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場悟道”,王陽明脫胎換骨的關鍵時刻,正是在貴州龍場,王陽明從一個面臨生死挑戰的小小龍場驛丞,踏出了變身“明代第一猛人”的關鍵一步!
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組織策劃,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原創的《陽明·問道十二境》圖書,正是國內第一本將陽明心學與地理文化結合,詳細介紹了王陽明“龍場悟道”前后人生傳奇的圖書!
上圖:《陽明·問道十二境》原創圖書發布會會場;
下圖:與會嘉賓進行新書揭幕儀式。
從右到左依次為:
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省政府新聞辦主任陳本榮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CEO陳沂歡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董平
《貴州文庫》專家組組長、總纂,顧久。
王陽明為什么能影響到今日貴州譽滿全球的“村超”?“龍場悟道”為什么是一次生死突破?在數字時代,我們如何理解王陽明?為什么說王陽明在貴州龍場的旅途,可比蘇軾之于黃州的歷史傳奇?
在《陽明·問道十二境》原創圖書發布會上,參與本書創作的國內頂尖陽明學專家學者、貴州文化名人、國內知名作家等嘉賓共聚一堂,進行了關于王陽明與貴州的精彩分享。風物君特選摘專家學者的現場分享,推出系列專題,以饗讀者。
今天風物君帶來的是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董平的主題分享。董平教授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傳奇王陽明》,此次分享,則以抗戰時期浙大西遷到貴州的淵源為引,從浙大的“求是”校訓與陽明精神的聯結出發,立足陽明心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進入王陽明在貴州的“歷史現場”,講述了一代圣賢的淵博學識、深遠理念與人格魅力。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董平進行主題分享
“龍場悟道”為什么是一次生死突破?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董平講述陽明精神傳承
每次到貴州,我總是免不了有一種心情的激動,因為我是浙江大學的。大家都曉得,抗戰時期浙江大學遷到了貴州繼續辦學,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貴州養育了浙江大學。這就是浙江大學和貴州的淵源。
浙江大學的校訓“求是”二字,其實來自于陽明先生的教導。陽明先生說:“君子惟求其是而已”。在艱苦的抗戰時期,浙江大學 “文軍長征”,用什么精神來激勵浙江大學的師生呢?浙江大學永遠的校長竺可楨先生當年就提出:我們今日便是要以陽明先生的精神為精神。定“求是”為浙大校訓,實有深意。
遵義湄潭文廟,浙大西遷舊址。 攝影/張羅
陽明先生作為一個人,他早就作古了。但是陽明心學作為一種精神,作為一種人的生活樣態,作為人生的一種活法,在中國的歷史上卻具有永恒的價值。王陽明的這種精神從哪里來?毫無疑問,它來自于中國文化本身的含弘光大,那種與天地一般廣大的宇宙情懷。
我們的文化來自于農耕文明,所以陰陽、天地、四時、萬物與人的存在的是一體的。這里面沒有一個創造世界的神,世界存在的現狀是人與自然世界互動的結果。所以除了自然的變動以外,人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偉大力量,所以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
有許多朋友有一種奇怪的誤會,以為陽明先生講“心即理”,是不讀書的,甚至是反對知識的。這一觀點是誤入歧途的。陽明先生是他那個時代,甚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為博學的人之一。除了四書五經之外,他還精通武經七書。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說某人水平高,一定要說他文武雙全。文武雙全代表了人格的健全和完整。
龍岡書院,王陽明曾在修文龍岡山講學。 攝影/尹剛
孔夫子以六藝教授弟子,禮、樂、射、御、書、數。如果按照我的觀點,“禮”是要讓人們懂得合適的行為,恰當的態度,如實的表達,那就叫做“德育”;“樂”是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志,就叫做“美育”;書、數,就是“智育”,射、御,就是“體育”。
在“六藝”之教當中,德、智、體、美一樣不缺,本來就是中國積古流傳的教育傳統。在這樣一種傳統的涵養、教育之下,才可能有王陽明這樣的人物。陽明心學事實上便代表著中國文化數千年文明傳承的一種匯聚、一種積淀,一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之下其內在價值的突然彰顯。
陽明先生理學集刻版。 攝影/陳中
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王陽明被貶謫而來到貴州。貴州龍場成了陽明心學誕生的特定現場。人們說貴州成就了王陽明,這也沒有錯。但是反過來說,王陽明確乎也成就了貴州。那么為什么王陽明到了貴州就悟道了?這好像是個難題,但就像中國民間的俗話所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陽明先生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到了龍場這個地方,什么富貴、功名,人間世的各種各樣的名利地位,所有這一切都早就淡然化去,可是心中唯獨一念還未曾放下,那就是生還是死。龍場悟道,其實便是他對于生死問題根本突破所帶來一種內在的心靈獨覺。
修文玩易窩,王陽明曾在此研讀《易經》。 攝影/吳學文
于是乎他留下了“十二境”。他把自己從1508年到1510年三年間的生命,寫在了貴州的大地上,給我們留下了“十二境”的豐富的內涵及其無限的風采,以至于到了500多年之后,今天的我們還仍然能夠循沿這一道路,來緬懷陽明先生,來領悟其精神,來感悟其智慧,來實現我們自我精神的自覺領悟,來綻放自我生命精神的華彩。
在這個意思上說,陽明先生雖然早就走了,但是他也一直沒有走,因為他的精神留下來了。只要你去和他心心相印,他便以一種力量在激發你,鞭策你,促使你做到內外一致、身心一致,成就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我們的言語,行為表達所展示的結果,與自己的精神狀態,這三者之間完全統一的。
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 攝影/陸宇堃
這種精神健全,其實確乎便是孔夫子以來的儒學真精神。孔夫子曾經講過一句話,“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
陽明先生之所以能夠悟道,就因為他始終堅持他的完善人格理想,追求心體的光明與行為展開的同一性。陽明先生的“此心光明”,我相信,原本就是中國文化的這種獨特魅力在陽明身上的體現,并且它也將作為一種中國文化的本質精神,鼓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綻放出生命原本應有的華彩。
沉浸式體驗王陽明“悟道”傳奇
王陽明走過的“十二境”,居然這么精彩?
“龍場”,理解王陽明的關鍵地標。
“龍場悟道”后的王陽明,生活精彩程度你想象不到。
他在龍岡山講學,教了幾十個學生,在貴陽始論“知行合一”,寫下諸多詩文,其中兩篇文章入選《古文觀止》,甚至僅用一封書信就助力平息了叛亂,已有后來作為兵法大家的風采。
書法家、軍事家、專業驢友、社牛達人……《陽明·問道十二境》一書,正以“走近王陽明”“問道十二境”“四海有王門”三大部分,詳細解讀“龍場悟道”背后,這一個個你或許未曾真切感知過的王陽明。
第一部分,“走近王陽明”里,整理了王陽明的生平年譜,配以中國歷史上11位儒學大家的思想核心介紹以及眾多學術名家對王陽明的精彩評析,力圖還原一個人格魅力滿滿的王陽明。
第二部分是圖書主體“問道十二境”,將詳細解讀“陽明·問道十二境”這條陽明心學“朝圣”路線上的精彩瞬間。
由王陽明在貴州生活、悟道以及講學等事跡和地點整理成的“陽明·問道十二境”,是一條有據可依的陽明心學“朝圣”路線,有眾多人文勝跡和自然絕景。
這“十二境”,分別是興隆書壁、平越思隱、龍場悟道、龍岡開講、陸廣曉發、古道心旅、水西論象、貴陽傳道、南庵答和、南祠詠懷、東山遺韻、鎮遠留書,囊括貴陽、畢節、黔東南、黔南四地的多處自然、人文勝跡。
打開精心設計的圖書展頁,你便可以飽覽十二境之美。
作為國內首次將陽明心學與地理文化結合的圖書,本書最大創新亮點,就是“陽明·問道十二境”每一境兩篇文章的綜合解讀。第一篇,講王陽明在此境的人物事跡,思想歷程,力求還原一代圣人的傳奇心路,另一篇則具體解讀此境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等特色,呈現貴州山水與人文的魅力。
每一境內容的開頭,都以書法字體配上王陽明相關名句,如同打開一章章由王陽明“認證”的貴州 “深度游”絕佳指南。內容更是從該境的陽明事跡和人文地理特色,綜合解讀王陽明與貴州的聯結。
譬如,在第七境“水西論象”的第一篇文章里,你將會了解到,入選《古文觀止》的千古名篇《象祠記》,正是王陽明應水西土司領袖安貴榮邀請,以“良知”為引,揮筆寫就。當年王陽明“龍場悟道”,便少不了他的幫助。
第二篇文章則緊接著這段他與彝族同胞的友誼,深入到“水西”核心地區今日畢節黔西、大方一帶。你會發現,開拓了“龍場九驛”的,正是那首爆紅歌曲《奢香夫人》的主角——奢香夫人。安貴榮則是奢香夫人的八代孫,他的孫子安國亨,還在王陽明當年研讀易經的玩易窩留下了題刻,記錄了王陽明在修文的“龍場悟道”與“龍岡講學”兩大關鍵時刻……
兩篇文章,便從一座今日黔西市的景點象祠,深入到了王陽明與貴州少數民族同胞的一段段精彩往事,以及奢香夫人在明初家國統一的史詩里,開拓貴州黔西北的傳奇歷程。黔西、大方、修文……一處處貴州人文重鎮的代表景觀,也如在目前,被生動呈現。
第三部分,“四海有王門”,則介紹這位哲學大家后世五百年對貴州、對中國、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先生之風,源遠流長。
無論你是王陽明的粉絲,想要重返圣賢“悟道”之路;還是對貴州自然人文感興趣,想領略貴州壯麗山水的讀者,都能夠在本書看到滿滿干貨,大呼過癮。
不但如此,我們還精心圍繞王陽明在貴州走過的貴陽、畢節、黔東南、黔南等地,制作了“多彩秘境之旅”指南,方便你打卡“圣人認證”的山水人文奇觀。
比如說,當你到達王陽明進入貴州第一站和離開貴州最后一站——鎮遠古城,就可以跟著書中的“黔東南巡游”部分,深度游玩這座貴州最具“鏡頭感”的古城,訪阡陌巷道,在青龍洞“漫天神佛”相會的魔幻奇觀,吃滋味濃烈的紅酸湯火鍋,再坐游船欣賞水鄉夜景,仿若看見王陽明正是從這里的某座古碼頭出發,經水路離開貴州,大展拳腳,開啟彪悍人生。
你也許想不到,王陽明“龍場悟道”前后不到三年時間,寫了近百首山水詩,堪稱 “資深驢友”——
“天下之山,萃于云貴” 的飛云崖
“遍行奇勝才經此,江上無勞羨九華” 的六廣河大峽谷
“云際天橋隱白虹” 的修文天生橋
為了呼應這一幕幕絕美山水大片,本書同樣顏值滿滿。我們的攝影團隊多次專程前往貴州,以地理視角,拍攝“山地省”極致喀斯特奇觀。
本書封面,就在磅礴大氣的世界自然遺產施秉云臺山美景上,燙印了王陽明代表文章之一,入選《古文觀止》的名篇《象祠記》書法手跡。整體以磨砂uv與燙藍金工藝包裝,自然是質感拉滿!
書中則有精心設計的地圖與制圖,共計200余幅精美插圖,成就了一本豐富全面的“圣人旅行記”。
五百年前,王陽明來到貴州,經歷百死千折,奠基陽明心學,改變貴州,影響中國及世界。
五百年后,我們同攜學術大家、資深作者、專業攝影師,沿著王陽明足跡多度尋訪,打磨出了這么一本抵達王陽明 “龍場悟道” 歷史現場,體悟貴州人文山水的《陽明·問道十二境》。
無論你是陽明心學“粉絲”,還是愛好山地大省貴州的資深旅人,都切莫錯過這本國內首度結合陽明心學與地理人文的創新之作,與這段向死而生,影響深遠的圣賢傳奇!
文 | 蘋果
圖片編輯 | =G
設計|九陽、東子
攝影 | =G
封圖、頭圖攝影 | =G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