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帶上,黃荊老林被譽為北緯28度線上最后的“處女地”,是地球同緯度地區物種多樣性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生活著眾多瀕危珍稀動植物。2021年這里成立了全新的生態保護NGO組織:古藺縣赤水源黃荊老林自然保護中心。三年過去,隨著保護地展開,這里的生態有了變化,生活在這片大山深處的人,也迎來了全新的希望、挑戰與生機。
從北京飛行三小時抵達遵義茅臺機場,再驅車一個半小時即達瀘州市古藺縣。一路全是綿延的群山,車在高速行駛就像在山巔穿行。8月底北方秋涼已至,川渝卻迎頭四十度的熱浪。從山谷里的古藺縣城出發,一路上行翻越魚塘拗口,正式進入黃荊地界,接著看見木屋居民安置點和露營車,黃荊老林自然保護區到了。
地處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帶上,黃荊老林被贊為生態的瑰寶,面積9122.6公頃,其中林地面積高達9067.9公頃,分為筍子山和八節洞兩個片區,包含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景觀資源。
這里被譽為北緯28度線上最后的處女地,是地球同緯度地區物種多樣性保存最完好的地區,生長著世界瀕危保護植物紅豆杉,從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桫欏、還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以及古藺特有的睡蓮葉杜鵑,四川小黃花茶等,還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云豹、金錢豹、白腹錦雞、脆蜥蛇、毛腿漁鸮,如此眾多稀有的野生動植物群落如何保護?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并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古藺縣赤水源黃荊老林自然保護中心成立,這是四川西南山地生態保護地片區建立的首家民政注冊公益性自然保護組織。三年過去,隨著保護地保護行動的展開,這里生態有了更多變化,生活在這片大山深處的人,也迎來了全新的希望、挑戰與生機。
生態奇跡
下車即感受到黃荊老林這片森林的療愈魅力:氣溫比40度灼人的古藺縣城低上數度,風帶著清涼;空氣滿是樹木清新味道,山林四周顯得格外安靜。數據顯示,這里盛夏平均氣溫23度,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超3萬個/ m3,可謂天然氧吧。
第一處拍攝地在一處叫柏香坪的山坡上,幾個穿著迷彩服的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拿著巡山日常工具彎刀,隨手砍掉擋路的雜草開路。他們提醒攝影師小心草叢里的蛇,蛇是夏天山里的“常客”。而有時候巡護員開車也能看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靈貓穿過馬路,但等舉起手機它就噌一聲跑了。
地處云貴高原,這片森林自古物產豐饒。黃荊的名稱據稱源于對“皇禁”的誤傳。據古藺縣志記載,清朝中期川黔兩省邊民常因爭奪珍貴的楠木資源發生邊界爭端,四川敘永府、貴州遵義府和仁懷府三地官員會勘劃定地界,將這片森林收作官山,禁止砍伐。后川黔兩省官府又多次對此地封禁。
如今這片自然保護區內古木參天、林海茫茫。有野生高等植物1699種,其中珙桐、紅豆杉、桫欏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8種。
顏宇2008年來到黃荊做林業站長,現在兼任黃荊老林自然保護中心副主任,也是保護中心的靈魂人物。深入黃荊老林17年,他對這片森林深有感情,每次到原始森林都要和大樹擁抱。在他看來,“一棵大樹的樹冠占據了整個溝谷,成為山中之王,在我心里有一種精神的力量。”
古藺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劉增明2022年2月份到7月份參與央視12頻道《見證》欄目拍攝黃荊老林專題紀錄片《守護秘境》,走遍了黃荊老林。在他看來原始森林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這里的植物主要分三類:草本植物、灌木、喬木。草本中有很多蘭科植物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包括獨蒜蘭;桫欏,是已發現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活化石之稱;喬木有睡蓮葉杜鵑,是黃荊獨有的杜鵑種類。還有野生大葉茶屬國家二級保護,采茶要爬上樹或站在懸崖邊把茶樹勾過來,一張葉子有手掌心這么大,被稱為大葉茶,載于陸羽《茶經》。南方紅豆杉屬于高大喬木,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楨楠樹,金絲楠木是楨楠樹種中的極品。三人合抱的楨楠起碼要上千年長成。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使用了大量的金絲楠木來作為修建房屋、雕琢家具門窗的材料。一般是砍伐后,木頭從赤水河漂流到長江,通過京杭大運河送到北京,全部過程都是依靠人力。
劉增明參與拍攝央視紀錄片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拍攝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也是黃荊老林特有的植物。珙桐的發現者徐挺在發現一株后一直都想找多的珙桐。拍攝時一行人在珙桐生長在半山腰上,處在原始森林邊緣區,有人提議要不要到下面去看看。但下面的地形、地貌沒勘測過,也容易出現讓人致幻迷路的瘴氣。
攝像說來都來了,于是一行人往溝谷里邊走,地上都是腐葉。接著他們看到了奇特的現象,十幾棵碗口粗的珙桐樹圍成一個圈。據猜測,圓圈中心可能有過一棵很大的珙桐死掉了,這十幾棵可能是根發的新苗也可能是種子長大的。
在原始森林里,生命的消逝和代謝從不停止。古藺的攝影師成林80年代開始拍原始森林,在他的鏡頭下有云蒸霞蔚的丹霞風貌、有飛沙走石的天然瀑布,最為神奇的當屬原始森林核心區各色景致不同、層次鮮明的喬木、灌木群。它們的分布,改變了我們對于原始森林的認知。
這片保護區更是動物們的家,有野生脊椎動物314種,其中云豹、金錢豹、黑熊、獼猴、 飛狐、脆蛇蜥、九節貍、高原棘胸蛙、紅腹錦雞、白腹錦雞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6種。
五六月份,從山腳往上爬三四個小時,沿著原始森林邊緣區拍攝,劉增明和護林員到了紅白鼯鼠的“家”,一棵枯樹的樹洞,結果沒有動靜。眼尖的攝影師發現一只紅白鼯鼠正貼在另一棵樹上不動,很有緣分的是,拍完了它飛走了,像人類的翼裝飛行一樣。后來攝影師慢放發現紅白鼯鼠在飛走前表達了抗議,對著鏡頭撒了泡尿。原來它是夜行動物,白天眼前一片白茫茫,它是聽到拍攝動靜飛走的。
保護中心副主任顏宇介紹,黃荊生物多樣的珍貴還在于,這里分布著恐龍足跡。2014年,中國地質大學專家在黃荊老林石鳳窩的一塊紅色砂礫巖表面上發現了一個大型白堊紀早期留下的恐龍足跡化石群,隨后又在方圓幾公里的范圍內發現了獸腳類、蜥腳類、鳥腳類、翼龍、馳龍等類型的恐龍足跡。
“恐龍足跡代表這片森林10億年來的生物多樣性演變記錄,見證著這片森林的演變奇跡。”
保護新力量
古藺攝影師成林80年代拍過一張叫《哭泣》的作品:原始森林里被砍的一棵大樹切面上,小孩用泥巴畫了一張人臉在哭泣,再用手帕擦眼淚。這張照片獲得了當時中宣部的全國生態保護三等獎。
清代黃荊老林封禁后,因戰亂陸續有人居住,逐漸有了村落。上世紀80年代森林開發,大力發展林業。到了1998年國家全面禁止長江上游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黃荊老林轉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這時原始森林僅剩下兩萬畝。但正是這兩萬畝原始森林,延續了周邊生物的多樣性。2006年這里劃為四川省級自然保護區,全面停止砍伐,2017年人工造林列入天然林保護,商品性采伐也劃上了句號。
但當地非法盜獵、采挖野生中藥時有發生。黃荊保護中心的運營員工王剛是土生土長的黃荊人,他說90年代70%的農戶都會捕獵。后來成為保護區,這里交通也大為改善,避暑游客到來尋求野味,當地人為了賺錢,偷獵時有發生。
當時,政府組建的護林員人力不足,每個月只有800塊,積極性不高,當地社區居民保護意識不強,野外采筍及旅游開發留下了生活垃圾,也缺乏系統的巡護監測管理機制,保護管理水平及有效性亟待提升。
于是,2021年9月公益性質的古藺赤水源黃荊老林保護中心成立,由北京芳晟(之一生態投資)影響力投資公司提供公益捐贈啟動資金,資方代表陳圓明作為中心發起人之一,兼職擔任保護中心的主任,黃荊自然資源站站長顏宇,則作為政府的力量,共同發起籌建了保護中心,并兼職保護中心副主任,負責中心運營與在地保護相關的業務工作。
陳圓明有十五年公益、社會創新創業、影響力創投領域的工作經驗。曾在北京、上海等多家國際國內環境公益組織、社會創新機構任職。她表示希望通過建立自然保護中心,有效地組織外部企業公益資本的力量與社會創新力,探索實踐黃荊老林保護地生態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
保護中心成立后隨即建立了由保護區本土居民組成的森林巡護監測隊,目前巡護隊員有15名,每月不定期進行森林巡護監測工作,保護中心為隊員提供公益崗位,進山巡護一天每人發放300元巡護補助。這些巡護隊員大都是原來的伐木工、搬運工、生態護林員等,收入不穩定,而公益崗位的增加,也提升他們的收入,增強了巡護監測工作的吸引力。現在更多本地人想加入進來,但顏宇說一是保護中心目前的公益資金有限,暫時無法提供更多的名額,二也要嚴格篩選,巡護監測工作是一項除了考驗體能及戶外經驗,還需要具備一定專業業務能力的工作。
除了工作崗位的提供,目前15名巡護員,在過去近3年時間里,也得到了保護中心提供的專業業務培訓,逐步提升巡護能力。 另外保護工作也涉及到保密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信息如果被泄露,反而帶來更多的風險。
三年來保護中心的巡護工作,涵蓋日常巡護、專項巡護、聯合巡護三種形式,巡護面積達到了 118 平方公里,占保護區總面積的 1/3 。日常巡護針對人類活動監測和動物痕跡的監測,專項巡護主要是反盜獵和紅外相機安裝和數據采集。聯合巡護則是聯合社區和周邊保護區的力量開展巡護。
三年摸索,巡護工作除了巡護盜獵、砍伐,還要做野生動物的痕跡調查,糞便、種子、毛發收集等,再進行匯總和分析,最終分析野生動植物的區域分布。為保護區的管理提供科學的數據。
自2022年起,保護中心的政府主管單位古藺縣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給保護中心提供了50臺紅外相機,巡護員在保護區核心區森林進行了多個監測點位的放置,收集野生動物的影像信息,并進行數據收集管理,為該地區的野生動物本底調查積累基礎信息, 并逐步實現保護區森林的的網格化管理。但因為紅外相機的數量有限,目前監測范圍只覆蓋了整個保護區范圍的10%。但古藺縣政府非常重視,已計劃出資追加200臺紅外相機及無人機等專業設備支持保護中心的監測工作,將監測面積擴大,建立更完善的保護系統。
王剛從保護區成立以來就成為這里的專職工作人員,也是在地返鄉大學生青年。從入職時對保護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他已學習掌握了專業巡護能力技術(包括GIS技能、紅外相機的安裝及數據收集信息管理等),作為中心專職人員,他要做巡護監測活動的線路規劃、生物多樣性信息的數據整理、紅外相機的布控管理數據采集分析等工作, 還要負責中心的宣傳,參與社區工作。也作為中心自然教育導師的培訓對象,參與本地針對社區及本地青少年的自然教育導師工作,去年還獲得了中國林學會認證自然教育師、蓋婭自然教育引導師的相關資質認證。
每次上山巡護監測,隊員們都會帶上背包,里面裝有干糧、水、帳篷、救援藥品等物資,還會把褲腳扎緊,防止蚊蟲、螞蟥等叮咬。王剛最難忘的是到無人區巡護過夜,放下一天工作,手機沒有信號,戶外只能煮粥配點野菜,大家聊一聊家常。有人會帶點酒,這里空氣潮濕需要喝一點酒,王剛會喝一點進入微醺狀態鉆進睡袋。第二天爬起來感覺很好。
巡護不無危險,比如迷路。2018年顏宇帶隊去清理一條學生上學的路的雜草,每周這些孩子都要翻過原始森林的邊緣,走五六個小時才能到學校。下山時天要黑了迷路了,方向是對的,但就是找不到來時那條大路,只有選擇走直線,在那段原始森林里根本就沒有路,在森林里穿行用盡了各種姿勢,有的只能蹲著、爬著或匍匐前進,走過了深溝和沼澤,走了三個多小時才找到大路,后來發現離大路的直線距離只有800米。
現在借助GPS定位,巡護員一般迷不了路。瘴氣也是林中一大危險。在原始森林里,動植物尸體腐爛以后會產生瘴氣,對人的神經有致幻的作用。之前山民上山打竹筍遇到過,三天都沒有走下來,后來鄉親們打著火把才找回來。
還有毒蛇。有一次顏宇帶著隊員,發現前面的樹上就吊著一只劇毒的竹葉青,悄悄沒驚動它。人一旦被竹葉青咬傷,要盡快用水沖洗并在四小時內到醫院。山上的蛇一般夏季開始活躍,多在溪邊或有水的溝谷。
也會遇到人為的危險。比如清理獵套,腳被夾到。好在目前還沒人受傷,但夾到的話,一個人是搬不開獵套的,必須要專用工具頂開。
三年來反盜獵工作效果明顯。收繳、清理捕獸夾、獵套90多套,一些點位、區域,每年復查獵套大大減少。還協助森林公安抓獲了非法盜獵犯罪分子。去年隊員在巡護中發現兩個人拿著火藥土槍,背包里背著獵套。還有貴州的盜獵團伙開一輛外地車來過多次,一呆一整天。護林員發現后馬上報案,森林公安和派出所民警趕到后從他們身上和車里搜出了槍、獵刀,背簍里還裝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鬣羚的四條腿。
救助動物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20多年顏宇參與救助過云豹,2013年在黃荊救助過亞洲黑熊。還有毛腿漁鸮,一種喜歡在河道水庫旁的鳥類,體格很大,有點像雕,專吃螃蟹和小魚。當時它的翅膀受傷了,顏宇給它消毒處理了傷口,放在保護中心樓下,但它老是去用頭撞墻,第二天撞得頭破血流。顏宇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眼神很孤傲,雖然眼睛不會旋轉,但腦袋可以180度轉。
“我特別喜歡看動物的眼睛。雖然它們不說話,但可以通過眼神看到狀態。首先它是不是一種攻擊的狀態,第二它的眼神實際上跟人類沒有多大關系。野生動物只有看到你的眼神認為你攻擊它的時候,才攻擊你。所以見到熊不要跟它對視。”
社區互動
自然保護區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當地居民的收入跟保護是割裂的。一個地方一旦劃成保護區,往往對村民的活動一刀切,比如沒有辦法再采藥,不能蓋房子等。 如果村民不受益于生態價值的話,很難配合國家去進行持續的保護。
黃荊保護區一開始也是一刀切狀態,一草一木皆不能動。后為了當地人的生活,確定了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在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實驗區,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
為了保護生態,政府把一些行政辦公地從核心區域遷出來,比如二郎鎮、毛溪鎮,減少了保護核心區的人為活動,并為核心區88戶貧困居民制定搬遷方案,興建生活區安置點打造成度假小鎮。保護自然的同時,也促進了旅游。
山民也天然向往搬出大山。據劉增明介紹,這里核心區有個龍爪村,原來有400多戶,后來政府修了一條水泥路到縣城,很多老百姓就搬出來,如今只剩下幾十戶人。大部分年輕人為了孩子上學紛紛進城買房。
在全面禁伐前一年2016年,王剛全家從大山深處搬到安置區附近買了一套房子做農家樂。他記得小時候家在一個山脊上,前后都有梯田,深居老林,靠山吃山。收入來源主要是打零工,伐木,賣一些農副產品比如竹筍。
隨著旅游業地開發,現在王剛一家人主要以做農家樂為收入,這也代表了當地很大一群人的生活,做餐飲、住宿,再養蜂、挖筍和中藥材等,可達到小康水平。每家每戶的林地成了天然林后,國家也有一些補助。
作為返鄉大學生,一邊做保護一邊開民宿是王剛返回家鄉的重要原因。談起保護他說,森林守護好了,游客愿意來,農家樂才有得做。未來他希望人和自然和諧共處,既保護生態又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在保護中心副主任顏宇看來,保護中心是一個公益機構,雖然他主要工作是在政府機構,但政策是行政口號性的,比如禁止釣魚,禁止倒垃圾,管理方式靠一層層壓下去,一層層去推動,真正打開老百姓的認知反向推動,才能真正推動保護。
發動社區參與保護最典型的例子水源地保護,清理河道垃圾。有一次保護中心規劃一個生產隊清理河道垃圾,生產隊長都沒有信心。因為整個生產隊在家的只有30個左右老人。顏宇說那發動老人把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出來放路邊吧。后來保護中心動員了當地的學校、其他村老百姓,沒想到一下子去了八九十人,清理了十幾噸垃圾下山。有人把這次活動發到生產隊的群里,外出的年輕人看到說過年能不能夠再搞一次,他們返鄉過春節也想參與。
垃圾清后,保護中心還專門安排了一頓簡單的午餐,最主要的是一種交流和環境教育,增強村民的保護觀念和凝聚力。
自然是一本教科書
2017年禁伐以后,黃荊老林的野生動物在逐步恢復。
兩年前,在保護區邊緣的農家田坎上,巡護隊發現了疑似銀豹或金錢豹的足跡,足跡很深,兩只大的帶一只小的。當地老百姓還有人親自看到過。但是紅外相機到現在沒有拍到。
紅外相機則拍到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亞洲黑熊,一只母黑熊帶著兩只小黑熊,母熊在教一只小黑熊爬樹。“黑熊是原始森林的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出現說明生態正在慢慢原始化。”顏宇說。
劉增明在拍攝森林時,遇到了黑熊蹤跡:一大片杉樹林里70%樹木的樹皮都被黑熊剝了。當時是三月,春寒料峭,樹皮被剝了后,有些還附在樹上,樹上流出一層白色的汁液,“感覺像流血一樣,有些樹則已經死掉了,感覺特別恐怖。”
人和動物有了和諧共存的局面。顏宇分享了一個故事,保護中心成立前,有一家農戶莊稼老是被猴破壞,就關起猴子。人和猴子發生了很多次交鋒,猴子咬了人,人打了猴子。后來猴子掙脫跑掉了,在一條公路邊裝作很可愛蹲著,很多人拿東西給它吃,他反倒咬人一口就跑了。傷人事件發生了20多次,最兇的是把一個小女孩手咬傷,縫了11針。顏宇找人把它捉住放生到深山里了。
最近則有野豬對村民造成困擾,野豬吃竹筍、紅薯、玉米,顏宇跟老百姓宣傳,動物也要喂飽自己,給它們一些空間,并鼓勵村民主動喂食動物。最近因為村民的積極保護,那邊區域檢測到了一群藏酋猴出現。
當然,讓人不安的信號也有。隨著全球氣候的極端化,黃荊也面臨挑戰。據王剛介紹,以前這里自然災害很少,后面居住的人多了,這幾年下冰雹成為常態,夏天則常有道路被沖毀。
而一代代的人和無數動植物在這里棲息,人和自然的故事還在繼續上演。作為在這片森林生活近20年的顏宇,他認為秩序存在于看似混亂的森林里,比如一棵霸王樹在懸崖峭壁巍然挺立,通過幾百年的競爭森然成林,那是一種近乎超越時間的強大。
人類永遠能從自然中獲得力量,“森林和自然是一本最大的教科書。很多的知識都來自于生命,來自于自然。你把大樹理解頑強可以,當成山神也可以。”顏宇說。
保護與發展齊頭并進
在陳圓明主任看來,“保護中心作為一家獨立的民非公益組織,得到了如北京之一生態投資這類企業的持續性公益資助,也獲得了北京阿拉善SEE基金會創綠家、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新力量的公益資助,但無論是保護中心發展本身,還是保護區社區,要確保生態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必須引入可持續創新產業及共創模式機制,既能調動本地社區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又能讓他們持續受益于森林保護帶來的生態價值,提升可持續的經濟效益,建立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是保護中心未來幾年的探索重點。 ”
探索發展自然教育產業是現在她與中心伙伴重點在推動的事情。過去一年多,保護中心組織的自然教育公益課程,已給本地的青少年開展了七期,服務了一所森林社區里的小學,覆蓋人數達250多人。自然教育將作為持續的公益板塊,為本地社區的青少年、居民提供系統的環境教育。
另外也開始籌建一所自然學校,探索針對北上廣深川渝等外部城市消費者的收費自然教育體驗之旅。 在她看來,這是探索保護區生態服務產品創新的文教旅產業,讓更多外部消費者有機會深度理解、參與到以森林生態保護為價值核心的自然體驗、自然教育課程中,商業收費的利潤部分將再反哺保護中心的公益項目。
而外來消費者到保護區,也能帶動社區的旅游消費,提升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
而受益的本地居民,也要簽署一份保護協議,承諾不做破壞森林的行為(如非法捕獵、采挖保護植物、砍伐森林樹木等),同時承擔一定的保護責任。
陳圓明說,“我們的愿景,是做新型的保護,深度激發保護地本地社區的參與,把外部的保護力量,如政府生態保護政策、企業的公益捐贈、自然教育文旅消費者、森林守護相關可持續創新模式及人才的引入, 借由自然學校這個載體,進行跨界合作共創, 本質上搭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平臺。從公益的巡護監測開始、匯聚政府的支持、引入專業科研團隊的力量,激發本地社區的行動,再發展到自然學校、自然教育、生態體驗、森林療養的產業探索,形成公益+可持續商業發展模式,最終成為一個多方參與共創的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創新生態平臺示范。”
監制 / 佟宇
策劃:李祺
采訪、撰文 / 細補
攝影 / 付酉
編輯助理 / 程軍赫、陳姿嬑
外聯 / 于妙妙
設計 / 鄭健男
鳴謝:中共古藺縣委宣傳部、黃荊鎮人民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