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眾所周知,印度在國際貿易中的信譽一直不佳。
近日就有媒體爆料稱,印度想要“白嫖”中國盾構機無果,因此在德國高層訪印期間試圖給德國人下套。
該國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向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抱怨,印度購買德國的盾構機,可中國卻卡著不發貨。
可沒想到的是,哈貝克卻僅用一招太極就輕松推脫,這是怎么回事?
德國多位高層訪問印度,卻被印度設套
作為挖掘地鐵、公路隧道的不二利器,盾構機也被稱之為“工程機械之王”,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準。
正因其生產難度高、工程量大,當前全球范圍內只有中日美德等少數幾個國家可以生產。
尤其是我國制造的盾構機,不僅質量卓越且價格比之其他國家更加低廉,因此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
根據媒體數據統計顯示,全球盾構機市場中有70%左右的份額被中國產品占據,遠銷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們的鄰國印度。據悉印度曾為了修建孟買地鐵,專門從中國購買了8臺盾構機。
不過他們要求中方以分散運輸的方式,將盾構機運送到印度,再由中國技術團隊和印度工人共同安裝。
可當裝備運送到孟買后,印度卻以“安全因素”為理由拒絕中國技術團隊去組裝和維護這些設備,甚至很多設備的尾款都未結清。
但尷尬的是,印度的工程師即便拿著中方給的圖紙也不會組裝機器。想要再請中方技術團隊幫忙時,卻遭到我國的拒絕,這批盾構機只能就此擱置。
沒辦法的印度人又從德國相關企業求購了一批盾構機,但沒想到的是這批盾構機的生產地也在中國。
當這批貨的地址發往印度后,我國對其進行了詳細地檢查,“耽誤”了這批貨的發貨時間。
這也使得印度方面非常氣憤,甚至在德國代表團訪印期間向經濟部長哈貝克告狀,并試圖對其下套。
十月底,德國總理朔爾茨帶領高級代表團開啟訪問印度之旅,雙方將加強技術合作。
在這期間印度工商部長戈亞爾也與哈貝克進行多次會晤,兩人還一同感受了新德里的地鐵。
就在兩人乘坐地鐵的過程中,戈亞爾也是向哈貝克抱怨稱:
我們訂購你們德國的盾構機,中國政府卻不允許賣給我們。
哈貝克對此顯然并不知情,還特意詢問一句:這批盾構機在中國生產?
戈亞爾回答道:是的,這樣的話我們以后就不買德國設備了,你怎么看呢?
這句話顯然是給哈貝克下套,想讓德國向中國施壓,從而讓中方盡快交付這批盾構機。
哈貝克對此卻并不上當,而是笑著對其回應道:我想你的意見是正確的。
哈貝克的回應足以表明其態度,這批盾構機是在中國生產的,出售和維護工作就將由中國企業來負責,德國對此也是無能為力。
這件事也再度證明了,印度在國際貿易方面的信譽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中方之所以這么做也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
為什么印度的國際信譽如此不佳,雙方接下來又該如何解決該問題呢?
印度信譽不佳,中印或將協商解決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印度都被認為是下一個中國。畢竟印度密集的人口紅利和潛力巨大的內需市場,對于很多跨國企業來說都是一片藍海。
再加上印度總理莫迪一直在推行“新世界工廠”政策,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企的投資。
可近幾年來印度卻出現了非常尷尬的情況,不少外企紛紛逃離,吸引外資能力斷崖式下滑。
首先來看印度吸引外資總額,2021年時該數據達到848億美元。可自此之后就逐年下滑,今年更是下跌至265億美元,如此差距也可謂斷崖式下滑。
與此同時,自2014年-2021年的8年間,合計有2783家跨國企業關停印度業務。
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也和印度極度糟糕的營商環境相關。
政府和法庭辦事效率奇慢無比,成立一家公司的時間長達110天,法院處理商業糾紛的時限則長達4年。
這些問題本就打擊了外資企業的投資熱情,印度政府還有著蠻橫霸道的罰款政策,幾乎能以各種理由對外資企業進行罰款。
這其中小米、VIVO、三星、蘋果等一眾企業,都曾領教過印度政府的罰款政策,因此不少外國企業紛紛選擇逃離印度。
不僅印度政府的信譽不佳,很多印度企業同樣存在著拖欠尾款、貨物到港玩消失等情況。
再加上印度總是將地緣政治矛盾強加到雙方經濟合作上。
拒絕對中國技術人員發放簽證、對中國企業實施針對性政策等方式,這一系列行為都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雙方的經貿合作。
也正因為這些問題,中方才會“耽誤”了盾構機的發貨。畢竟印度故技重施的話,遭受損失的還是在華德企的利益。
不過這樣的問題有望在近期解決。中印關系已經有所好轉,尤其是在經濟層面,印度更是不止一次向中方拋出橄欖枝,希望吸引中國企業前往投資。
只要印度愿意同中方積極談判,并對此前行為作出道歉和賠償,中方自然愿意將盾構機出售給印度。
我國一直堅持對話解決問題,也愿意同任何國家展開經貿合作。可如果他們希望通過向德國告狀從而施壓中國,顯然是不可能達成所愿的。
結語:
這些盾構機就目前來看,我國基本不會允許送往印度,除非印度方面能對這兩次盾構機事件給出合理的解釋和賠償。
通過這次事件也不難發現,莫迪想要實現“印度制造”的路還很長,像中國一樣不斷在技術層面實現自我突破和創新只是關鍵一步。
印度最需要做的,還是該明確營造“誠信經營、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如果只想從合作伙伴手里“白嫖”,很難擁有好的結果。
參考資料:
北京日報:《印度向德國抱怨,中國不賣我們盾構機》
環球網:《主談人才引進,朔爾茨率團訪印,雙方將開展第7輪德印政府磋商》
澎湃新聞:《【權威觀點】莫迪政府最大危機!曾設無數殺豬盤的印度,如今希望中方拉一把?》
觀察者網:《劉宗義:才建好一條產業鏈就對中企“卸磨殺驢”,印度高層后悔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