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期的《教育家》雜志做“教研員,直面教育和教師發展的新期待”專題報道。李香玉編輯提出幾個問題要我筆答(謝謝信任)。西南大學教師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羅生全教授和我的相關回答以《外部賦能,領航教研員專業成長》為題刊發。
這里把我的回答摘出來分享給朋友們(個別文字有補充)。同時文后鏈接兩篇相關的文章供做教研、教師教育的朋友參考。
《教育家》:相關調查顯示,專職教研員在專業能力、教育理念或技術應用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您認為教研員專業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有哪些?
陳大偉:專職教研員也有差異,不少教研員的專業素養和實踐成效是很不錯的,以下的討論主要針對素養不高、校長和一線教師滿意度不高的專職教研員。
2006年7月19日的《教育時報·課改導刊》曾經登載了一位鄉村小學教師的“一次教研活動經歷”,文中這樣寫道——
我仍然有幾分自信,更加迫切地希望教研員能進行一些點評,要知道專業引領、專家的評價對教師的幫助最大。教研員終于開口了。“這節課學生自己分析課文的時間太長了,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然后共同思考和解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把一個個知識點找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去體會知識點。”“知識點仍要偏重的。”“對課文詞語的理解一定要解決好。”“學生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時該制止要制止,該引導要引導。”“讓學生當老師,這不行,學生怎么能當老師?怎么能說把學生培養成老師呢?怎能讓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去提問題呢?不能!”
聽著教研員的發言,我的頭發蒙,我在筆記本上寫道:“難道我失敗了?我怎么覺得他是個‘落伍者’?”我的心情越來越沉重,難過、壓抑,一陣陣襲來。我僅存的一點點自信被教研員打垮了!我自己堅信的“教學理念”——教師是引導者、幫助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與學生平等對話,不能光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讓學生體驗求知的過程、掌握求知的方法……全被擊了個粉碎。
我們能感到,這位教研員的點評和表達方式,傷了一線教師的心。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教研員需要提升專業素養、改善工作方式。
一個人的經驗是和他的經歷是緊密相關的,就像坐井觀天的“青蛙”,它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形成了經驗,決定了它看到的“天”。教研員的哪些經歷和經驗有可能成為其專業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呢?我以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大多數的教研員來源于一線優秀教師。這里的“優秀”主要表現為教學業務能力較強、教學成績突出,也可以說,有不少是應試教育的佼佼者。這樣的經歷可能讓教研員迷之自信,意識不到自己在先進教育理念方面存在欠缺。就像井里的“青蛙”,對“小鳥”所說的“天大得很”不大容易聽得進去。當經驗成了包袱,就容易失去改變和專業成長的動力。缺乏動力的另一個原因是,專職教研員往往承擔著一個區域某個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的責任,擔心變來變去影響教育教學質量,還不如穩妥一些、保守一些。
其二,專職教研員不僅要有課堂教學的高超能力和專業素養,還要有組織教師學習和研究所需要的教師研究、教師影響等方面的高水平素養。如果工作中不理解教師的心理和實際,缺乏與教師溝通交流的設計和實施能力,其結果往往就會南轅北轍,在上述案例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樣的問題。事實上,有教師研究、教師發展研究基礎和愿意對此研究的教研員并不多。
其三,專職的學科教研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了所在區域某一學科教師在專業上的發展機會與發展可能,區域內的學科教師不敢不尊重、不能不奉承。處于這樣的環境中,教研員很容易自以為是,以“專家”自居,對一線教師指手畫腳。對這樣的教研員,一線教師可能表面奉承,私下難免不滿和腹誹。我認為,越把自己當專家的教研員,別人越不認同你是專家;越是愿意和一線教師平等交流、相互學習的教研員,越容易成為專家,也更能贏得一線教師的尊重和信賴。所以,還是別輕易把自己當專家。
《教育家》:部分基層教研員反饋,針對教研員的專業培訓非常少,以至他們在教研工作中成長受限。教研員需要什么樣的專業培訓?如何為他們構建一套專業的成長體系?
陳大偉:與一線教師比較,教研員應該是水平更高、專業能力更強的一支團隊;對于這樣的團隊,更需要的不是培訓,而是引導學習或組織研修。誠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上級教研機構應該建構教研員專業成長的支持體系,但教研員不能僅奢望依靠一套完整、外在的專業成長體系來提升自己,更應該主動爭取學習機會,在實踐中研修、在合作中研修、在共同做項目中研修,這應該是教研員專業成長的主要路徑。
在2003年新課程的國家級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參與者大部分是教研員)培訓班上,我分享過一線教師對一些教師教育的批評:“授課教研員在用不重視參與者主體作用發揮的方式告訴學習者,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沒有實踐經驗的培訓者在教中小學教師如何實施課堂教學變革。”我認為教研員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兩個。
其一,要求教師研究學生、以學論教,教研員就需要研究教師,發揮教師在教師研修和專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教研員要把對教師的研究、教師學習和發展的研究、教師指導和影響的研究作為專業成長的主要課題,補上這樣的短板。
其二,要增加、豐富實踐經驗和實踐指導能力。就現在的課堂教學研討,我認為多是“上課教師深處水深火熱之中,其他教師和教研員都在隔岸觀火”,要避免隔岸觀火,則需教研員親身體驗。我在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教師進修學校工作期間,和團隊共同提倡并實踐了“四環節”教師研修方式,即以4課時研修為單元,第一環節是一線教師上一節課,第二環節是學科教研員上同一堂課的“同課異構”,第三環節是參與教師研討課堂教學,第四環節是教研員就相關主題做專題講座,這種與一線教師“同在共行”的交流方式,不僅有助于促進教研員的實踐能力提升,而且拉近了和一線教師的關系,贏得了他們的信賴和尊重。
此外,教研員的專業成長還有“急用先學”的特點,比如新的課程方案、新的教材出來之后,為適應新的時代變革要求,教研員就要先學、先知、先會,從而較好地發揮學科引領作用,落實相應變革措施。
《教育家》: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教研員作為“教師的教師”首先需要積極適應這一變革,以便更好地引領和指導教師開展相關實踐,但在實踐中,部分教研員難以較好地適應新技術的融入。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陳大偉:我認為,數字化轉型學習也是一個“用中學”的問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蘇伽特·米特拉在印度做過“墻中洞”的兒童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孩子們可以用“自組織”的方式學會電腦的使用。這是技術學習和運用的一個經典實驗,揭示了新工具、新技術學習的有效途徑。教研員的新技術學習也可以而且應該通過“自組織”的方式實現,把教研員拋在數字化的環境中,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去運用,形成數字化轉型的學習動力。
關鍵在于,教研員要意識到數字化轉型是時代趨勢,運用新技術做教師教育、教育研究和教學管理是教研員應具備的基本功。第一,教研員要跳出原有的“井”,看一看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新的“天”。第二,要建立一批教師運用新方法的先行團隊和實驗團隊,形成引導的力量和榜樣的示范。第三,要有便捷的技術支持團隊,能夠及時提供使用上的指導,幫助解決使用中出現的問題。第四,開展新技術運用方法的研討交流展示活動,做相關的研究和討論。
再附兩篇發過的文章(可鏈接閱讀):
刊于2008年第10期《人民教育》的《教研員要促進教師主動思想》
刊于《新課程評論》2023年10期的《教研員怎樣提高教師指導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愿做教研和教師教育的朋友受人喜愛,工作愉快!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教育學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陶會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重慶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部名師名校網”總監
“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方向國培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福。現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成都陳大偉。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