢?
查詢史志,這一細節主要與唐初登州的存廢有關。根據記載,登州始設于唐高祖武德年間,至唐太宗貞觀元年廢置。一直到武則天如意元年,才重新設立。換句話說,唐太宗一朝,膠東半島只有萊州而無登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