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本人的作品,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蜀相諸葛亮在我國可謂是人盡皆知,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了解他的軍事才能,通過《三國志》了解他的政治才能,但或許是因為封建時代對科學技術重視度不高的緣故,他科技才能就被記載得比較少。但作為一位發明家,諸葛亮在三國時代可謂是無出其右,其代表作“木牛流馬”更是至今仍在被不少后人研究探索。
蜀軍的運糧“神器”
這天,魏國大都督司馬懿在自己的軍帳內思考著下一步軍事行動。與諸葛亮的對峙已經持續了幾個月了,司馬懿估摸著,按照細作上一次的報告,諸葛亮的糧草這會兒也該差不多耗完了,但這幾天他卻遲遲看不出對方有退兵的跡象。難不成諸葛亮真的如傳聞中那樣,是個能呼風喚雨的神人,軍中沒糧都能憑空變出來?
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對策向來都是以龜縮戰術為主,他倒也不是沒想過正面迎擊,但是在這種敵方明顯擁有的資源不如我方的情況下,堅守不出是最笨但也最有效、最保險的方式。司馬懿的做人哲學向來都是忍一時風平浪靜,無論在內還是在外,他總是能夠忍到一個最有效的時機。
然而現在,他感到有些等不及了。諸葛亮這一次耗的時間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他開始感到有些焦慮,倒不是因為自己這邊的糧草會耗完,而是再這么耗下去,自己營中那些激進的好戰分子就要壓不住了。他可不希望自己的總體大布局被打破。
無論是攻是守,總得給下面的將士們一個交代吧。司馬懿把一名精銳偵察兵叫到自己帳內,壓低了聲音跟他說:“你去聯系一下我在蜀軍那邊的細作,叫他三天之內查出諸葛亮能耗這么久,糧草都是哪里來的。搞不定就別想回來了!”
三天后,偵察兵帶著一封信來到了司馬懿的大帳中。
在信中,司馬懿的細作稱諸葛亮的糧草一直沒斷,還有運輸部隊在源源不斷地運呢。
漢中到這邊地形崎嶇復雜,這樣的補給線怎么可能持續這么久呢?細作在信中解釋道,這是因為諸葛亮用了一些“精巧之物”來運糧。
運糧的“精巧之物”有兩種,一名曰“木?!?,一名曰“流馬”。這種物件不像真的牛馬一般還需要吃喝拉撒,只需要定期保養維修一下就能夠持續運作,在這種山路中的運糧效率比普通的牛馬都要高得多。
在信的背面,細作還精心分別畫出了“木?!焙汀傲黢R”的圖案??上б驗闀r間倉促,細作畫得很模糊潦草,完全無法根據這些圖紙來還原一份原件出來。
事實上,在當時的魏國,也有一些能工巧匠會制作一些簡單的木制機械結構,但這些東西在他們那邊主要是給貴族們玩樂用的,沒人想過把這些技術用在軍事上。
“即使公務繁忙,諸葛亮還能造出這種東西。不是神人也勝似神人了!”司馬懿感嘆道,不過他倒也因此長舒了一口氣,畢竟無論糧草怎么運,總量都還是有限的,而且司馬懿也不信諸葛亮的身體能比這些木牛流馬還要好。他的計劃也可以有條不紊的繼續執行下去了。
“現在的問題,是怎樣向我手下的這幫大老粗解釋這些玩意兒呢?”司馬懿想著想著,又陷入了苦惱。
古老的杠桿技術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自己還有些“神力”。盡管這些東西大多都是虛構的,但這種神奇的“木牛流馬”是在正統史書上都有記載的。
遺憾的是,這項神奇的古代科技到了今天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傳了。這更使得如今不少人試圖研究這門古代的神秘技術,并盡力將其還原出來。
根據當地民間的一些描述,木牛流馬似乎是一種利用了杠桿原理運作的手推車。車里內置了齒輪,靠人力按壓把柄進行驅動。因為把柄是一個足夠長的木桿,因此這就比那種靠蠻力拉或推的車要省力得多。
至于“木牛”和“流馬”的區別,似乎就只是外形和用法上有所不同?!澳九!笨堪磯弘p轅驅動,“流馬”靠按壓馬頸驅動,二者的原理都是杠桿原理,結構也是大同小異。
千百年來,有不少的后人都癡迷于還原木牛流馬,并不斷完善著它的結構。有的人認為木牛流馬應該都是獨輪車,因為這才方便在蜿蜒的山路中轉向;還有的人還原了《三國演義》中木牛流馬的暗鎖,只要轉動一下車子內部的“舌頭”,就能夠讓其動彈不得。小說中的司馬懿就因為沒搞懂這個原理,生硬地按圖紙復刻了木牛流馬,最終導致自己的木牛流馬被蜀軍鎖住,糧草全都白送給了對方。
然而,這么神奇的運輸神器,為什么在后來我國幾千年的古代軍事史中都失傳了呢?
失傳的蜀漢特產
有一種比較陰謀論的說法,是說蜀漢在被滅之前,有關人員就抓緊時間將所有的木牛流馬和圖紙付之一炬,寧愿毀了它也不想讓其落入魏軍手中。
從邏輯上講,這種陰謀論似乎說得通,但東西可以燒沒,人不能殺光。那些參與過木牛流馬的制造和改良的工匠們肯定都在自己的腦子里儲存了相關技術,他們可不一定都有“政治覺悟”,是完全有可能將這些技術傳下來的。
木牛流馬真正失傳的本質原因,或許還是它自身的問題。說白了,這東西恐怕并不好用。
使用杠桿原理驅動的木車,本質上還是在用人力進行驅動,其移動速度再快也快不過人的步行速度,而且操作起來也比光靠拉的車要麻煩。在山地,木牛流馬或許還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到了平原,在那種馬匹能夠撒開蹄子奔跑的地方,這種車子就完全沒有用武之地了。
同時,木牛流馬的保養也是一門復雜的工作。盡管機器不會像牛馬一樣消耗糧草,但要保證其內部的每一個部件都能正常運轉,工作量比起簡單地喂草料要多得多。而在蜀道中的惡劣環境下,這種木制機械要持續運作,每一次運輸消耗的壽命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總的來說,木牛流馬被投入到戰場運輸中,其實還是諸葛亮在特殊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但凡蜀中的糧食產量再高一點,蜀道再那么緩一點,國內經濟再發達一點,軍隊再精銳一點,他都沒有用木牛流馬的必要了。
結語
盡管木牛流馬已經失傳,但它作為堪稱“全才”的諸葛亮的一大杰作,依然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之一。如今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早已不同往日,航空航天、芯片、汽車等技術都已經逐漸走向了全球領先的行列,但依舊有人在試圖挖掘那些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科技遺產。或許這些被遺忘的科技看上去不會對我們如今的發展有多大作用,但它們所體現的中華民族面對逆境不折不撓的鉆研精神值得我們國家每一個科研人緬懷和銘記。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