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由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互聯網發展歷史及中國經驗”博士生國際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廳順利召開。研討會收到來自國內外各大高水平院校博士研究生的投稿,經過專家匿名評審后共有12篇論文入選。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深圳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博士研究生進行了研究成果展示和專題研討,近50位青年學者及博士生參會。
與會嘉賓、博士生及現場工作人員合影
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田麗主持。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田麗主持開幕式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謝新洲致開幕辭。他總結了互聯網落地中國三十年的重要歷史意義,同時指出中國互聯網發展史研究對學科體系構建和理論創新具有重要價值,對于推動互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建設網絡強國、應對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變革具有啟示作用。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謝新洲致開幕辭
上午的主題演講和專題研討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朱垚穎博士主持。人民網原總裁何加正、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石林博士圍繞“中國互聯網發展三十年”發表主題演講,田麗就主題演講發表感想和總結。與會青年學者及博士生圍繞“作為媒介的互聯網發展史”展開專題研討。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朱垚穎博士主持上午專場
何加正圍繞人民網的創立與變遷發表題為《互聯網在中國的落地與本土化發展——側重于網絡媒體方面》的主題演講,回顧了人民網與北京大學之間的歷史淵源以及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重要階段與歷史節點,總結提煉出促進中國網絡事業健康繁榮發展的四大關系。
人民網原總裁何加正發表主題演講
石林報告了互聯網發展史課題組(謝新洲主持)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互聯網發展簡史》的成書思路,并對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推動力量、中國互聯網的特色與內涵等提出獨到的見解與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石林博士發表主題演講
田麗圍繞中國互聯網史以及學科發展發表講話,強調構建中國互聯網研究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性,呼吁廣大研究者在互聯網史研究中凝結新的學術共同體,將多樣化的學科方法體系、理論體系、研究視角應用到互聯網研究環境中,共同書寫學科研究的美好未來。
在上午的專題研討中,與會學者與博士生圍繞主題分享和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及經驗,探討了媒體融合策略、網民話語流變、媒介演進歷程和文化變遷等議題。在媒體融合策略的討論中,王宇譞和劉翊鋒以人民日報為例,系統分析媒體融合過程中內容生產、數字化拓展與多媒體應用的策略和挑戰,強調傳統媒體需在內容傳播和技術互動中進行創新探索。在網民話語流變的議題中,熊家樂、楊小雅、王涵通過對人民日報網民相關報道的研究,剖析網民主體在官方話語中的演變,反映了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及社會文化轉型。在媒介演進歷程和文化變遷的討論中,彭昊程梳理模擬唱片在數字化進程中的“消逝”與“復興”,反思過度數字化的影響及問題,強調互聯網作為媒介的深層次文化作用。江潞潞從媒介考古學的視角出發,對短信書寫的文化史進行考察,揭示早期短信使用實踐所反映的當代社交媒體書寫文化的理念來源。何加正、石林老師高度評價了研究者的選題和探索,并圍繞理論分析、平臺實踐、技術考古方法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研討會上午專場
下午的主題演講和專題研討由北京工商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杜燕博士主持,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黃楊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宋琢博士圍繞“互聯網發展及治理的中國經驗”發表主題演講。青年學者與博士生以“多維尺度下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為話題進行專題研討。
北京工商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杜燕博士主持下午專場
黃楊以《國家-平臺關系如何形塑網絡內容生態?——基于“流量”的觀念史考察》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其研究通過對政策文件的內容分析,以“流量”的觀念史為線索,探究流量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揭示國家與平臺間的非對稱相互依賴。
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黃楊博士發表主題演講
宋琢圍繞《隱形協商:平臺治理中的賬號封禁》一題進行分享。其研究借用“想象可供性”理論,探討用戶對抖音平臺賬號封禁措施的認知與情感反應,關注用戶在平臺內容治理中的自發實踐和集體意義制造。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宋琢博士發表主題演講
在下午的專題研討中,與會博士與青年學者圍繞議題分享各自的研究,內容涵蓋互聯網經濟、隱私安全與政策、媒介發展與社會演變等多個方面。在互聯網經濟議題中,曾妮分享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的發展進程與特點,總結和回顧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的演進歷程和重要節點,探討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的未來趨勢和發展方向。在隱私安全與政策議題中,張曉萌與王一清聚焦于黑莓手機的發展與衰落,分析安全通訊技術在公共安全和個人隱私之間的平衡關系。王安然以效率與公平為視角,探索中國互聯網政策的周期性變遷。姜澤瑋從歷史角度分析中國互聯網隱私觀念的演變,提出智能傳播時代的新隱私反思。在媒介發展與社會演變議題中,張靜怡回顧中國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和通訊設備的發展,探討大哥大作為初代手持通訊設備的符號價值及其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的獨特地位。王嘉樂關注公共話語中的秒回現象,討論社會互動中的時間規訓。李詩彤探討不同媒介發展階段中字體意識形態的演變,揭示其在社會變遷中的權力關系。冷南曦與孔子南以大運河船民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職業選擇與互聯網發展的關系,以揭示技術中介的社會影響。黃楊、宋琢兩位老師對與會博士生選題的多維視角表示贊賞,同時圍繞理論分析深度,概念清晰度,內容邏輯性以及中國語境的適應性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
研討會現場
本次博士生研討會在培養青年學者問題意識、提升學術能力和拓展國際視野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會議也為互聯網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探討機會,有助于拓寬研究思路并充實研究方法,在為青年學者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向互聯網史領域的發展注入新活力與新動力。
文|張靜怡 賀彥橋
圖|王一
排版|張圓圓
審核|李佳倫 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