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走到第十六個年頭,久經歷練的消費者們對花里胡哨的活動玩法、口號噱頭有了強大免疫力,只關心一件事:到底是不是真實惠?
電商早已徹底改變了一代中國人的購物生活。人們不止在大促節點一鍵下單,囤下半年份的洗衣液、成箱的衛生紙和貓糧;還會在每一次日常消費里全網比價,追究小數點后的數字。
這讓商家們不得不隨之而變,在低價上卷出新高度。首當其沖的品類,莫過于紙巾。
這一不起眼但又必需的日用品,是過去數年低價大戰的必備品類。幾年激烈的產能出清后,還活著的玩家們發現,自己已經有些卷不動了。
恒安國際、中順潔柔過去一年股價跌幅均在30%左右,而市占率最高的紙巾品牌維達,面對一跌再跌的利潤率,干脆退市賣身。
中順潔柔董事長劉鵬在今年3月的全員信中訴苦:紙品企業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并且走勢復雜,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價格戰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紙品行業叫苦連天,下游的消費者也陷入迷茫——“毒紙巾”已經是315的維權榜單常客,在小紅書和B站等社交平臺,分享如何挑選安全、合格的紙巾,養活了一眾測評、家居博主。
當便宜這柄雙刃劍割傷了商家和消費者,電商平臺們顯然也無法幸免。擺在所有平臺面前的,是一道堪稱地獄的選擇題,要便宜,還是要質量?
參賽選手各顯神通,有人選了看起來最難的一種解題思路:既要又要。
今年六月,京東大促的定位改為了“又便宜又好”,對應著京東對于低價的重新定義——“便宜”毋庸置疑,“好”也不能割舍。
一場無聲的供應鏈革命在京東內部掀起。最先感受到潮水變化的是那些和日常生活走得最近的品類,紙巾是其中之一。
在京東,一包紙巾的故事,是深陷低價漩渦的品牌、工廠們尋找解藥的故事,也是中國零售行業新道路探索的故事。
當一個行業卷入低價漩渦
作為消費頻率極高、與老百姓生活相關的標品,紙巾曾經和醬油一樣是個相當賺錢的品類。
維達一度是港交所表現穩定的長期牛股,十五年間股價最高翻了17倍。憑借靈敏的市場嗅覺,通過收購與研發不斷拓展高端產線,維達紙巾甚至衍生出一個地域名梗:
在以食為天的廣東,請客吃飯的最高禮遇,是每桌都有一包得寶(維達旗下品牌)手帕紙。
2007年維達上市港股,十多年來都是長期績優股
但當電商低價大戰吹響號角,紙巾高頻日用的品類優勢,反而成為刺向自身的利劍。高頻剛需、價格敏感、忠誠度低的特點,讓紙巾成為了各大平臺的拉新引流利器。
一邊是各個渠道平臺低價大戰,9.9元一箱、2.8元包郵的紙巾占領銷量榜和直播間;另一邊,紙品品牌還要面對上游核心原材料紙漿的價格節節攀升。維達國際的財報中,過去三年的凈利潤跌幅拉出了一條險峻直線,分別為12.6%、56.8%、64.2%。
陷入低價漩渦的不僅是品牌,還有上游的產業帶與白牌。低價曾是銷庫存的有效手段,但當市場競爭以低價為絕對導向,一些商家發現了流量密碼:只要足夠便宜,以次充好的產品也不缺銷量。
平臺不是不知道這些亂象,但因為大部分平臺都扮演一個交易中介的角色,與供應鏈走得沒那么近,篩選與監管很難立竿見影,往往是“平臺上有政策,商家下有對策”。
京東是相對特殊的那一個,自營模式使其成為極少數直接觸碰貨源的電商平臺。簡單來說,京東先把商品從供應商那里買回來,再賣給消費者。在此過程中,既管進貨、又管賣貨的京東采銷團隊成為商品流轉的核心環節。
在十多年工廠調研的摸爬打滾里,京東紙品采銷團隊見過太多蒙混過關的方法:
為平臺低價定制小規格的“特供”款已是老生常談;同樣的產線上,前三個月生產出來的紙巾可能合格,之后用變質的紙漿繼續做不合格產品;為了增加紙張出廠時的克重,廠家在紙上噴水,不顧這樣會增加多少細菌.........
這些深入產業鏈的細節讓京東意識到,對消費者來說,買低價紙巾變成了一場代價很高的豪賭。要從一堆良莠不齊的選項中精確識別出安全、可靠的產品,還得自學成才,打開小紅書和B站,跟著科普博主研習紙巾菌群指標、洗衣液活性物含量。
因此推進低價戰略的兩年時間里,京東篩選標準都是要滿足用戶“既要便宜又要好”的期望,而采銷部門就是那道負責把關的窗口。
具體來說,京東紙品采銷的業務范圍又分為自營和POP兩個部分。POP指的是第三方商家到平臺上開自己的店鋪。從前采銷把關更多聚焦在自營領域,隨著京東近年開始發力POP模式,這種對價格+質量的深入把控,也延伸到了POP運營上。
日常工作中,京東的紙品POP運營首先給行業供給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種是規模已經非常大的頭部品牌;第二種是產業帶上的優質廠家;第三種是零散的白牌小廠、作坊。
與供應鏈的緊密聯系,是京東參與更多實際價值環節、為消費者做提前篩選的前提。這三種類型里,各自都有非常好的生產商,京東POP運營要做的是從中挖掘。
漫花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作為一個2016年才成立、完全依靠線上銷售的紙巾品牌,漫花幾乎是迎頭撞上了殘酷的低價戰場。競爭烈度在2019-2020年間陡然升級,眼看著一批本來做得不錯的同行倒閉退場,漫花團隊不免唏噓。
但漫花最終成了活下來的那一個,如今隨便打開一個電商平臺,漫花都是銷量榜常客。
漫花的突圍靠的不是無止境低價,而是在低價與質量之間艱難地找平衡——消費者們復購漫花,不是因為它價格最低,而是因為它相對便宜,又足夠安全。
這種實打實的產品力正是京東想要的,漫花因此得到了許多曝光扶持。去年剛進入京東時,漫花銷量大概在4000萬單,而今年在京東POP的扶持下,銷售已經翻了一番,達到8000萬水平,成為京東紙品銷榜的頭號玩家。
對自營體系成熟的京東來說,通過一線采銷反饋,篩選出質量合格的品牌、工廠,并不算非常困難的事。但這種篩選只解決了消費者端的權益問題,品牌和廠家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依然沒有消失。
京東紙品采銷部門發現,現在的紙品企業很容易陷入低價薄利——只能靠單量取勝——為保證單量再次降價的循環。
過度低價就像最烈的速效救心劑,紙巾工廠能保住今天的訂單、短暫的規模。但長期來看,兇猛的藥效終會反噬復購率和利潤率,讓所有生意變成一錘子買賣,甚至讓行業陷入無盡的損耗。
很顯然,這不是通過粗暴提價、或者粗暴壓榨產線員工就能解決的。讓低價變得可持續的背后,是一場靜水深流的供應鏈改革,京東正試圖成為那個牽頭啃硬骨頭的角色。
做可持續的低價
前段時間,京東紙品部門和紙品行業協會開了個會,議題只有一個:紙巾尺寸。
同樣的“L”號紙巾,行業只提供一個尺寸參考區間,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于是“L”號在A廠可能指攤開一個小孩手掌大的紙,在B廠可能指攤開一個成人手掌大的紙。
同樣“自定義”的還有紙巾品級。是“優等品”還是“一等品”、“合格品”,沒有統一的參照標準,全憑廠家心情。A廠的合格品可能指4層紙巾,B廠可能3層就算優等品。
亂象不只發生在紙品行業。京東旗下的特價購物品牌京喜自營團隊在做洗衣粉產業帶調研,就在鄉縣目睹了一道奇景:
穿過斑駁鐵門和大狼狗的看守,進入滿是塵土的紅磚大院,一臺攪拌水泥的設備擺在正中,里面正在攪拌洗衣粉。院外守備森嚴,京喜自營團隊還得托村民關系進村。
如此簡陋的環境下生產的洗衣粉,加上設計精美外包裝,搖身一變就是暢銷的低價產品。至于產品質量如何,用一位京喜自營采銷的話來說:“你只能保證它是起沫的。”
有消費者對產品清潔力度提出異議,客服的回復要么甩鍋消費者用量不對,要么說是天氣太冷,勸消費者往里兌熱水。
看似實惠的商品,卻成為消費者的煩惱,這是京東不愿看到的。在京東的理念中,低價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概念,它真正的含義應該是:
以相對小的代價,獲得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并且這個過程應該可持續,而不是以某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無論是廠家還是消費者。
企圖規范行業標準是長期措施之一,更直接的改變是產線的改變,京喜自營就是為此而生。
一句話解釋京喜自營,就是工廠專注生產,京喜自營負責營銷、運營,并配備京東快遞、京東官方售后服務,助力商家降本增效,讓用戶獲得又便宜又好的購物體驗。
這種強管控下的自營模式,提供了一個深入梳理白牌廠家生產流程與成本結構的機會。
京東采銷、營銷為京喜自營孵化出一批爆款單品。從便宜好用的紙品到“大牌同源”的護膚產品,京喜自營在產業帶的鏈條上越走越深,幫工廠在不升價的前提下,找到新的盈利空間。
從去年開始,京東京喜自營部門通過大數據發現,紙巾行業里一個叫“掛抽”的新品類正在異軍突起,增長非常快。
通過消費調研,京喜自營發現消費者非常青睞掛抽的方便性和大容量(1000張以上)。京喜自營走訪全國的產業帶,尋找可以合作的優質貨源,最終選定一家重慶紙品產業帶的頭部工廠。
這家頭部工廠此前主要做傳統的卷紙和衛生紙,通過線下渠道出貨,電商遲遲沒有起色。與京喜自營合作后開發了一款“向日葵油畫”掛抽。
這款便宜、好用又高顏值的掛抽只用了短短6個月,如今在京喜自營的出貨量累計近五百萬單的量級,成為此工廠一個全新的高增長業務板塊,直接讓工廠產線從原來的2條,擴充到8條。
京東對產線的改造,還體現在成本掌控上。
紙品行業有個名為“乳霜紙”的新品類,通過在紙巾中添加乳霜,讓紙質變得柔軟、不掉屑,特別適合嬰兒與敏感肌膚的人使用,但由于乳霜原料成本高,乳霜紙的利潤空間曾經非常有限。
京東找到紙巾品牌植護合作,研發了一款新的抽紙,產品特性與乳霜紙相同,但在生產過程中,紙張表面的噴涂層從乳霜換成棉花。
這不僅可以節約原料成本,還讓原本不吸水的乳霜紙變得能吸水,擴展了使用場景,結果就是更多消費者愿意購買嘗試。
僅僅是改變生產環節的一種噴涂材料,就能在保障品質的同時降低成本,甚至拓寬銷路,這正是京東一直強調的,要用技術帶來效率變革。
伴隨著京東改造紙品產業的過程,紙品品牌、廠商們對于低價的迷信也在逐漸回調,類似的變化也在日化等諸多行業身上發生。
電商大戰打到現在,不只商家們不想再貼錢只賺吆喝,平臺也意識到低價的不可持續性。憑借強勢的自營業務與產業帶建立緊密聯系的京東,還在更加深度地參與行業上游的變革。
9.9元從不是低價的終點
2022年底,京東內部曾掀起一場有關“要不要做低價”的路線問題之爭。
重回一線的劉強東對低價二字意志堅定。用戶需求是京東投身低價改革的驅動力,但從京東平臺到用戶自身,價格都不是其關注的唯一指標。
京東做3C自營起家,重投入、重資產模式滋養下的用戶天然對品質相當敏感,時至今日,“好”的追求已經從3C擴展至全品類,上至7999的智能電視、下至0.99的紙巾,選擇在京東下單的用戶,都希望產品價格實惠、質量還要過硬。
電商早年的圖書和家電大戰就已經驗證過,京東能給消費者讓利的根源在于,它的流通損耗比對手更少。
這場低價長跑中,前臺的消費品價格只是其中一個維度,相比之下,發生在后端的供應鏈改革——在無數細小的環節尋找技術突破的可能性,從而促進整個鏈條的運轉效率,對京東而言是比紙面上的低價更有價值、更長坡厚雪的事業。
供應鏈改革,往小了說是技術細節,往大了說其實是要回答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如今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行業的增長機會在哪里?
對紙品這樣進入壁壘極低的行業,僅憑無限提升質量,不可能打動消費者。要么改進生產流程,要么創新產品形態,才有可能做出增長空間。
從行業趨勢到市場洞察,這些問題就像房間里的大象,身處內卷的企業往往很難看見全貌。趨勢的答案不在轟鳴的產線上,而是在一筆筆交易數據中。而掌握大量數據的,正是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
京東旗下的京東京造已經有過成功經驗。作為京東的自有品牌,京東京造通過自主設計開發,以更嚴苛的標準篩選上游優質廠商、定制產品與下達生產需求,通過釋放上游冗余產能、擠干供應鏈水分等方式降低成本,打造“同質價更低,同價質更優”的高性價比產品選擇。
紙品是京東京造的重點類目之一,通過大數據與市場洞察激發的材料創新,京東為紙巾企業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紙品行業里,紙漿是一項必須成本。我國紙漿大部分靠進口,近年進口價格居高不下。如果用同樣的原料,其實能壓縮的成本空間有限。
京東京造從數據趨勢中看到,“竹漿紙”正成為一個新崛起的品類,“竹漿”不僅成本更低,而且因為不需染色,能給消費者一種更天然、更環保、更健康的使用體驗。
找優質廠家做竹漿紙不新鮮,新鮮的是京東京造給“竹漿”找到了新的用戶價值點:熊貓IP。京東京造通過供應鏈能力與四川熊貓基地合作,將熊貓們日常食用剩余的竹子添加進了紙巾中。
以“被熊貓吻過的紙巾”為亮點,這款竹粹“熊貓紙”賣出了更高的銷量,在今年已售出超100萬包,深受年輕消費群體的喜愛,并成為京東京造一款長盛不衰的熱銷單品。
漫花、維邦、竹粹熊貓紙等無數紙巾廠家的故事,構成了京東低價哲學的具體寫照:一昧9.9元從來不是終點,建立低價-穩定需求-穩定生產-解放精力-釋放提效和創新能力-更低價/新品的良性循環,才有未來。
正如劉強東寫在書中的一句話:只有跟京東合作的供貨商都賺到錢了,在京東買東西的用戶都以公平的價格拿到真東西了,京東才能活下去。
尾聲
早在2016年,劉強東就曾思考過一個問題:京東要做怎樣的低價?
2016年到2019年,經過了無數次溝通、會議乃至爭論后,京東確立了一點共識:價格并不是越低越好。
真正的“又便宜又好”,應該通過系統、可持續的產業改革逐步達成,從產品設計、生產到運輸、售后等各個關鍵環節找一切可以降本增效、提升利潤空間的機會。
過去這些年,京東已經通過技術革新,將物流履約這一段路改進得相當高效。如今,這種革新的能量,正進一步向產業的更上游延伸。
人們需要的從來不是過度壓縮的利潤空間、沒有盡頭的價格內卷,而是供應鏈整合帶來的效率提升,是規模效應下的薄利多銷;是合理的讓利,產業的升級,是消費者、廠家與鏈條上每一個人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京東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未完成破百億目標 中順潔柔董事長劉鵬:面臨最復雜競爭環境,南方都市報
[2] 261億港元,維達國際再次“賣身”,新加坡資本強勢入主,澎湃新聞
[3] 市場增長,為什么紙巾巨頭的日子卻不好過了?,讀懂財經
[4] 超1/5生活用紙不合格,你每天都在用的衛生紙中槍了嗎,央視新聞
編輯:黎錚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黎錚
封面圖片來自ShotDe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