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發布《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詳細闡述了廣州2035總規的內容。
細讀文件,發現這版《總規》重新劃分了“中心城區”的范圍。
新《總規》提到,廣州中心城區規劃范圍包括越秀、海珠、荔灣、天河四區全域,白云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除九佛街道、龍湖街道、新龍鎮以外地區,面積約933平方千米。
933平方千米這個范圍,和此前的《草案》有所不同。
根據2018年發布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當時廣州中心城區范圍界定為:荔灣、越秀、天河、海珠四區,白云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九龍鎮以南地區及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
也就是說,《草案》中提到的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最終沒有被納入廣州中心城區。
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主要就是廣州南站、長隆-萬博、大學城-國際創新城等番禺最熱門的幾大板塊。
而黃埔區納入主城區的范圍不變,科學城、老黃埔等板塊劃到主城區,只有九佛街道、龍湖街道、新龍鎮不在主城區,這三個鎮街其實都是原來的九龍鎮拆分出來的,與現在知識城的范圍基本重合。
關于廣州中心城區/主城區的范圍,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文件也有提及。
今年3月編制的《廣州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指出,廣州主城范圍為:北至北二環高速,南至荔灣、海珠區界,西至廣州市界,東至天河區界的范圍界定為主城區,面積約630平方公里。
根據該《戰略》,廣州主城區就是越秀、天河、海珠、荔灣四個區的全部面積,外加白云區北二環高速以南的部分,黃埔、番禺全區都沒有納入主城區。
當時這個《戰略》發布之后,媒體上還有“黃埔、番禺被拋棄”的說法。
如果拿新《總規》和該《戰略》相比,可以發現:黃埔除知識城之外的區域再度被納入主城區,而番禺則沒有納入,仍屬外圍區。
寫到這里,可能番禺的朋友有點失落了,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事情有利有弊。
我請教過比較權威的規劃專家,《總規》對中心城區范圍的界定,和功能的關系不大,不是說你在主城區,就能扮演什么獨特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一個管理的概念。
什么意思呢?比如在土地管理方面,涉及到非建設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的審批,中心城區會比外圍區更嚴格,有的甚至要上報國家部委來批,但外圍區的土地管理,相對就靈活一些,地方的自主權更高一點。
再比如限購,去年9月廣州放松限購,就把番禺、黃埔直接放開了,而越秀、天河、海珠、荔灣就只能羨慕,假設番禺、黃埔被劃分到主城區,還能夠給它們開小灶嗎?
再比如戶籍政策,廣州之前就出臺過一個文件,擬對中心城區、外圍城區實行差別化落戶,中心四區(荔灣、越秀、天河、海珠)要求本科學歷才能落戶,而其他7個外圍區,大專學歷亦可落戶。
這等于又給外圍區開小灶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納入主城區不見得就是利空。
相反,不在主城區,很多管理政策還可以更寬松一些,這對產業建設、人才引進、房地產發展來說,反而是利好。
當然,納入主城區肯定也是有好處的,一方面是面子上更好看,區域品牌形象更好,畢竟一旦納入主城區,那就是名正言順的“城里人”了。
另一方面,主城區的公共投入標準會更高一些,比如地鐵密度、學校、醫院的建設密度,都會高于外圍區。
所以,一個區域的發展快慢,和是否納入主城區,沒有必然關系,主城區更多是個管理的概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