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古代文人的天花板是什么,那毫無疑問就是超越黃巢。即使是考編大省的老祖宗宋江,也在樓閣上寫下:它時若逐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首詩在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一股酸酸的醋味,然而諷刺的是:百年之后黃巢還是那個黃巢,但他已經成為了兔死狗烹的走狗。其實我之所以把黃巢單獨拿出來說,除了我敬佩他的貢獻,還有他的事跡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哲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黃巢
首先就是要認清一件事的本質,當年黃巢落榜的表面原因是由于黃巢學業不濟,其實深層次原因是大唐朝廷被世家大族把持,他們一方面就像寄生蟲一樣吸食著一個王朝的元氣。百姓生活困難只能參加科舉,這也是科舉難度上升的原因之一。另外一方面就是雙標,一方面用嚴峻律法壓迫百姓,另外一方面律法卻給權力下跪,統治者犯法卻玩起了雙標。
而這個問題也是由來已久的,比如唐太宗時期辯機和高陽公主私通,朝廷卻只處理辯機。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通過千軍萬馬的科舉當官,而且大多數最高只能當到知縣。而世家子弟手無寸功卻直接安排為朝廷重臣,因此大唐實際掌握在一群廢物手里導致王朝運營荒廢。于是黃巢便對這些世家大族進行銷戶,他干了很多想干但卻不能干也無法干的事情,從黃巢時期開始,世家大族左右朝政的局面得到了抑制。
唐人
其次,面對生活里的不合理,我們要像黃巢一樣敢于反抗。這是當時唐人所欠缺,他們當時面對壓迫時對其抱有幻想,認為下一個皇帝時日子就好了。這就和魯迅小說里面面對欺負時只知道磕頭求饒一樣,一來他們沒有反抗的意識,二來他們沒有反抗的勇氣。這其實就和處理校園暴力一樣,你反抗大不了挨一頓打,下次你還反抗,漸漸的他們欺負你也會付出代價,最終也就沒人敢欺負你了,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是善茬。
可是如果他們欺負你,而你只知道講道理或者一味退讓,那么他們會更加變本加厲的欺負你,要么你被逼瘋,要么引發血案讓你后悔終生。而在所有的霸凌里面,這些被欺負的人都是一些軟弱可欺的孩子。黃巢敢于反抗,因此他名垂青史,同時也加快了歷史發展的進程。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皇帝因為你的祈求而施舍你的,他們更多是因為唐太宗的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換句話來說,他們實行仁政不是因為你的可憐,而是因為你有推翻他們的能力。
順勢而為
最后,我們要懂得順勢而為,也要利用自己的優勢,比如黃巢的優勢就是打進長安。有時候我在想一個問題:如果黃巢生活在唐太宗時期會不會造反成功。而事實是,黃巢如果生活在唐太宗時期就不會造反,那時候生活相對富庶,黃巢自然沒有那么大戾氣。而且即使黃巢想造反,也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追隨他,這就是最本質的原因,很多人看到農民起義,卻沒有看到數百萬敢于拚死一博的百姓,他們才是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關鍵。
而且即使黃巢考上了科舉,他也會籍籍無名,因為做官不是他的擅長,但造反卻是,這就是個人優勢。尉遲恭如果繼續打鐵,他一輩子也是一名失敗的鐵匠,可是當尉遲恭披上了戰甲,他就是一個所向披靡的將軍,有時候一個決策改變的不只是個人,更是改變了一個時代。或許歷史賦予黃巢的使命本來就不是功成名就,在歷史的長河里面,一個王朝的滅亡本來就是一個很平常的事,即使清朝用文字獄捆綁一個民族依舊不能改變自己滅亡的命運,還導致了一個民族的落后。
五代十國
縱觀黃巢一生,他快意恩仇,從王仙芝手里接過了歷史所傳達給他們的使命。事實上,大唐王朝的滅亡是君主昏庸的必然,而五代十國也是藩鎮割據的必然,不管大唐什么時候滅,大唐都要經歷這些,而這些帶給百姓的只有苦難。究其原因還是百姓覺醒的太晚,如果百姓在安史之亂時揭竿而起,那么他們所要承受的苦難大概率要小得多。或許由于他們心存幻想,才讓自己一步步踏入了苦難之中,不過對于亂世或者王朝末期,百姓的出生就預示著苦難,要么揭竿而起戰死,要么在暴政之下累死,別無其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