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秸稈將不再成為農民的“累贅”。
李洪強: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主任
在廣袤的田野上,秋收之后留下的秸稈曾是農民眼中的“累贅”,而焚燒秸稈則成為許多地區秋冬季節的一道獨特“風景”。
然而,這種看似便捷的處理方式實則隱藏著巨大的環境危機。
對此,省政協委員、湖南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主任李洪強認為,破解秋冬焚燒秸稈難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農民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大政策支持、發展科學技術、加強宣傳教育和加大執法力度等多措并舉,我們可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秸稈資源化利用體系,實現秸稈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文史博覽·人物》2024.10 《李洪強:秸稈綜合利用助力鄉村振興》
《文史博覽·人物》(以下簡稱人物):一直以來,不少農民認為秸稈焚燒既能消滅病菌和害蟲,又能讓草木灰中的鉀回歸土壤,還不用花費多少經濟成本,是一種肥沃土壤的好方法。是這樣嗎?
李洪強:關于秸稈焚燒,農民朋友可能存在一些認知誤區??偟膩碚f,它帶來的壞處比好處多。病菌和蟲卵可能同時存在于秸稈表面和土壤中。有研究表明,焚燒秸稈可以殺滅一些常見的農作物害蟲,但土壤中的病菌或者蟲卵卻不一定隨之殺滅。
雖然焚燒后的秸稈變成了草木灰,含有大量鉀元素,是天然的化肥原料,但焚燒對土壤肥力造成的負面影響不能忽視。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秸稈焚燒會降低0-5cm表土層土壤有機質、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活性,還會顯著降低土壤水分含量,進而使團?;潭认陆担又赝寥腊褰Y,降低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這樣一來,土壤肥力不升反降。
人物:目前實現秸稈資源化利用的難點在哪里?
李洪強:長期以來,農民對秸稈的處理方式較為單一,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用途徑。
一方面是由于收集儲運難度大。不同農作物的堆積密度不同,長距離運輸效力低,致使農作物秸稈的收集和運輸成本加大,經濟效益低,導致農民對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積極性不高。
另一方面是利用技術不足。目前秸稈資源化利用相對分散,使得各個行業對秸稈的資源利用的技術投入也分散,導致各項資源化利用技術得不到完整的開發和利用。同時,一些秸稈還田技術的研發不適宜農戶分散經營的種植模式,缺乏實用性。
人物:您的團隊在農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方面已有多年經驗,目前的新技術能實現秸稈變廢為寶嗎?
李洪強:目前來說,農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主要分為兩大類:能源化與資源化。能源化主要是用于直燃發電、制備可燃顆粒、氣化制備生物質燃氣以及熱解制備各類油品等,這些技術都很成熟了。但除了在北方集中供暖地區,制備可燃顆粒集中供熱能夠實現基本經濟平衡之外,其他技術依舊處于示范工程階段。
我們目前在技術研發上取得的進展是在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方面,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農業固廢制備生態功能型肥料和土壤改良劑的技術以及成套裝備,已經完成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從技術到工藝的轉化。
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將秸稈等農業固廢制備成生態肥料還田,不僅能夠替代有機肥、傳統化肥,且成本更低,同步解決土壤板結、重金屬污染等問題,是全新一代功能性肥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如果該項技術能夠得到廣泛應用,那么老百姓也能將秸稈賣到一個相對實惠的價錢,真正地變廢為寶,助力鄉村振興。
人物:您對破解秋冬秸稈焚燒難題還有哪些建議?
李洪強:首先是要加大政策支持,促進秸稈資源化利用。政府可參照糧食直補模式,對采取離田方式處理秸稈的農戶,按實際田畝數給予一定補貼;對有能力開展資源化利用的企業,按收購加工量給予相應補貼,培育秸稈買方市場,增大秸稈回收利用的市場空間。其次是要發展科學技術,拓寬秸稈利用渠道。通過科技手段,開發秸稈發電、秸稈飼料等新型利用方式,提高秸稈利用率。同時,加強對秸稈還田技術的培訓和指導,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再就是要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焚燒秸稈行為。通過基層網格員與廣大民眾的參與和監督,及時發現和查處焚燒秸稈行為。
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們有理由相信,秸稈將不再成為農民的“累贅”,而是成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仇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