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4日,柏林爆發東德歷史上最大示威游行。數十萬反對派人士與一些政權代表呼吁改革。僅僅五日后,柏林墻便倒塌了。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Stana
東德領導人昂納克(Erich Honecker)于1989年10月18日被迫下臺,其繼任者克倫茨(Egon Krenz)在民眾中亦無威信。在這種氛圍下,同年11月4日,東德爆發歷史上最大規模示威活動。發起者是來自東柏林的演員和戲劇界工作者,他們援引的是東德憲法第27和28條,這些條款在東德40年的歷史中僅僅存在于理論中。
圖片來源: ullstein - Ritter
當時政權批評者施勒默(Friedrich Schorlemmer,)是一位神學家,他將原東德國歌標題略作修改:“1989年秋天,我們從廢墟中站起來,重新走向未來。”他呼吁民眾留下來,共同重建國家:“現在我們真的需要每一個人。”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墻的倒塌標志著冷戰時期的重要轉折點,象征著東歐政權的崩潰和德國的統一。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了德國,也對整個歐洲及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柏林墻的倒塌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結束了冷戰時期的對立,也為德國和歐洲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挑戰。35年后的今天,這一事件仍然被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