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南京是一座與水元素頗有些淵源的城市,大江、河流、湖泊都是南京顯著的地理特征,尤其是秦淮河與玄武湖,這一河一湖承載了特別多的人文歷史價值。六合在我看來很有點縮小版南京的味道,同樣是河湖(滁河與龍池湖)的組合,其中滁河尤其重要,是六合真正的氣韻所在。滁河在六合的地位極高,六合在各個階段的城市開發也始終都圍繞滁河展開。
早年還沒有所謂河濱風光帶的概念,大多數城市,所謂河邊就是簡單的河堤,中間有些缺口可以走段階梯下去,洗衣洗菜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那時的六合滁河邊也是普通的堤壩,我將其稱之為六合初代河濱。但后來由于工業的大發展,很多城市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都經歷過一段明顯的水質惡化期,六合同樣在這個階段受到了影響。
按照當時的報道,由于上游污染嚴重,2006年六合滁河的水質并不好,這顯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結果。
所以2006年之后六合開啟了滁河整治相關工作,決心和力度都非常大,持續的時間也很長。而現在被六合人津津樂道的滁河兩岸風光正是源自六合對于生態環境價值的認知以及對優質居住環境的追求。
如今六合各大水系的水質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甚至在江蘇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中經常名列前茅,比如2019年就實現了全省第一,后面2020年、2021年也都是全省第二的成績。2023年,南京六合2個國考斷面和3個省考斷面的水質優良比例均為100%,全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直接位列省市前列,河湖水質達標達優。
而在水質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伴隨著的還有滁河風光帶的建設,甚至代表最新的城市中心。
比如最早的滁河風光帶是滁河北岸,其項目的落成直接促使六合的商業中心從長江路向南遷移到了滁河北岸的紫晶廣場附近。隨后對應的南岸很快落成,又再次引導六合的商業中心繼續向南轉移,到達南門廣場。
而城區段不管是北岸還是南岸,其風格上都差不多,基本都是硬質的上下結構。非汛期下層露出,廊道或平地都很漂亮,汛期下部被淹沒,上部作為堤壩頂部供行人散步,沿途做了很多園林形式的美化,非常漂亮。
滁河兩岸也成為無數市民休閑散步的首選之地。以前還會在兩側風光帶上做燈會,其熱鬧程度絕對不弱于南京市區的夫子廟,我將這部分稱之為第二代濱河岸線。
隨后風光帶繼續向東南延伸,雖然依然能看出來河堤的基本形態,但存在感已經非常弱了,特別這一段的寬度,要比第二代大了太多,靠近外側的濱水一側,小橋流水,甚至還有內外湖的結構,給人強烈的生態公園感。
堤壩被融入進了整片生態公園之中,風光界面也因此變得非常柔和自然。顯然這一段代表的六合新城后來也成為了六合相當重點的商業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等。
而第4代滁河濱河岸線的開始就要說雄州大橋了,南京開始再次跨過滁河,向東擴張。這才有了后來六合最新的濱河景觀系統,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完全消除了傳統河堤的固有形態,消除了常規的高低結構,取而代之的是極強的生態感,開敞感。
而這些變化讓自然氛圍和幾何空間感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去過的朋友應該都能感受到六合滁河東岸獨特的魅力,確實在美學層面有更好的造詣。另外沿途有一座燈塔,也給這一段增添了獨有的海濱浪漫色彩。
結構層面也很有特點,獨特的內外水系,讓堤壩的內外水壓保持一種平衡,很巧妙地在創造出獨特視覺水系廊道的基礎上增加了堤壩的安全性,很棒。
雄州大橋對于六合向東跨越滁河有著很強的象征意義,其通體白色且挺拔干練的造型,給這一帶的濱河風光增添了獨有的高雅氣質。
其也將指引六合在這里締造一片新的城市中心點。而且新的不僅僅是河濱風光帶,六合新城二期內部的規劃,路網的邏輯,也都是按照最新的城市設計理念構建的,堪稱集大成者。
應該說六合是南京少有能將水元素玩轉得這么充分的區域,而且就我目前的觀察,整體的營造水平極高,滁河兩岸景觀的塑造也很有品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