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的雷曼廣場因頻繁的持刀傷人事件和警力不足而聞名,晴天時,著名的Tichy冰淇淋店前會排起長隊。然而,幾乎不被人注意的是,位于廣場盡頭、隱藏在兩棟建筑之間的圣安東教堂。這座教堂有著綠色的教堂圓頂,頂部矗立著圣安東尼雕像,他是牧豬人、面包師和礦工的守護神,常被人們在求子、尋找失物和尋找伴侶時祈求。
這座建于1896年的圣安東教堂,若在維也納市中心也顯得十分壯觀。然而,在工人和移民聚居的費沃里滕區,這座帶有意大利風格的紅磚教堂顯得尤為龐大。這個維也納人口最多的區有近22萬人。與費沃里滕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相比,教堂所在的廣場顯得格外寧靜。然而,教堂入口的紅磚墻上卻已被涂上了伊斯蘭及伊斯蘭主義標語,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數月,似乎沒有人對此表示關注。這些標語顯然是為了挑釁約4.5萬名仍留在此的基督徒。那么,為什么這些標語沒有被清除呢?教區神父對此有何看法?讓我們一探究竟。
宗教與人口結構變化
這些標語令人震驚。在教堂入口的紅磚上用黑色馬克筆寫著:“伊斯蘭將勝利,不管有你還是沒有你”,“Deen over Dunya”(即“宗教高于世俗生活”)和“祈禱,否則為時已晚”。一周前,維也納多瑙中心的一家商店上也出現了類似的標語,并伴有具體的暴力威脅。州安全與反恐局正在對此進行調查。這些涂鴉之所以引起關注,還因為四年前圣安東教堂曾因青少年鬧事而上了新聞。當時,伊斯蘭教社區組織了一場圍繞教堂的人鏈活動以示支持。雖然當前的涂鴉行為并不構成褻瀆教堂的罪行,但它們仍然持久存在,并反映了費沃里滕區核心區域的社區關系現狀。
復活節主日,教堂內比平時要擠一些。約有150名信徒坐在長凳上,大多數是老人,間或有一些帶孩子的家庭和兩位戴頭巾的女性。神父在前面主持禮拜,信徒們跟隨祈禱。彌撒結束后,孩子們在教區幼兒園的花園里尋找復活節彩蛋。一位志愿者觀察著這些活動,說道:“今天有這么多孩子,為什么平時就做不到呢?”她補充道,周日下午在圣安東教堂舉行的非洲彌撒則完全不同,“孩子們可以自由地跑來跑去,玩耍。”
然而,討論這些涂鴉的時候到了。神父是否愿意談談?在復活節期間的一次電話聯系中,神父表示他無暇分身,因為他需要照顧四個教區。維也納總教區是否愿意接受采訪?他們在被詢問后將問題又推回到圣安東教區。
穆斯林人口增加與本地居民的反應
近年來,奧地利乃至整個歐洲的穆斯林人口不斷增加,這一現象對社會各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穆斯林移民的不斷涌入和人口的自然增長,許多城市的宗教和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在一些地區,穆斯林群體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社區內形成了多數。這一變化引發了本地居民的不同反應,有些人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這是多元文化融合的體現;但也有不少人感到不安,擔心自己逐漸成為弱勢群體。
費沃里滕區的圣安東教堂事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穆斯林標語的出現不僅僅是單純的涂鴉行為,更是人口和文化變化的一種反映。本地居民,尤其是基督徒,感到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受到挑戰,產生了強烈的反感和抵觸情緒。這種情緒在涂鴉事件后更加明顯。
- THE END -
(以上內容由歐洲時報中東歐Karl原創編譯,部分內容參考自ORF、奧地利《新聞報》《信使報》《奧地利報》《今日報》等,部分圖片來自新華社、APA及網絡,轉載請注明《維城》Euro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