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王陽明,我的第一反應是“知行合一”。
我最初理解的“知行合一”,是“聞道”后就要馬上行動起來。只明白道理還是不夠的,加上行動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隨著閱歷的增加,我朦朦朧朧地覺得這個理解不對。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 “知”和“行”是一體的,如果沒有達到一體,并不是真的知道。
因為我仔細地檢查了過往,發現那些自以為知道、但沒有付之行動的事情,并不是真的知道。
而那些發自內心、融化到血脈里的覺醒,更像是伴隨著行動意識到的。
我甚至無法明確地說出,“知”和“行”哪個在前面,像是融在一起的。“知”的時候已經在“行”了,“行”的時候已經“知”了。
然后翻開《傳習錄》,發現果真如此。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陽明
如果知道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說明不是真的知道。
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傳習錄》有語: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意思是,知是行的方向和基礎,行是知的落實和結果。如果能夠領會這一點,就會明白,只要說到知,行就包含在里面了;只要說到行,知也包含在里面了。
王陽明后面舉例子說,我們知道自己餓的時候就已經餓了,知道自己冷的時候就已經冷了,知道疼的時候就已經在痛了。
王陽明又說:
不是某之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如此。
意思是,“知行合一”的說法并非我憑空杜撰出來的,而是“知行”的本來面貌就是一體的。
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一個人行為突然有了一個360°的大轉彎,往常嘻嘻哈哈、吊兒郎當的人,突然變得誠實、認真起來,我們往往會說,“這個人開悟了”。
其實就是,這個人真的知道了些什么,而且知道的同時已經在行動了。
當我們還在用“大道理”稱呼那些本應該融入我們日常的普遍真理的時候,我們并不是真的知道;
當我們不覺得它們是大道理,知道的同時已經在行動了,我們才是真的知道了。
比如,對王陽明來說,“知行合一”就不是大道理,而是“知行”的本來樣子。
知行為什么會割裂
弟子徐愛問為什么有人會知行割裂,明明知道,卻不去行動?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
王陽明的意思是,知行之所以分開,是被私欲割斷了,不再是知行的本體了。
對于古人為什么把知行分來來說,王陽明表示:
古人之所以把知行分開說,是因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行為完全不加思考,只是肆意妄為,因此才提出知的概念,這樣才能讓他們行為得當;
還有另一種人,整天空想,不可能切實躬行,全憑主觀臆測,因此才要提出“行”的概念,這樣才能讓他們獲得真知。
也就是說,那些智慧的先輩們,盡全力因材施教,目的在于恢復我們大家本來的樣子,而不只是簡單的告訴我們怎么做。
就目前看到的情況來說,后一種在我們中比較常見。
因為網絡發達的關系,我們獲取信息更加容易了。隨著算法越來越精準,很多事情、感覺其實我們沒有經歷過,但因為看得多了,很容易受到影響。
比如,當我們在奮斗和躺平中猶豫不決的時候,網上出現大量的躺平信息,那我們大概率會選擇躺平。
或者,我們在結婚和單身之間徘徊的時候,網上出現很多單身萬歲的信息,我們很容易偏向于選擇單身。
你看,受網絡的影響,我們不管在事業上,還是在感情上,都不自覺地選擇了看起來最容易、其實最艱難的那條路。
問題是,網絡只管輸送信息、輸出情緒,并不為我們的未來負責。
事業和感情,是一個成年人兩大課題。沒有哪一個是容易的,除非我們愿意主動自我挑戰,而且樂于去努力。
關于事業:
我們不僅需要盡早進行詳細的職業規劃,還需要克服一個個迎面而來的困難。
那些擁有自己事業的人,幾乎都是踩過無數個坑,無數次摔倒后再爬起來的人。
在一個人一無所有、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往往沒人理會。畢竟,喜歡錦上添花的人多,愛好雪中送炭的人少。
而有所成就的時候,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很多假朋友和真敵人,那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頂住極大的壓力,在艱難中一步一步的摸索著攀登。
關于感情:
我們需要去探索和了解自己想要的人,然后努力去尋找。
找到之后,還要認真地學習相處的方法、共同成長。
這期間會遇到無數的困難,有時候會讓人發瘋、抓狂。
但必須克服這些難題,從這些痛苦中汲取力量,彼此一起成長。
一個好工作,十年內也會讓人有不少于兩百次離職的想法;
同樣,一個好的婚姻,十年內估計也會有不少次讓人有離婚的想法。
此外,即便找到了深愛并能夠相伴一生,晚年可能也無法避免孤獨的命運,尤其對于女性(普遍來說,女性較男性壽命更長一些)。
畢竟,兩個人同一天離世是小概率事件。好在大半生的幸福記憶,足以支撐接下來為數不多的時日。
如果選擇單身:
我們不僅要克服外界的壓力,還要克服年邁的時候,一個人心理上的孤獨、身體上的無人照顧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身體機能的下降,往往會伴隨著悲觀的情緒,這就需要我們有豁達的心態、超然的態度。
年輕的時候,能量比較足,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恢復過來都比較快;年邁的時候,新陳代謝變慢,發燒感冒可能都要更多的時間才能恢復,生命力更是不可避免地下滑。
我們如果能夠克服這些,常行精進,獨自一人也會有一個充實而且幸福的晚年。
真正的“知”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行”,而“行”也是基于一定的“知”,兩者是相互交織、不可分割的。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不管哪種選擇,人生都是艱難的,只有合乎自己本心的選擇,才能帶領我們穿越層層困難,達到真正想要的結果時,我們將不會再受周遭影響,也不會再猶豫不決,而是勇敢地奔跑在自我成就的路上。
因此,知行合一是一種很自然的“至善”狀態,而不是一個先后的過程。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無有不行矣;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不善矣。 ——《傳習錄》
意思是,當我們的認知達到了真實、堅定的程度時,自然就會去行動,不會有不去做的情況;
當我們在行動中能夠清晰地覺察并細致地觀察時,這樣的行動本身就是知的過程,而且這種行動一定是好的、積極的。
現實中,一些人抱怨自己品行不端的對象或者糟心的工作:“明明心死了,卻還離不開。”
在那個網絡還沒有很發達的年代,我在網上看到這么一條信息,記憶非常深刻:
情人節前,我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和從牙縫中省出來的幾百塊錢,從山東坐綠皮火車兩天兩夜,幾經轉車,終于趕在情人節那天到了烏魯木齊。 你帶著她到車站來見我,說,“要罵罵我,別罵她!” 我什么也沒說,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坐綠皮火車兩天兩夜,幾經轉車,回到了山東。
坐過綠皮火車的人,都會知道長時間坐那樣的車有多累。
雖然無法完全體會那姑娘當時的心情,但我相信那一刻她死心了。
對她來說, 心死的知覺是伴著離開的行動一起的。
這是好事嗎?
當然,沒有什么不離開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更明智的了。
若說知,便有未行之弊;若說行,便有未知之病。 ——《傳習錄》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只談論“知”,而不去行動,那么就會存在沒有付諸實踐的弊端;如果只強調“行”,卻缺乏相應的認知,那么就會存在盲目行動的問題。
更何況,如果“知”在“行”之前,那么,第一個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知行合一”可通過“格物”實現
“格物”去除雜念是一個過程。
格者,正也。 ……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傳習錄》
“格物”中的“格”如同《孟子》中“大人格君心”中的“格”,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頭,使心全體歸于正。
通過“格物”可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格物”是“于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傳習錄》
意思是,“格物”是“于至善”的方法,既然知道“至善”,,那么也就知道“格物”了。
至于如何“格物”呢,《傳習錄》中給到的方法是: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知與充與遏者,志也,天聰也。
覺察到心中善念萌發時而發展它,惡念萌發時而制止它,能覺知善惡,并且立即采取對應措施,這是上天賦予人的聰明才智。
有點兒像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還記得安然公司嗎,這個“華爾街的寵兒”,曾經連續六年被財富雜志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破產的原因起源于1987年的一次財務造假。
嘗到甜頭后,高層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暗箱操作。
在早期,它有很多次自我挽救的機會,但公司的高層被利潤沖昏了頭,盲目自大,認為他們能控制一切。
當他們意識到失控的時候,已經無能為力了。
雖然利用政府關系大量獲利,并利用媒體誤導股民視聽,但所有的掙扎都填不滿長期以來挖下的巨坑。
最終,這個擁有約21000名雇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在2001年以破產告終。
與此同時,與安然公司有染的電信巨頭世通公司宣告破產;為安然服務的會計事務所安達信因此倒閉,國際五大會計事務所從此變成了四大。
安然公司的創始人肯尼斯·雷,從發跡到倒臺,前后不過20年。
在惡念出現時,沒有及時制止,最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讓安然公司破產倒閉,讓無數股民血本無歸,創始團隊因此鋃鐺入獄。
那么,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才算是“至善”呢?
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 ——《傳習錄》
意思是,至善是天性使然。天性沒有一絲一毫的惡,所以才叫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復歸本來的天性而已。
恢復天性,是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堅持長期主義。
《傳習錄》有語:
愛于是日又有省。
徐愛這一天又有新的領悟了。
也就是說,王陽明的弟子徐愛,也是每日都在學習、精進。
我們也需要這么做。
所以, 如果真的知道很多大道理,那過不好自己的一生是不可能的。
結果往往是,我們只是覺得自己知道。
如果是真的知道,不需要那么多的大道理,只需要一個就夠了。
就像王陽明的“吾心即天理”一樣。
但如果我們像徐愛那樣,常行精進,總有一天,會真正地將這些道理融入生活,實現內心的平和與外在的和諧。
說明:文中插圖為元代畫家黃公望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