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截至11月6日下午,據多家美國權威媒體預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成功贏得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作為以激進政策主張著稱的總統,特朗普在組建核心行政團隊時,是否會延續此前的選人標準和團隊結構?其中有哪些是反華政客?
本文聚焦特朗普新行政班子的熱門人選,介紹他們的政治生涯、政策偏好和戰略取向,為預判特朗普政府的施政方向提供參考。
1. 理查德·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
2. 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
3. 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C. O'Brien)
4. 湯姆·科頓(Tom Cotton)
5. 邁克·斯圖德曼(Mike Studeman)
6. 卡什·帕特爾(Kash Petal)
7. 比爾·哈格蒂(Bill Hagerty)
8. 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
9. 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
理查德·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
1966年生,在伊凡格爾大學和哈佛大學分別獲公共管理學士和碩士學位。2001年進入國務院,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通訊和公共外交主任,公使銜參贊。
2008年奧巴馬當選總統后,格雷內爾離開國務院,并于次年創立國際戰略媒體和公共事務咨詢公司。 2012年格曾擔任共和黨候選人米特·羅姆尼的外交政策發言人,但任職僅兩周后就因社交媒體審查原因辭職。
不受歡迎的外交官。2017年9月,特朗普提名格雷內爾出任美國駐德國大使, 2018年4月獲參議院通過正式履職。任職期間,格雷內爾被指黨派色彩濃厚、“不講外交禮儀”,遭到眾多德國政界人士的批評。 2019年10月,格雷內爾被任命為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和平談判特使。
情報界內的反建制派。2020年2月,特朗普又任命其為代理國家情報總監,且仍然保留美國駐德大使的職務,直到當年5月新的國家情報總監確認和就職。
由于格雷內爾是一名身份公開的同性戀,因此共和黨宣稱這一任命使其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內閣職位的同性戀(未經參議院正式任命)。在擔任代理國家情報總監的短短3個月時間內,格雷內爾解雇了多名高級官員,并解密了一系列文件,旨在攻擊和抹黑美情報界對俄羅斯在2016年大選中支持特朗普的評估。 2020年8月,格擔任美國法律與正義中心的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特別顧問,同時兼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高級顧問,負責接觸性少數群體(LGBTQ)選民。
反華色彩濃厚。2024年大選前,格雷尼爾與前紐約州眾議員李·澤爾丁(Lee Zeldin)組建了極端反華的“保護美國倡議”組織。該組織宣稱“中國正在積極地破壞美國并主導全世界”。“中國政府正在執行一項精心設計的、復雜的計劃,試圖控制美國的經濟、食品供給、立法和教育。”該組織的任務是“在州層級停止中國的威脅”。9月23日,該組織在選情最關鍵的賓夕法尼亞州組織活動,特朗普親自參加,并在集會中大肆攻擊中國收購美國農地,威脅美國糧食安全。
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
1947年生于新澤西州一個猶太家庭,1969年畢業于羅徹斯特大學并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71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攻讀碩士學位,但在完成學業之前退學。
從銀行職員到主持人。庫德洛早年供職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1970年開始涉足參議員競選等政治活動。1981-1985年里根政府第一任期內,庫德洛擔任總統行政辦公室下屬的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MB)的經濟和計劃副主任。
1987年被美國投資公司貝爾斯登(現已被摩根大通收購)聘為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董事,隨后因為吸食可卡因遭到解雇。2001年5月,庫德洛成為《國家評論在線》(NRO)的經濟學編輯,后又擔任美國全球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的主持人。
對華經濟鷹派。2018年4月,庫德洛走馬上任成為特朗普政府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兼特朗普的經濟政策顧問。在擔任該職位期間,庫德洛為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戰辯護,聲稱針對北京的強硬手段是必要的,且是中國而非美國在承受貿易戰帶來的痛苦。
2021年2月,庫德洛加入福克斯商業頻道,成為新的工作日節目的主持人。2023年6月,庫德洛在該頻道的節目中聲稱拜登完全不了解“中國威脅”的嚴重性,強調中國希望在各個領域主宰美國及其利益,并在氣候變化、所謂間諜滲透、無人飛艇事件、兩軍對話以及臺灣問題上指責中國。
2024年4月,庫繼續在節目中批評拜登政府沒有公開譴責中國通過進口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為這兩國的戰爭提供資金,并揚言如果現在是特朗普當政,美國政府會通過威脅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雙倍關稅來讓中國難堪。
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C. O'Brien)
1966年生,分別擁有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
從國際組織到國務院。1996年至1998年,奧布萊恩在瑞士日內瓦擔任聯合國賠償委員會法律官員,該委員會負責裁定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對伊拉克提出的索賠。
2005年,奧布萊恩被小布什總統提名,擔任第60屆聯合國大會的美國候補代表。奧巴馬政府期間,奧布萊恩繼續在美國國務院系統工作。2015年5月,奧成為威斯康星州州長斯科特·沃克競選總統班子中的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沃克退出競選后,奧布萊恩擔任泰德·克魯茲(Ted Cruz)的競選顧問。
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奧布萊恩擔任特朗普總統人質事務特使,期間幫助釋放了在土耳其被關押兩年的美國牧師安德魯·布倫森(Andrew Brunson)。
反華急先鋒。2019年9月,奧布萊恩正式接替辭職的博爾頓成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擔任該職務期間,奧布萊恩成為特朗普政府內反華急先鋒,2021年1月21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對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負有主要責任的28名人員實施制裁,奧布萊恩位列其中。
今年,奧布萊恩在美國雜志《外交事務》2024年7-8月刊上發表文章《通過實力讓和平回歸: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建議美國與中國經濟徹底脫鉤,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增加60%甚至更高的關稅,恢復核武器實驗。奧宣稱,“中國、俄羅斯和伊朗正在形成反美軸心聯盟”,“只有削弱中國,才能保證世界和平”。
湯姆·科頓(Tom Cotton)
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1977年生,在哈佛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后,科頓先是在美國第五巡回上訴法院擔任法官助理,隨后又加入了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
從軍人到議員。2005年1月,科頓加入美國陸軍。2006年5月,科頓作為排長被派往伊拉克的巴格達執行戰斗部署,2008年10月起又被派往阿富汗東部負責反叛亂和重建行動。2009年9月科頓退役,隨后進入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公司工作。
成為國會議員。2012年科頓成功當選阿肯色州第4選區的國會眾議員并于2013年宣誓就職。就職眾議員不久,科頓就宣布競選參議員席位并在羅姆尼的支持下最終勝出,2015年1月正式宣誓就職。特朗普執政期間,科頓提出或參與了大量的涉華消極法案。2020年科頓擊敗對手再次當選代表阿肯色州的國會參議員。
與特朗普關系密切。科頓被認為是特朗普的忠實擁護者,而特朗普也對科頓評價頗高。例如,特朗普曾私下表示,他認為科頓在有線電視新聞采訪中是一位可靠且有效的溝通者。特朗普還稱贊了科頓在陸軍的服役經歷,包括被派往伊拉克和阿富汗,以及他是常春藤盟校畢業生的事實。
極端反華政客。科頓長期在涉港、涉疆、涉藏問題上實施政治操弄,是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2019年西藏政策與支持法案》的提案人,2020年8月因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而被中國制裁。科頓還大肆散播陰謀論,聲稱新冠病毒可能來自中國病毒實驗室。2024年2月,科頓曾致函美防長奧斯汀,敦促國防部停止與中資輔導公司合作,8月又致函美司法部長加蘭,要求調查美國高等教育機構與中國共產黨有聯系的案件。
邁克·斯圖德曼(Mike Studeman)
退役海軍少將,1966年出生,在威廉瑪麗學院和海軍研究生院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還曾在國防語言學院學習中文。
資深軍事情報官。斯圖德曼的軍事職業生涯始于1989年,曾在海灣戰爭的“沙漠盾牌”行動和“沙漠風暴”行動期間擔任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黑豹攻擊中隊的空中情報官,還曾在“藍嶺”號兩棲指揮艦擔任美國第7艦隊助理參謀情報官和在“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上擔任第8航母打擊群的助理情報參謀長。
斯圖德曼曾擔任太平洋司令部聯合情報行動中心負責中國情報的首任主任、海軍情報辦公室首任中國高級情報官,以及美國艦隊司令部指揮官倡議小組首任主任。斯圖德曼還擔任過白宮的總統研究員、國土安全部情報局局長的特別助理、海軍四年一度防務評估小組的戰略問題負責人、海軍作戰部長的特別助理和戰略行動組主任,指揮過美國網絡司令部聯合情報行動中心。擔任美國南方司令部的情報主任和印太司令部情報主任。2022年8月,斯圖德曼升任海軍情報局局長兼國家海事情報整合辦公室主任。
在臺灣問題上頗為活躍。2020年11月,消息人士透露稱斯圖德曼對臺灣進行了未經宣布的訪問,五角大樓對此事不予置評。
2024年4月,斯圖德曼鼓吹中國正在為臺灣問題最后攤牌做準備,并且實施類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侵略行為的意圖也愈發堅定,斯判斷最有可能的攤牌時期在2020 年代后半期或2030年代前半期。2024年5月,斯圖德曼進一步在臺灣問題上發出警告,聲稱美國政府必須認真對待北京的意圖,必須采取更多的行動來威懾北京的行動。
卡什·帕特爾(Kash Petel)
1980年出生,印度裔,在里士滿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后又在佩斯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
從辯護人到律師。2005年博士畢業后,帕特爾在佛羅里達州擔任了八年的公設辯護人。2014年,帕特爾被聘為美國司法部國家安全局的審判律師,同時擔任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的法律聯絡員。2017年,帕特爾被任命為眾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反恐高級顧問,期間積極參與共和黨反對調查特朗普2016年大選中“通俄門”的努力。
從國安會到國防部。2019年2月,帕特爾加入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反恐事務高級主任,期間帕特爾監督了特朗普任內的幾項首要任務的執行,包括消滅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領導人,以及多名美國人質的安全返回。
2020年2月,帕特爾調任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成為代理總監格雷內爾的副手。2020年11月,特朗普任命帕特爾為代理國防部長米勒的幕僚長。2020年大選特朗普敗選后,帕特爾曾阻止一些國防部官員幫助拜登政府過渡。
與特朗普保持步調一致。特朗普離開白宮后,帕特爾成為特朗普媒體與科技集團董事會成員。帕特爾本人的涉華言論不多,2023年3月,帕特爾曾在一檔節目中表示中國正在利用TikTok進入美國家庭,還宣稱中國應該遭到懲罰。
帕特爾明確表示,他在大多數國家安全問題上與前總統步調一致,包括清洗被視為不忠誠的情報官員。他曾公開提出希望起訴特朗普政府內部的政治敵人以及媒體成員。
比爾·哈格蒂(Bill Hagerty)
共和黨籍田納西州聯邦參議員,1959年出生,1981年在范德堡大學獲得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士學位,隨后又于1984年在該校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職業生涯始于基金和投資。畢業后哈格蒂加入波士頓咨詢集團并常駐日本東京,隨后又在老布什政府擔任經濟顧問和白宮研究員,主要向副總統匯報工作,重點關注國際貿易、商業、財政、國防和電信。同期,哈格蒂加入硅谷私募基金Trident Capital,還創立了自己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
特朗普的忠實擁護者。2008年,哈格蒂擔任米特·羅姆尼總統競選班子的全國財務主席。2016年總統大選初期,哈格蒂為杰布·布什工作,布什退出競選后,他又轉為特朗普工作。特朗普勝選后,哈格蒂于2016年8月被特朗普總統任命為過渡團隊的主管。
2017年3月,特朗普提名哈格蒂出任美國駐日本大使,7月經參議院確認后正式就職。2019年7月,哈格蒂宣布辭去駐日本大使職務并競選國會參議員,此舉得到特朗普的支持。2020年11月哈格蒂在大選中擊敗對手,并于次年1月正式就職國會參議員。
視中國為美國的國家安全威脅。早在2023年4月,哈格蒂就聯合其他8名共和黨參議員致信拜登政府多名官員,要求對華為云和其他對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威脅的中國云服務提供商實施制裁。
2024年7月,哈格蒂與密歇根州民主黨參議員加里·彼得斯(Gary Peters)等議員聯合提出了跨黨派的《2024年禁止外國獲取美國基因信息法案》,針對華大基因及其子公司、無錫藥明康德及其子公司等所謂與中國共產黨聯系密切的中國生物技術企業實施打壓。
2024年5月,哈格蒂還與兩黨的其他議員共同推出《協調奧庫斯與日本接觸法》,旨在加強美國與盟國在印太的合作,以抗衡不斷加大的中國威脅。
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
美國著名億萬富翁對沖基金經理,1955年出生于紐約皇后區,從紐約大學商學院畢業后又進入哈佛商學院學習,獲得MBA學位。
依靠做空發家。1980年加入波士頓咨詢集團開始職業生涯,而后又分別在奧德賽合伙公司和貝爾斯登公司工作。1994年,保爾森創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公司,專做并購套利以及事件驅動投資。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期,保爾森通過做空互聯網公司的股票積累了大量資金。2007年信貸泡沫頂峰時期,保爾森通過做空次級抵押貸款賺了40億美元,從此聲名鵲起。2011年,保爾森曾向羅姆尼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贈100萬美元。
特朗普的重要籌款人。在特朗普競選之前,保爾森就與特朗普建立了聯系。2016年,在特朗普獲得共和黨提名后,保爾森立即表示支持并擔任特朗普競選活動的高級經濟顧問。在2020年和2024年大選中,保爾森一直是特朗普競選活動的重要籌款人。
對華態度飄忽不定。保爾森9月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展現了對華貿易和關稅問題上的強硬態度,保爾森呼吁美國與中國“脫鉤”,還聲稱“戰略關稅”將是公平競爭環境的寶貴談判工具。但與此矛盾的是,今年4月他還表示關稅是解決貿易不平衡的“鈍器”,并表示“我們不想與中國脫鉤”。在近期的采訪中,保爾森稱北京“對美國的敵意增強了”,并將外資趕出了中國。
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
美國前國務卿,1963年出生,1994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隨后在華盛頓的康諾利律師事務所擔任稅務訴訟律師。
從航空業到石油業。1998年蓬佩奧與西點軍校的友人通過并購成立了一家專注于航空制造的公司。2006年他將自己在該公司的權益賣給了高地資本管理,后又到一家石油公司阡耀貿易(Sentry International)擔任總裁。
加入特朗普內閣。2011年1月,蓬佩奧開始涉足政壇,成為代表堪薩斯州第四選區的聯邦眾議院議員。2016年11月,特朗普贏得大選后提名蓬佩奧為中央情報局局長,2017年1月正式履職。2018年3月,特朗普任命蓬佩奧接替蒂勒森成為美國國務卿,4月參議院確認通過正式開始履職。
對華超級鷹派代表人物。擔任國務卿期間,蓬佩奧發表大量反華言論,尤其是2020年7月在尼克松圖書館前發表的演講中公開鼓吹對華“新冷戰”。2021年1月21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對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負有主要責任的28名人員實施制裁,其中包括蓬佩奧。
離開國務院后,蓬佩奧進入哈德遜研究所工作。期間多次竄訪臺灣會見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并參加賴清德所謂的“就職典禮”等,呼吁美國領導層繼續認識到臺灣在全球戰略秩序中的所謂重要作用。
2024年1月,蓬佩奧在國會中國特別委員會發表講話時誣稱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和委內瑞拉是一個新的“邪惡軸心”,而污蔑中國正是這個軸心的中心。5月,蓬佩奧在接受采訪時宣稱香港的法治遭到破壞。
撰稿:蔡泓宇
郭海:特朗普的“霧月十八日”
郭海:特朗普為什么那么受歡迎?
鄭永年:如何回應和管理美國的“綜合中國恐懼癥”?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