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今海滄區鐘林路所包圍的區塊,有一處千年古村落,名曰“鐘林社”,為明初海滄十七社之一。明清時,鐘林社轄有鐘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鐵灶后、鐘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滄中部曾經的巨無霸。
△鐘林社范圍與鐘林尾土樓位置圖
鐘林社,伴山臨海,百姓多操習舟業,俗尚武,驍悍好斗。明朝鼎定以來,水兵多出自福建,而尤以鐘林社所在的海滄水兵最是出色,曾與廣西狼兵、少林僧兵、廣東藤甲軍、青州長槍手、北直隸長箭手等地方特殊兵種齊名。正德以后,國內稍顯太平,海滄水兵因之多賦閑歸家,子弟耳濡目染,不愛文墨,但以習武為樂。
明嘉靖年間,寇亂四起,南有饒賊犯境,東有倭寇盜邊,西北又有土民作亂。當時,明朝以九龍江口之人彪悍難以約束,拒不征為國用,許多身懷長技的鐘林社人報國無門,只能自組鄉兵,每當賊人偷襲,即組織自衛。而老弱只能緊急逃往十里之外的登瀛澳濠門巡檢司避禍,如此反復,頗為不便。嘉靖三十五年,面對愈演愈烈的寇亂,巡撫都御史阮鶚呼吁沿海百姓各自筑造土堡以為防御計。當時,鐘林尾社的蔡實、蔡虎兄弟便聯合了同族的堂兄弟,分赴鐘厝、林厝等社,與鄉鄰共商御敵自保之計。眾人就鐘林社地形,百般評估分析,最終決定由高到低設置三寨,以為犄角之勢。其在蔡尖尾山有游寨、尖山寨;其在鐘林社者,則于鐘林尾東麓近海處,建有“鐘林尾土樓”。
△明崇禎《海澄縣志》卷七 兵防志 之城堡
寨者,居于巖山之巔,可眺望四圍海面,進可攻退可守;土樓者,處在居家之側,兼顧老幼衣食住行,但守而已。如此,鐘林社少壯便可一心殺敵,全然無后顧之憂。果真,貫穿嘉靖后期,盡管倭寇頻繁出入海滄灣,但鐘林社最終都能團結一心,將之驅趕出境,后人皆稱是鐘林尾土樓之功。
鐘林尾,以處在鐘林社自然延伸入海的埔地而得名。埔地中心有一高地,俗稱“土侖頂”,高地之西為蔡氏家廟;之北俗稱后埔,與林厝相鄰;之南的盡頭為埔尾,水美宮在焉;之東緩慢延伸入海,鐘林尾土樓即建在此處山坡上。
隆慶開海后,鐘林社居民充分發揮熟諳水性的優勢,紛紛卷入海洋貿易的浪潮中。曇花一現的太平,讓人們忽視了居安思危的百年大計。在萬歷朝數十年的安逸中,鐘林尾土樓便在風雨中慢慢頹廢,以至于當天啟、崇禎之間,面對來犯的紅毛夷和鄭芝龍等賊寇,鐘林社人竟束手無策。之后,更是在清初辛丑播遷的劇痛中,鐘林社與破敗的鐘林尾土樓一樣,化作一縷青煙消失在鐘林灣的歷史中。
清初展界時,鐘林社的各自然村,僅鐘林尾的蔡姓,上庵和鐵灶后的李姓回歸故土,其他人家皆遠播他鄉不知所往。鐘林社也因此被人口占優的鐘林尾社取代,成為這片土地的代名詞,而那座代表了鐘林社人共御外侮的鐘林尾土樓則慢慢成了人們口中的“樓仔河”地名。
△清乾隆《海澄縣志》卷七 兵防志 之寨、土樓
時間輾轉來到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其行程之一便有蔡新推薦的福建。鐘林尾社蔡姓族老在蔡新的預先提醒下,立即多方籌備,集資在鐘林尾土樓遺址上重建了兩層樓房,以為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的居所。之于后來,乾隆皇帝是否來過,不得而知,而蔡新則確實多次蒞臨,或敘親情,或與友人葉廷推暢游其間。想必,二次出現的鐘林尾土樓,便是蔡新下榻的好去處,此地靠山面水,景致也有一番滋味。
鐘林尾土樓作為鐘林尾社的公產,在乾隆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被充作族人議事的場所,一度成為蔡氏族人的精神標記。然而,太平日子也僅僅維持到咸豐元年。
△明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三十一 海澄縣
時道光末年,旅居石叻的蔡古順,明面上是陪伴年邁的父親蔡以平回到鐘林尾社休養,實際上是代表著石叻小刀會組織在海滄從事反清復明大業。蔡古順作為小刀會主要的領導人,積極發展組織成員,并把鐘林尾土樓及臨近的家宅作為組織秘密聯絡的據點,聲勢頗大,影響尤深。
道光三十年,陳慶真事件爆發,小刀會秘密組織曝光,大量被供出的小刀會首領轉眼成為清朝通緝的對象。當時蔡古順聽到風聲,立即隱蔽在鼓浪嶼英國領事館內得以保全,而他居住在鐘林尾社的兄弟、外甥等人則被汀漳龍道拘捕,其家宅以及鐘林尾土樓則同時被官軍付之一炬。
隨著驚天一雷的持續蔓延,包括鐘林尾人在內的海滄、石角東民眾受到牽連,他們不得不在同時間背土離鄉,或往南洋,或過臺灣。而那些未被發現的幸運兒,也在不久之后的小刀會起義中,上演了一場酣暢淋漓的熱血大劇。然而,日暮西山的清朝,天數似乎未盡,小刀會很快便被鎮壓下去,失敗的鐘林尾人,不得不重走蔡古順等人的老路子,繼續向南進發。如蔡自勇,曾與自強、自龍、自虎、自豹、自象、自彪等兄弟在起義失敗后,乘船南下,他們在南海漂泊太久,竟因故失散,蔡自勇輾轉來到了砂拉越的馬林(即后來的詩巫),成為當地有史可載第一位到達的華人。
小刀會的失敗,宣告了鐘林尾土樓的二次覆滅,自那后,鐘林尾那些精習武藝、心心念念保家衛國的勇士損失殆盡,以至于該時期的鐘林尾人,下南洋者十之八九,鐘林尾社也因之大損,遠不及乾隆時的光景。
時間又過了一百年,鐘林尾人在偉大領袖的帶領下,人口迎來了質與量的飛躍。然而田不足耕的窘境,卻成了那個年代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于是,鐘林尾人開始了填海造陸的努力,很快地,樓仔河以東、以南的灘涂和海域便成了可供耕種的水田。
只是,這些凝結了無數鐘林尾人汗水的土地,僅僅只是耕種了二十年,便在眾星拱月中成了王永慶海滄石化計劃和建設海滄臺商投資區的原點。爾后,鐘林尾世代傳承的田地,也在不斷擴大發展中被征用,或用作改善交通,或用作房地產建設。僅僅十數年的光景,在鐘林尾的周遭便拔地而起一座新城,名曰“海滄生活區”。
△興鐘林一期位置示意圖
2006年,因應海滄生活區五期項目啟動,鐘林尾的房屋開始陸續動遷。于是,一個針對鐘林尾社去留的問題被提到了臺面,最終在人們的堅持下,敲定了原鐘林尾土樓所在的樓仔河片區作為鐘林尾社陸續拆遷的就地安置區塊,名曰“興鐘林一期”。
歷史似乎在冥冥中有所注定,“興鐘林”,莫不是對千年古村落“鐘林社”的再復興?盡管,這只是個美好的巧合,但鐘林尾人卻感受到無比欣慰,于是,不管是海滄生活區五期,還是鐘林路項目,亦或者其他需要配合地方建設的項目,鐘林尾人大都積極配合,欣然接受“興鐘林”安置房的方案。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興鐘林”不僅僅只是就地安置留住鄉愁的方式,更是鐘林社人千百年來同仇敵愾、共御外敵、保家衛國、爭取和平的精神象征,是“鐘林尾土樓”的歷史再現。我們,不僅需要“鐘林尾土樓”的歷史滋養,而且需要“鐘林”的再復興。
愿這塊土地,與鐘林尾人世代共存。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圭海四記
Amoynotes
中國·廈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