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最熱門的無疑是美國大選,兩位主要候選人,前總統特朗普和副總統哈里斯,將美國的未來帶入截然不同的方向,尤其是在對中美俄三國關系上,特朗普反華,哈里斯反俄,不過布林肯交權前倒是說了句大實話。
哈里斯強調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認為美國不能孤立自己,否則將無法有效應對外部威脅。她主張繼續援助烏克蘭,應對俄羅斯,同時在亞太地區加強與盟友的合作,以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此外,哈里斯致力于在中東維持平衡,支持以色列的自衛權,同時減少巴勒斯坦人的傷亡。這些政策顯然延續了拜登政府的戰略,意在維持美國作為“世界領袖”的地位。
相較而言,特朗普倡導的是一種相對孤立的政策,要求北約國家增加軍費,以減輕美國的負擔。他計劃減少對外國軍事行動的參與,尤其是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這一決定很可能會改變歐洲的安全格局。
在中東問題上,特朗普對以色列采取更為強硬的支持態度,甚至計劃從歐洲撤走部分駐軍,號召歐洲盟國增強自我防衛能力。
有趣的是,科技巨頭馬斯克在此次大選中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傾注巨資支持特朗普,并預示一旦特朗普重返白宮,馬斯克將扮演改革的總指揮。
馬斯克的改革計劃看似是要對美國財政進行一次深刻的手術,例如削減三分之一的政府開支,以應對巨額赤字。其目的是通過緊縮政策在短期內引發痛苦,但長遠來看,卻可能為美國帶來可持續的繁榮。
然而,這樣的大規模開支削減必然伴隨著社會動蕩,特別是在就業市場和公共服務方面。此外,馬斯克提出的驅逐2000萬非法移民的計劃也充滿爭議,它意在釋放工作崗位給美國公民,但在操作層面將面臨巨大的法律和人道主義挑戰。
在經濟政策領域,特朗普和哈里斯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愿景。特朗普主張阻止制造業外流,通過提高關稅和降低國內稅收來保護本土企業。他還計劃通過驅逐非法移民來平抑房市成本,與此同時,他希望提升石油產量以降低能源成本。
哈里斯則提出加稅的方案,尤其是對富裕人群,以實現更公平的財富再分配。她計劃減少中產階級的稅負,并提升最低工資至每小時15美元,以緩解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壓力。
此外,哈里斯還提出了完善住房市場的一系列措施,比如新建300萬套住房和簡化首次購房者的購房流程。這些措施旨在促進經濟活力,并為大多數美國人創造更多機會。
在這場政治角力的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體制性問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交權之前說了一句大實話,美國國會的效率低下已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一大障礙。未能及時批準政府提名的重要官員,尤其是在國際舞臺上,需要緊急應對挑戰的大使職位,這些都成為批評的焦點。
共和黨對參議院的控制加劇了這種決策滯后效應,讓民主黨難以推行他們的全球戰略。布林肯和其他外交官常常借機炒作“中國威脅”,以此掩蓋國內政治的無能。然而,許多觀察家指出,美國真正的威脅并非來自中國或其他外部國家,而是在于內部問題,如不斷上升的國債和兩黨政治的僵局。
美國的債務問題日益嚴重,已經讓一些分析人士擔心,不久的將來,美國國債可能會突破50萬億美元。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美元地位受到挑戰,那么整個美國金融體系可能會陷入危機。
當特朗普稱美國最大的敵人不是外部國家而是內部問題時,部分輿論可能會同意他的觀點,認為當前民主黨的政策并沒有有效應對這些根本性的挑戰。
中美關系仍然是這場大選辯論的重要議題,盡管兩位候選人在許多方面存在分歧,他們在對華態度上卻表現得出奇一致。美國政客普遍視中國為長期戰略競爭對手,這是冷戰思維的遺毒。這樣的立場不僅限制了中美兩國在現實利益上的合作空間,還讓兩國關系愈發緊張復雜。
一些戰略學者建議,美國需要在中美關系上找準定位,與中國在科技、氣候變化、全球健康等領域深化合作,而非一味地對抗。
不論最后誰贏得美國大選,美國未來四年到底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將深刻影響全球的政治經濟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